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16期
摘要:
目的:构建 PIAS-1 siRNA 干扰载体 Plko.1、PIAS-1。方法设计以 PIAS-1基因为靶标的 siRNA 序列,并克隆人载体 Plko.1,用基因测序进行重组克隆验证。结果PCR 检测证实 siRNA 插入 Plko.1质粒,测序分析证实插入序列正确。结论成功构建 PIAS-1基因的 siRNA 载体,为研究 PIAS-1基因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提供了稳定转染的骨架载体。
目的:构建 PIAS-1 siRNA 干扰载体 Plko.1、PIAS-1。方法设计以 PIAS-1基因为靶标的 siRNA 序列,并克隆人载体 Plko.1,用基因测序进行重组克隆验证。结果PCR 检测证实 siRNA 插入 Plko.1质粒,测序分析证实插入序列正确。结论成功构建 PIAS-1基因的 siRNA 载体,为研究 PIAS-1基因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提供了稳定转染的骨架载体。
摘要:
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最容易损伤的部位,尤其是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尤为常见,一旦损伤,会影响手指的外形及功能,故都需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对于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手术方法众多,临床疗效不一。2012年9月-2014年6月作者共应用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手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最容易损伤的部位,尤其是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尤为常见,一旦损伤,会影响手指的外形及功能,故都需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对于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手术方法众多,临床疗效不一。2012年9月-2014年6月作者共应用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手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配比的10%盐酸利多卡因与2.5%盐酸布比卡因混合液的脊髓神经毒性变化。方法将10%盐酸利多卡因与2.5%盐酸布比卡因,按1∶3、1∶2、1∶1、2∶1、3∶1容积比混合鞘内注射,观察其神经行为及脊髓神经结构的变化。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鞘内分别注射 NS(S 组)、2.5%盐酸利多卡因+1.875%盐酸布比卡因(LB13组)、3.33%盐酸利多卡因+1.67%盐酸布比卡因(LB12组)、5%盐酸利多卡因+1.25%盐酸布比卡因(LB11组)、6.67%盐酸利多卡因+0.83%盐酸布比卡因(LB21组)、7.5%盐酸利多卡因+0.625%盐酸布比卡因(LB31组)。单盲法观察药物注射后1~4 d 的 TFL、PWT、下肢运动恢复时间,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脊髓的病理改变,并对马尾神经进行病理损伤评分。结果LB31组 TFL 明显延长(P <0.05),后腿运动恢复时间异常延长。光镜观察:LB13组、LB12组、LB11组见马尾神经纤维局灶水肿,而 LB21组、LB31组出现了脱髓鞘变性改变。LB31组见脊髓后角白质水肿。病理损伤评分:LB21组和 LB31组病理损伤评分高于 LB13组、LB12组、LB11组(P <0.05)。透射电镜:LB13组、LB12组、LB11、LB21组、LB31组见脊髓后角白质间质水肿、有髓神经纤维的板层结构疏松、轴索肿胀等改变,其中 LB21组、LB31组损伤较重。结论大鼠鞘内注射不同容积比的10%利多卡因与2.5%布比卡因混合液时,脊髓神经毒性随着混合液中利多卡因的绝对浓度的增加逐渐加重,当二者容积比低于1∶1时脊髓神经毒性较轻。
目的:观察不同配比的10%盐酸利多卡因与2.5%盐酸布比卡因混合液的脊髓神经毒性变化。方法将10%盐酸利多卡因与2.5%盐酸布比卡因,按1∶3、1∶2、1∶1、2∶1、3∶1容积比混合鞘内注射,观察其神经行为及脊髓神经结构的变化。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鞘内分别注射 NS(S 组)、2.5%盐酸利多卡因+1.875%盐酸布比卡因(LB13组)、3.33%盐酸利多卡因+1.67%盐酸布比卡因(LB12组)、5%盐酸利多卡因+1.25%盐酸布比卡因(LB11组)、6.67%盐酸利多卡因+0.83%盐酸布比卡因(LB21组)、7.5%盐酸利多卡因+0.625%盐酸布比卡因(LB31组)。单盲法观察药物注射后1~4 d 的 TFL、PWT、下肢运动恢复时间,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脊髓的病理改变,并对马尾神经进行病理损伤评分。结果LB31组 TFL 明显延长(P <0.05),后腿运动恢复时间异常延长。光镜观察:LB13组、LB12组、LB11组见马尾神经纤维局灶水肿,而 LB21组、LB31组出现了脱髓鞘变性改变。LB31组见脊髓后角白质水肿。病理损伤评分:LB21组和 LB31组病理损伤评分高于 LB13组、LB12组、LB11组(P <0.05)。透射电镜:LB13组、LB12组、LB11、LB21组、LB31组见脊髓后角白质间质水肿、有髓神经纤维的板层结构疏松、轴索肿胀等改变,其中 LB21组、LB31组损伤较重。结论大鼠鞘内注射不同容积比的10%利多卡因与2.5%布比卡因混合液时,脊髓神经毒性随着混合液中利多卡因的绝对浓度的增加逐渐加重,当二者容积比低于1∶1时脊髓神经毒性较轻。
摘要:
