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湿疹用药规律分析

邵海峰, 杨妞妞, 刘延庆

邵海峰, 杨妞妞, 刘延庆.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湿疹用药规律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 25(24): 83-86, 96. DOI: 10.7619/jcmp.20212927
引用本文: 邵海峰, 杨妞妞, 刘延庆.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湿疹用药规律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 25(24): 83-86, 96. DOI: 10.7619/jcmp.20212927
SHAO Haifeng, YANG Niuniu, LIU Yanqing. Analysis of medication regular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eczema treatment based on data mining[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1, 25(24): 83-86, 96. DOI: 10.7619/jcmp.20212927
Citation: SHAO Haifeng, YANG Niuniu, LIU Yanqing. Analysis of medication regular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eczema treatment based on data mining[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1, 25(24): 83-86, 96. DOI: 10.7619/jcmp.20212927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湿疹用药规律分析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8190421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3批特别资助(站中) 2020T130562

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 18KJB360016

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 YB201995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杨妞妞, E-mail: yniuniu111@163.com

  • 中图分类号: R275.9;R287

Analysis of medication regular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eczema treatment based on data mining

  • 摘要: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组方用药规律。
      方法  检索收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近20年内1 214篇中医药治疗湿疹的期刊文献,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分析用药频次与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分布;分析湿疹伴瘙痒剧烈时辨证用药规律;使用Spss Modeler软件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挖掘湿疹治疗用药的关联规则及处方规律,并进行网络可视化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84篇文献,970首方剂,涉及中草药454味。其中内服汤剂使用频次高的药物为甘草、白鲜皮、生地黄、苦参等;外用方剂使用频次高的药物为苦参、黄柏、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等;高频药物药性以“寒/微寒”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主归“肝、肺、脾”经;湿疹伴瘙痒剧烈者辨证加减使用频次高的药物为地肤子、白鲜皮、乌梢蛇等;通过关联规则发现核心药对为栀子-甘草、黄柏-白鲜皮-苦参、荆芥-防风、蛇床子-地肤子-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苦参。
      结论  中医治疗湿疹处方用药以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攻毒杀虫止痒药为主,甘草、白鲜皮、荆芥、防风和苦参等药物使用频次高。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scription regularit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eczema based on data mining technology.
      Methods  A total of 1 214 literatures on the treatment of eczema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searched in the past 20 years from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 (CNKI) and Wanfang Academic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Excel software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database to analyze the medication frequency and high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drug odor; eczema with severe pruritu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medication was analysed; Spss Modeler software was used to explore association rules and prescription rules of eczema medication based on association rules Apriori algorithm, and the rules were visualized through network.
      Results  A total of 584 literatures and 970 prescriptions involving 454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mong them,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herba of oral decoction were Gancao, Baixianpi, Shengdihuang as well as Kushen and so on; the drugs with high frequency of external prescriptions for external use were Kushen, Huangbai, Difuzi, Shechuangzi, as well as Baixianpi and so on; the drug properties of high-frequency drugs were mainly "cold or slightly cold"; the tastes of medicine were mainly bitter and sweet, mainly belonged to the "liver, lung, spleen" meridians; the drugs with high frequency of dialectical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in eczema patients with severe pruritus were Difuzi, Baixianpi as well as Wushaoshe and so on. Association rules showed that the core drug pairs were Zhizi-Gancao, Huangbai-Baixianpi-Kushen, Jingjie-Fangfeng, Shechuangzi-Difuzi-Kushen and Baixianpi-Difuzi-Kushen.
      Conclusion  In the prescri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reating eczema, heat clearing drugs, relieving surface drugs, benefiting water infiltration and dampness drugs, attacking toxin, killing insects and relieving itching drugs are the main drugs. The drugs with high frequency of use are Gancao, Baixianpi, Jingjie, Fangfeng as well as Kushen and so on.
  • 乳腺癌是由于乳腺上皮细胞发生增殖异常而导致的乳腺恶性病变。目前,乳腺超声检查已经成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主要影像手段,且随着乳腺超声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操作者技术、经验的积累,乳腺癌早期诊断中应用乳腺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性逐渐升高[1]。目前研究[2]发现,患者肿瘤病灶小、诊断影像不典型、多样性的病理类型以及良性病变的复杂性均较易发生漏诊、误诊现象。本研究对漏诊、误诊病例特征及漏诊、误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减少临床乳腺超声检查在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漏诊、误诊率,现报告如下。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月经乳腺超声检查和有病理组织学检查资料的2 567例乳腺肿块患者的资料,并选择乳腺超声检查诊断的乳腺癌假阴性(漏诊)、乳腺癌假阳性(误诊)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5~65岁,平均(45.9±2.7)岁,右乳62例,左乳66例。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病历资料齐全。排除合并其他肿瘤,心、肺功能不全、妊娠期患者,同时排除存在沟通障碍、精神障碍的患者。