目的:利用高纯度的 rhuPAa-melittin 进行人成纤维细胞和卵巢癌细胞进行活性检测,探讨 rhuPAa-melittin 对卵巢癌治疗作用及对正常细胞毒性作用。方法利用高纯度的 rhuPAa-melittin 蛋白分别作用于人成纤维细胞和人卵巢癌细胞 SK-OV348 h,在490 nm 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以反映活细胞的数量并间接反映 rhuPAa-melittin 对培养中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人卵巢癌细胞 SKOV3组,在4μg/mL 时对细胞抑制率已经达到了66.59%,在16μg/mL 时,细胞已经全部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人成纤维细胞组,在4μg/mL 时其对细胞的抑制率仅为达到7.3%,8μg/mL 时抑制率为12.3%,16μg/mL 时抑制率为22.0%。结论rhuPAa-melittin 对人卵巢癌细胞 SKOV3细胞有着明显的抑制杀伤作用,而对于人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目的:利用高纯度的 rhuPAa-melittin 进行人成纤维细胞和卵巢癌细胞进行活性检测,探讨 rhuPAa-melittin 对卵巢癌治疗作用及对正常细胞毒性作用。方法利用高纯度的 rhuPAa-melittin 蛋白分别作用于人成纤维细胞和人卵巢癌细胞 SK-OV348 h,在490 nm 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以反映活细胞的数量并间接反映 rhuPAa-melittin 对培养中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人卵巢癌细胞 SKOV3组,在4μg/mL 时对细胞抑制率已经达到了66.59%,在16μg/mL 时,细胞已经全部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人成纤维细胞组,在4μg/mL 时其对细胞的抑制率仅为达到7.3%,8μg/mL 时抑制率为12.3%,16μg/mL 时抑制率为22.0%。结论rhuPAa-melittin 对人卵巢癌细胞 SKOV3细胞有着明显的抑制杀伤作用,而对于人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摘要:
目的:探讨β-咔啉类生物碱对人胃癌细胞 SGC-7901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 SGC-7901,将含有不同浓度(5、10、20、40μg/mL)β-咔啉类生物碱的培养液与 SGC-7901细胞共同培养24 h 和48 h。采用 MTT 比色法计算细胞抑制率;在荧光显微镜下用 Hoechst 33258细胞核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及基因组DNA 琼脂凝胶电泳检测凋亡梯状条带。结果β-咔啉类生物碱对 SGC-7901细胞的损伤呈浓度依赖性;β-咔啉类生物碱分别作用24 h 和48 h 后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7.79μg/mL 和12.17μg/mL;荧光染色可观察到有细胞核固缩及核断裂的凋亡现象;流式细胞术显示:阴性对照组(0μg/mL)及β-咔啉类生物碱5、10、20、40μg/mL 浓度组24、48 h 凋亡率为别1.66%、11.27%、20.32%、30.66%、41.42%和3.84%、15.29%、23.34%、34.87%、49.54%,细胞凋亡率伴随给药浓度增加而增加;基因组 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明显的凋亡梯状条带。结论β-咔啉类生物碱能诱导人胃癌 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抑制细胞增殖。
目的:探讨β-咔啉类生物碱对人胃癌细胞 SGC-7901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 SGC-7901,将含有不同浓度(5、10、20、40μg/mL)β-咔啉类生物碱的培养液与 SGC-7901细胞共同培养24 h 和48 h。采用 MTT 比色法计算细胞抑制率;在荧光显微镜下用 Hoechst 33258细胞核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及基因组DNA 琼脂凝胶电泳检测凋亡梯状条带。结果β-咔啉类生物碱对 SGC-7901细胞的损伤呈浓度依赖性;β-咔啉类生物碱分别作用24 h 和48 h 后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7.79μg/mL 和12.17μg/mL;荧光染色可观察到有细胞核固缩及核断裂的凋亡现象;流式细胞术显示:阴性对照组(0μg/mL)及β-咔啉类生物碱5、10、20、40μg/mL 浓度组24、48 h 凋亡率为别1.66%、11.27%、20.32%、30.66%、41.42%和3.84%、15.29%、23.34%、34.87%、49.54%,细胞凋亡率伴随给药浓度增加而增加;基因组 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明显的凋亡梯状条带。结论β-咔啉类生物碱能诱导人胃癌 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抑制细胞增殖。
2014, (16): 18-21.
DOI: 10.7619/jcmp.201416005
摘要:
目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与血浆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 A2(Lp-PLA2)、脂蛋白(a)[Lp(a)]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0例 ACI 患者颈部血管,评估颈部斑块稳定性;同时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患者的血浆 Lp-PLA2、Lp(a)水平;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60例 ACI 患者中易损斑块44例,稳定斑块16例;ACI 患者的血浆 Lp-PLA2、Lp(a)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易损斑块组的 Lp-PLA2、Lp(a)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 <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浆 Lp-PLA2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 >0.05)。结论 Lp-PLA2、Lp(a)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密切相关,临床上可通过测定 Lp-PLA2、Lp (a)水平来预测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对预防及有效减少脑梗死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与血浆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 A2(Lp-PLA2)、脂蛋白(a)[Lp(a)]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0例 ACI 患者颈部血管,评估颈部斑块稳定性;同时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患者的血浆 Lp-PLA2、Lp(a)水平;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60例 ACI 患者中易损斑块44例,稳定斑块16例;ACI 患者的血浆 Lp-PLA2、Lp(a)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易损斑块组的 Lp-PLA2、Lp(a)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 <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浆 Lp-PLA2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 >0.05)。