    乳腺超声检查采用西门子S2000彩超仪、PHILIPSIU-22彩超仪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探头频率设置为7.5~13.0 MHz, 患者取仰卧位,将患者乳房、腋窝充分暴露,探头以乳头为中心,特别是乳晕区行全方位(360°)的放射扫查,对有无肿块、有无回声异常情况进行观察,若出现肿块,则重点对肿块位置、大小、血流情况、引流区域淋巴结情况进行观察。

    乳腺超声检查标准主要参照2003版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分级来评价。0级表示无法评价,需辅助其他检查手段。1级为阴性。2级为良性,可排除恶变。3级表示可能为良性,但恶性概率>0~2%。4级为可疑恶性,如果病灶有1个或超过1个可疑恶性超声诊断特征,则恶性概率>2%~95%, 此时需要进行组织活检; 4a级表示低度可疑恶性,恶性概率为>2%~10%; 4b级表示中度可疑恶性,恶性概率>10~50%; 4c级表示高度可疑恶性,恶性概率>50%~95%。5级提示为高度恶性肿瘤,恶性概率>95%。6级为活检证实为恶性肿瘤[3]。根据美国放射学会[4]推广的BI-RADS, 将术前超声检查报告分级为≥3级的认为是超声阳性乳腺癌,这也属于术后病理的明确分期。

    乳腺癌的超声诊断标准: 肿块形状杂乱、界限不清、无包膜,便捷呈蟹足或毛刺状,内部有混合性回声、实质性回声,其中实质性回声分布十分不均匀,内部有不规则强回声或小钙化灶,后方回声呈衰减趋势。另外,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显示,阻力指数(RI)≥0.7,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20 cm/s。所有患者的诊断通过乳腺肿块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并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定性。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乳腺癌早期诊断应用乳腺超声检查漏诊、误诊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8例假阴性(漏诊)、假阳性(误诊)患者中,漏诊89例,误诊39例。漏诊的89例患者中,超声检查图像均存在交叉重叠,特征表现为微周边型血供或无血流、微钙化以及腋窝淋巴结呈阳性,包括浸润性小叶癌15例,浸润性导管癌27例,黏液癌7例,原位癌32例,髓样癌8例。漏诊的89例漏诊患者中,33例异位浸润性导管癌位于腋下或者锁骨下或者胸骨旁从而发生漏诊, 19例浸润性导管癌乳腺超声检查图像无明显回声或回声差造成漏诊,另外15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无直接肿块征象导致漏诊, 14例浸润性小叶癌患者无明显肿块特征、腺体结构紊乱被漏诊,另外8例患者因病灶为扁平病灶被漏诊。

    误诊的39例中, 15例为炎性病变, 5例为纤维腺瘤, 2例为良性叶状肿瘤, 3例为颗粒细胞瘤, 5例为纤维腺瘤术后瘢痕, 6例为囊性增生, 3例为乳腺结核。

    89例漏诊患者血流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漏诊患者不同病理类型血流分布情况比较[n(%)]
    病理类型 合计 血流分布
    周边 穿入 内部 无血流
    浸润性小叶癌 15(16.85) 3(3.37) 3(3.37) 2(2.25) 7(7.87)
    浸润性导管癌 27(30.34) 5(5.62) 6(6.74) 4(4.49) 12(13.48)
    黏液癌 7(7.87) 2(2.25) 1(1.12) 3(3.37) 1(1.12)
    原位癌 32(35.96) 8(8.99) 4(4.49) 2(2.25) 18(20.22)
    髓样癌 8(8.99) 3(3.37) 1(1.12) 3(3.37) 1(1.12)
    合计 89(100.00) 21(23.60) 15(16.85)* 14(15.73)*# 39(43.82)*#△
    与周边血流分布相比, * P<0.05; 与穿入血流分布相比, #P<0.05; 与内部血流分布相比,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39例乳腺癌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血流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  2  39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乳腺癌患者不同病理类型血流分布情况比较[n(%)]
    病理类型 合计 血流类型
    周边 穿入 内部 无血流
    良性叶状肿瘤 2(5.13) 0 1(2.56) 1(2.56) 0
    颗粒细胞瘤 3(7.69) 0 1(2.56) 0 2(5.13)
    纤维腺瘤 5(12.82) 1(2.56) 4(10.26) 0 0
    炎性病变 15(38.46) 6(15.38) 2(5.13) 2(5.13) 5(12.82)
    囊性增生 6(15.38) 0 6(15.38) 0 0
    术后瘢痕 5(12.82) 0 5(12.82) 0 0
    乳腺结核 3(7.69) 3(7.69) 0 0 0
    合计 39(100.00) 10(25.64) 19(48.71)* 3(7.69)*# 7(17.95)*#△
    与周边血流分布相比, *P<0.05; 与穿入血流分布相比, #P<0.05; 与内部血流分布相比,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39例乳腺癌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患者中,2例乳腺超声检查图像显示形态不规则、腺体结构紊乱; 3例乳腺超声检查图像显示形态不规则、微钙化、腺体结构紊乱; 16例乳腺超声检查图像显示形态不规则、声减弱、微钙化; 15例乳腺超声检查图像显示形态不规则、强声晕、声减弱、微钙化、腺体结构紊乱; 3例乳腺超声检查图像显示形态不规则、强声晕、微钙化。

    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乳腺癌早期诊断中应用乳腺超声检查产生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病灶呈周边型血供或者无血流、微钙化、腋窝淋巴结阳性为乳腺癌早期诊断中应用乳腺超声检查漏诊独立影响因素(P<0.05), 见表 3

    表  3  乳腺癌早期诊断中应用乳腺超声检查漏诊的影响因素分析
    因素 OR 95%CI β P
    病灶呈周边型血供或者无血流 1.315 1.214~1.568 0.359 0.001
    微钙化 1.216 1.012~1.589 0.422 0.029
    腋窝淋巴结阳性 1.325 1.006~1.996 0.426 0.030
    操作者技术、经验 1.247 1.102~1.439 0.314 0.06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乳腺癌早期诊断中应用乳腺超声检查误诊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流信号、腋下淋巴结肿大、肿块和结节单一、炎性病变均为乳腺癌早期诊断中应用乳腺超声检查误诊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 4

    表  4  乳腺癌早期诊断中应用乳腺超声检查误诊影响因素分析
    因素 OR 95%CI β P
    血流信号 1.256 1.124~1.569 0.312 0.015
    腋下淋巴结肿大 1.168 1.002~1.324 0.298 0.002
    肿块和结节单一 1.297 1.120~1.526 0.426 0.008
    炎性病变 1.329 1.215~1.657 0.285 0.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乳腺超声检查具有可重复、无放射性损伤、适用于各个年龄段、肿块的囊实性诊断无局限、检查无盲区等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中[5]。研究[6]认为,对于直径较小、微小钙化病灶、结构复杂多样的病灶诊断难度较大,较易发生漏诊、误诊。