结论 Lp-PLA2、Lp(a)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密切相关,临床上可通过测定 Lp-PLA2、Lp (a)水平来预测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对预防及有效减少脑梗死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联合检测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与血小板参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0月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32例,设为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同期32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糖尿病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设为对照组。检测3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 vWF 水平及血小板各参数,观察其差异及 HbA1c 与血 vWF 水平、血小板参数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 HbA1c、血 vWF 水平呈逐步下降趋势,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1)。3组血小板计数(PLT)无显著差异(P >0.05);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在3组中呈逐步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0.01);HbA1c 与 vWF、MPV、PDW 呈正相关(P <0.01)。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血 vWF 水平显著升高,联合检测血 vWF 与血小板各参数可为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联合检测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与血小板参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0月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32例,设为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同期32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糖尿病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设为对照组。检测3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 vWF 水平及血小板各参数,观察其差异及 HbA1c 与血 vWF 水平、血小板参数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 HbA1c、血 vWF 水平呈逐步下降趋势,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1)。3组血小板计数(PLT)无显著差异(P >0.05);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在3组中呈逐步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0.01);HbA1c 与 vWF、MPV、PDW 呈正相关(P <0.01)。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血 vWF 水平显著升高,联合检测血 vWF 与血小板各参数可为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摘要:
目的:探讨退行性心瓣膜病(DHVD)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时,脂联素(APN)、脑钠肽(BNP)、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按 NYHA 心功能分级将132例 DHVD 患者分为4组:心功能Ⅰ级组(A 组)、心功能Ⅱ级组(B 组)、心功能Ⅲ级组(C 组)、心功能Ⅳ级组(D 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清 APN、BNP、hs-CRP 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DHVD 患者血清 APN、BNP、hs-CRP 水平随着心功能恶化而逐渐升高,每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APN、BNP、hs-CR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 =-0.36,P <0.01;r =-0.42,P <0.01;r =-0.39,P <0.01)。结论 APN、BNP、hs-CRP 有助于 DHVD 患者心功能危险分层评价。
目的:探讨退行性心瓣膜病(DHVD)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时,脂联素(APN)、脑钠肽(BNP)、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按 NYHA 心功能分级将132例 DHVD 患者分为4组:心功能Ⅰ级组(A 组)、心功能Ⅱ级组(B 组)、心功能Ⅲ级组(C 组)、心功能Ⅳ级组(D 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清 APN、BNP、hs-CRP 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DHVD 患者血清 APN、BNP、hs-CRP 水平随着心功能恶化而逐渐升高,每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APN、BNP、hs-CR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 =-0.36,P <0.01;r =-0.42,P <0.01;r =-0.39,P <0.01)。结论 APN、BNP、hs-CRP 有助于 DHVD 患者心功能危险分层评价。