    乳腺原位癌病灶较小、直接征象不典型一直为乳腺超声诊断的难点,较易发生漏诊[7]。研究[8]发现,乳腺癌患者筛查中应用乳腺超声检查导致的漏诊病例多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漏诊原因与瘤内间质存在明显增生、较易形成分叶、毛刺、正常腺体回声较差等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研究[9]指出,乳腺癌本质为乳腺上皮增生性疾病,且部分患者是在非典型乳腺增生的基础上发生的恶性病变,因此乳腺增生与早期乳腺癌较难区别,易发生漏诊。

    临床研究[10]发现,乳腺癌患者大多存在丰富血流,且血流指数较高,血流特征为乳腺超声诊断的重要指标,且内部血流信号或者穿入型血流信号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辅助意义。研究[11]显示,肿瘤血流、血供可影响超声检查结果,血流、血供丰富,病灶较大的患者超声表现为边界整齐、图像不典型,与乳腺良性结节相似,较易被误诊。研究[12]发现,腋下淋巴结肿大以及乳腺炎性病变均为乳腺超声检查误诊的影响因素。乐婷等[13]研究发现,超声造影后将乳腺炎性病变判定为恶性的概率为61.7%, 超声表现为快进、非向心性、不均匀性高增强、蟹足征和滋养血管少见等特征。本研究中对误诊病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超声检查以周边血流分布为主,且患者多伴有腋下淋巴结转移,因此易使乳腺炎性病变误诊为乳腺癌; 5例患者存在纤维腺瘤术后瘢痕,经乳腺超声诊断显示二维图像呈现出低回声灶,且形态不规则,将其误诊为乳腺癌; 另外3例患者乳腺囊性增生边缘呈现为角状,存在穿入的血流信号而误诊。

    综上所述,对患者行乳腺超声诊断时将良性病变误诊为乳腺癌的原因与血流信号、腋下淋巴结肿大、肿块和结节单一、炎性病变相关。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应用乳腺超声检查造成漏诊、误诊的独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病灶呈周边型血供或者无血流、微钙化或者腋窝淋巴结阳性、有血流信号、腋下淋巴结肿大、肿块和结节单一、炎性病变等。因此,乳腺癌经超声诊断漏诊和误诊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诊断时应重点关注以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 图  1   文献资料来源与数据处理方法

    图  2   高频中药性味归经分布频数和湿疹皮肤瘙痒剧烈中药加减频数统计

    A. 药性分布统计; B. 药味分布统计; C. 归经分布统计; D. 湿疹瘙痒剧烈加减中药频次统计。

    图  3   湿疹内服中药关联规则网络图

    图  4   湿疹外用中药关联规则网络图

    表  1   内服高频中药分析

    序号 药名 频次/次 序号 药名 频次/次
    1 甘草 272 9 黄柏 132
    2 白鲜皮 228 10 牡丹皮 131
    3 生地黄 215 11 地肤子 125
    4 苦参 191 12 黄芩 125
    5 当归 177 13 苍术 118
    6 茯苓 141 14 白术 117
    7 防风 138 15 薏苡仁 107
    8 泽泻 135 16 蝉蜕 97
    高频:用药频次≥90次。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外用高频中药分析

    序号 中药名称 频次/次 序号 中药名称 频次/次
    1 苦参 320 11 大黄 80
    2 黄柏 289 12 冰片 77
    3 地肤子 203 13 黄连 68
    4 蛇床子 201 14 土茯苓 65
    5 白鲜皮 177 15 五倍子 65
    6 白矾 116 16 百部 64
    7 甘草 91 17 金银花 64
    8 苍术 90 18 荆芥 63
    9 防风 81 19 黄芩 61
    10 马齿苋 81 20 地榆 55
    高频:用药频次≥55次。
    下载: 导出CSV

    表  3   湿疹内服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

    序号 药物组合 支持度/% 置信度/% 增益
    1 栀子、甘草 28.78 90.07 1.38
    2 黄柏、白鲜皮、苦参 24.49 92.50 1.42
    3 荆芥、防风 20.82 96.08 1.47
    4 地肤子、苦参、白鲜皮 16.94 96.39 1.48
    5 车前子、泽泻、甘草 13.27 92.31 1.41
    6 当归、川芎 13.06 93.75 1.44
    7 栀子、生地黄、甘草 10.20 94.00 1.44
    8 车前子、甘草、泽泻 10.00 91.84 1.41
    下载: 导出CSV

    表  4   湿疹外用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

    序号 药物组合 支持度/% 置信度/% 增益
    1 蛇床子、地肤子、苦参 41.43 87.19 1.34
    2 白鲜皮、地肤子、苦参 41.02 86.57 1.33
    3 白鲜皮、蛇床子、苦参 36.12 89.83 1.38
    4 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 18.37 82.22 1.40
    5 土茯苓、苦参 18.37 86.67 1.33
    6 百部、苦参 16.53 82.72 1.27
    7 百部、蛇床子、苦参 13.27 92.31 1.41
    8 苍术、蛇床子、苦参 13.06 93.75 1.44
    下载: 导出CSV
  • [1] 陆丽明, 陈楷涛. 湿疹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 2007, 3(9): 76-79. doi: 10.3969/j.issn.1673-2197.2007.09.031
    [2] 吴谦. 中医临床丛书·御纂医宗金鉴(中)[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11-120.
    [3] 白彦萍. 湿疹的中医诊治[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8(4): 259-261. doi: 10.3969/j.issn.1672-0709.2009.04.040
    [4]

    WEI F, YANG J. Research progress on external treatment of eczema[J].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 15(7): 1369-1372.

    [5]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2020年版分辑号: 一部[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258-259.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139-142.
    [7] 张梅峰, 张建伟, 张新敬, 等. 基于apriori的有效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39(19): 196-198. doi: 10.3321/j.issn:1002-8331.2003.19.064
    [8]

    MISERY L, HUET F, GOUIN O, et al.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s in atopic dermatitis[J]. Curr Opin Pharmacol, 2019, 46: 7-13. doi: 10.1016/j.coph.2018.12.003

    [9] 郑胜, 孙丽蕴. 湿疹在中医经典古籍中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阐释[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 17(6): 551-554. doi: 10.3969/j.issn.1672-0709.2018.06.028
    [10] 袁秀丽, 刘驰. 针灸治疗慢性湿疹55例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1998, 14(7): 2-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LC807.022.htm
    [11] 程薇薇, 刘建利, 张宁, 等. 评价中药寒热药性的实验方法研究[J]. 中草药, 2010, 41(7): 1122-112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CYO201007027.htm
    [12] 郑勇, 黄蜀, 童丹丹, 等. 黄蜀教授治疗慢性湿疹经验介绍[J]. 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2): 89-9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TCT201502043.htm
    [13] 陈利平, 张玉萌, 王发渭, 等. 从藏象学说再论湿疹病因病机[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16(3): 10-1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ZXB201403005.htm
    [14] 洪宗国, 程望元. 甘味药的疗效及其化学基础[J]. 中医药学刊, 2003, 21(9): 1594-1595. doi: 10.3969/j.issn.1673-7717.2003.09.108
    [15] 李鸽, 吴景东. 从肝脾论治浅谈慢性湿疹[J]. 名医, 2019(3): 107-10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GYI201903094.htm
    [16] 尹明霞. 中医体质及湿疹相关因素对湿疹病型的相关性研究[D]. 长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41-1013183058.htm
    [17] 秦保锋, 严骅, 徐燕, 等. 严世芸教授应用虫类药物治疗杂病经验总结[J]. 时珍国医国药, 2019, 30(12): 3001-300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ZGY201912065.htm
    [18] 郎霞. 甘草降低栀子肝肾毒性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初步研究[D]. 太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
    [19] 于柳, 王哲, 武志强, 等. 药对荆芥-防风的现代研究现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3, 29(5): 150-15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YL201305050.htm
    [20]