2014, (16): 33-35.
DOI: 10.7619/jcmp.201416009
摘要: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联合检测血清糖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糖抗原125(CA125)及糖抗原242(CA242)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3年10月胰腺癌患者65例设为胰腺癌组,同期住院的良性胰腺病患者64例设为良性胰腺疾病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6例设为对照组。观察3组血清 CA19-9、CEA、CA125、CA242水平差异,及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这4项指标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胰腺癌组血清 CA19-9、CA125、CA242、CEA 水平均显著高于胰腺良性疾病患组和对照组(P <0.01);联合检测4项指标的灵敏度为87.69%,特异度为91.54%。结论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CEA、CA125、CA242表达水平显著上升,联合检测这4项指标对胰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联合检测血清糖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糖抗原125(CA125)及糖抗原242(CA242)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3年10月胰腺癌患者65例设为胰腺癌组,同期住院的良性胰腺病患者64例设为良性胰腺疾病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6例设为对照组。观察3组血清 CA19-9、CEA、CA125、CA242水平差异,及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这4项指标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胰腺癌组血清 CA19-9、CA125、CA242、CEA 水平均显著高于胰腺良性疾病患组和对照组(P <0.01);联合检测4项指标的灵敏度为87.69%,特异度为91.54%。结论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CEA、CA125、CA242表达水平显著上升,联合检测这4项指标对胰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摘要:
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改良 MELD 评分系统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入院时的 MELD 评分、MESO 指数、MELD-Na、iMELD 和 uMELD 评分值,所有患者随访3月,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应用正态 Z 检验对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结果76例慢性重型肝炎随访3月后死亡56例,生存20例,死亡组患者 MELD 评分、MESO 指数、MELD-Na、iMELD 和 uMELD 评分值均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各评分系统的 AUC 分别为0.786、0.788、0.749、0.862、0.7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LD 评分、MESO 指数、MELD-Na、iMELD 和 uMELD 评分对评价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均有较好的价值。
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改良 MELD 评分系统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入院时的 MELD 评分、MESO 指数、MELD-Na、iMELD 和 uMELD 评分值,所有患者随访3月,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应用正态 Z 检验对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结果76例慢性重型肝炎随访3月后死亡56例,生存20例,死亡组患者 MELD 评分、MESO 指数、MELD-Na、iMELD 和 uMELD 评分值均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各评分系统的 AUC 分别为0.786、0.788、0.749、0.862、0.7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LD 评分、MESO 指数、MELD-Na、iMELD 和 uMELD 评分对评价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均有较好的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APP)早期和肽素(copeptin)与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急诊科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 APP 患者93例作为中毒组,以住院期间临床死亡作为观察终点,分为存活组45例和死亡组48例。所有入选者在入院后2 h、24 h 内抽取静脉血3 mL,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 I(cTnI)、IMA、Copeptin 水平。结果2组比较,死亡组口服剂量较存活组有明显差异,而抢救时间、首次灌流时间和灌流次数之间无差别。