    GENG X, SHI H, YE F, et al. Matrine inhibits itching by lowering the activity of calcium channel[J]. Sci Rep, 2018, 8(1): 11328.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30054511

    [21]

    FU X, HONG C. Osthole attenuates mouse atopic dermatitis by inhibiting 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production from keratinocytes[J]. Exp Dermatol, 2019, 28(5): 561-56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30825337

    [22] 郭晓蕾, 朱思潮, 张晨, 等.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与蛇床子提取物联合抗菌作用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 29(6): 1398-140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HS201106075.htm
    [23] 裴小平, 杨斌, 陈文静, 等. 白鲜皮提取液对湿疹模型小鼠血清IL-10、IL-17和IL-22含量的影响[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7, 24(3): 168-17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PFZ201703008.htm
  • 期刊类型引用(45)

    1. 马睿涵,陈婷,何豆豆,林永祝. MRI动态增强TIC联合DW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01): 100-102 . 百度学术
    2. 冯琳,吴淑敏. 超声联合乳腺X线在乳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浙江创伤外科. 2025(02): 367-369 . 百度学术
    3. 苏国玲,王亚萍,孙世强,张莉敏. 彩超参数联合血清CerbB-2检测对乳腺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 海南医学. 2025(06): 842-846 . 百度学术
    4. 吴丽华,钟慕仪,黄珂铭,王西跃,罗锐娟,陈丽娟,林正权,袁惠玲. miR-96-5p靶向HOXA9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的机制研究.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4(02): 228-236 . 百度学术
    5. 王宗立,聂言臣,朱丽娜. 普拉克索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和非运动症状影响的相关研究. 黑龙江医学. 2024(05): 563-565 . 百度学术
    6. 肖佳. 彩超联合超声E成像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临床价值. 黑龙江医学. 2024(05): 577-579 . 百度学术
    7. 沈丽丽. 乳腺癌患者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医学创新. 2024(08): 152-156 . 百度学术
    8. 何晔琳,郭轩,张静. 超声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研究现状.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4(02): 114-119 . 百度学术
    9. 周亚翠,李海珍. 乳腺超声影像评分系统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11): 83-86 . 百度学术
    10. 张婷婷,贾琼玮. 压迫式弹性成像联合乳腺X线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中国妇幼保健. 2024(09): 1729-1732 . 百度学术
    11. 冯岩,程嘉,孟景茜.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癌症进展. 2024(04): 372-374 . 百度学术
    12. 张林波,吴静,高洁,武姣彦,夏爱苹. DCE-MRI、T_2WI及DWI联合诊断乳腺癌的价值观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05): 106-108 . 百度学术
    13. 伍俊. 乳腺癌MRI形态学表现与血清CA153, CA125, CEA的阳性表达率的关系分析.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03): 433-436 . 百度学术
    14. 齐秋茹,李翠霞. 磁敏感加权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4(02): 158-161 . 百度学术
    15. 陈云贞. 乳腺超声检查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漏诊误诊的影响因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09): 59-63 . 百度学术
    16. 刘卓,应金巧,胡芯端.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前超声联合钼靶预测LVI的价值. 浙江创伤外科. 2024(06): 1153-1156 . 百度学术
    17. 周桂萍,李建梅,马英桥,李建柱. 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钼靶联合CT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临床误诊误治. 2024(10): 44-48 . 百度学术
    18. 陈竞. 超声误诊为乳腺癌临床特征与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临床误诊误治. 2024(11): 19-24 . 百度学术
    19. 田小燕,姚宁,周玉超. 超微血管显像参数PI、曲线下面积及廓清时间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哈尔滨医药. 2024(04): 76-79 . 百度学术
    20. 胡赢,罗小红. 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肿块的临床价值. 医学信息. 2024(15): 138-141 . 百度学术
    21. 吕骥,谭智慧,刘银凤,孟祥潮,田英慧. 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对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影响对比.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08): 953-956 . 百度学术
    22. 李悦发.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07): 1301-1303 . 百度学术
    23. 刘辉,高曼丽,谢晴晴,张楠,包迪,刘丽. 乳腺癌超声多模态成像参数与CA153、CA125表达相关性及诊断价值研究.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08): 74-78 . 百度学术
    24. 李秋维,孙璐璐. 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24(04): 279-283 . 百度学术
    25. 祃红燕,闫焱,郭艳菊,周锋,张静. 女性健康体检人群的乳腺结节BI-RADS分类及其特征分析.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4(04): 341-347 . 百度学术
    26. 何琴,陈国珍,武丽,马远珠,夏建红. 乳腺肿块超声特征在乳腺癌筛查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24(06): 73-80 . 百度学术
    27. 张兵,周清云,黄继城. 超声造影与磁共振成像对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20): 70-72 . 百度学术
    28. 王慧,查海玲,马佩,俞飞虹. 弹性超声在早期小乳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预测价值.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05): 6-10+15 . 本站查看
    29. 卢克剑.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肿块的临床应用探究.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03): 550-552+569 . 百度学术
    30. 王冬伟,管振记. 超声检查参数联合血清CEA、AFP及CA153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06): 75-77 . 百度学术
    31. 苏巧霞,刘艳群. 超声参数联合血清ProGRP、CEA及SF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06): 63-65 . 百度学术
    32. 陈潇,叶大才,李媚,关海天,龙金霞. 微钙化超声显示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与预后的关系.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3(05): 568-573 . 百度学术
    33. 陈华琴,金俊超,桓新冬,康万献. 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临床医学工程. 2023(06): 745-746 . 百度学术
    34. 李文周,曹永峰,张玉. 增强CT联合超声弹性成像鉴别乳腺小结节(直径≤2cm)性质的价值探究.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07): 95-96 . 百度学术
    35. 杨文涛,孙芹,岳鑫. 超声血流参数联合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及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分析. 医药论坛杂志. 2023(13): 100-104 . 百度学术
    36. 谢颖. 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技术鉴别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临床价值. 医疗装备. 2023(15): 15-17 . 百度学术
    37. 何世强. 长春瑞滨联合AC方案和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效果及对生存情况和血清因子的影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3(16): 1521-1525 . 百度学术
    38. 金家承,陈鹏超. 超声影像学特征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浙江医学. 2023(20): 2208-2211 . 百度学术
    39. 金启成,吕江红,许立龙,魏洪芬,汤桐芳,张传菊,李世岩. 不同超声成像参数对S-Detect技术用于乳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影响. 实用医学杂志. 2023(22): 2891-2897 . 百度学术
    40. 夏孟孟,王英,柯俊杰. X线钼靶、CT及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 癌症进展. 2023(18): 2010-2013 . 百度学术
    41. 谭敏丽,冯艳,张国南. 浅表超声诊断乳腺微小钙化的临床价值. 名医. 2023(16): 30-32 . 百度学术
    42. 张利静,杨光,杨凯,陈聪. 自动乳腺超声成像系统联合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对致密型乳腺内乳腺癌诊断价值分析. 中国医学装备. 2023(12): 92-95 . 百度学术
    43. 张丽平.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慢性病学杂志. 2023(12): 1897-1900 . 百度学术
    44. 王梦霞,熊江勇. MRI联合高频彩超对早期乳腺癌诊断效果的影响与中医诊疗. 黑龙江中医药. 2023(06): 110-112 . 百度学术
    45. 冉龙飞.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结节的临床价值.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24): 154-15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图(4)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 HTML全文浏览量: 
  • PDF下载量: 
  • 被引次数: 47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7-2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1-04
  • 发布日期:  2021-12-2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