死亡组入院后2 h Copeptin、IMA 水平升高,与存活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入院后24 h Copeptin、cTnI、CK、CK-MB 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P <0.05);IMA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P 患者口服剂量与 Copeptin 呈正相关,与 IMA(ACB 值)呈负相关。口服农药剂量越大,Copeptin、IMA 升高越明显。2组患者 Copeptin、IMA(ACB 值)水平呈负相关。回归分析提示:Copeptin、IMA、cTnI、CK、CK-MB 与患者口服剂量呈线性关系。结论早期联合检测 IMA 和 Copeptin 对早期诊断 APP 患者心肌损伤有重要意义,其浓度高低与预后相关,即含量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因此对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APP)早期和肽素(copeptin)与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急诊科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 APP 患者93例作为中毒组,以住院期间临床死亡作为观察终点,分为存活组45例和死亡组48例。所有入选者在入院后2 h、24 h 内抽取静脉血3 mL,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 I(cTnI)、IMA、Copeptin 水平。结果2组比较,死亡组口服剂量较存活组有明显差异,而抢救时间、首次灌流时间和灌流次数之间无差别。死亡组入院后2 h Copeptin、IMA 水平升高,与存活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入院后24 h Copeptin、cTnI、CK、CK-MB 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P <0.05);IMA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P 患者口服剂量与 Copeptin 呈正相关,与 IMA(ACB 值)呈负相关。口服农药剂量越大,Copeptin、IMA 升高越明显。2组患者 Copeptin、IMA(ACB 值)水平呈负相关。回归分析提示:Copeptin、IMA、cTnI、CK、CK-MB 与患者口服剂量呈线性关系。结论早期联合检测 IMA 和 Copeptin 对早期诊断 APP 患者心肌损伤有重要意义,其浓度高低与预后相关,即含量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因此对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和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0月的8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28 d 是否存活为标准将88例患者分为存活组(48例)和死亡组(40例)。观察2组患者的6 h 及24 h 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差异,不同6 h 乳酸清除率患者的存活率差异,以及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相互关系。结果2组初始乳酸水平无显著差异(P >0.05);存活组的6h和24h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 <0.01);6h及24h乳酸清除率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 <0.01);6 h 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存活率91.49%,显著高于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存活率12.20%(P <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6 h 及24 h 乳酸清除率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具有重要意义,6 h 及24 h 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和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0月的8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28 d 是否存活为标准将88例患者分为存活组(48例)和死亡组(40例)。观察2组患者的6 h 及24 h 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差异,不同6 h 乳酸清除率患者的存活率差异,以及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相互关系。结果2组初始乳酸水平无显著差异(P >0.05);存活组的6h和24h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 <0.01);6h及24h乳酸清除率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 <0.01);6 h 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存活率91.49%,显著高于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存活率12.20%(P <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6 h 及24 h 乳酸清除率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具有重要意义,6 h 及24 h 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C 反应蛋白(CRP)及踝臂指数(ABI)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0年10月85例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超声检测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斑块组(37例)与非斑块组(48例),并选取同期住院的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的 Hcy、hs-CRP 及 ABI 特征,并观察斑块组与非斑块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Hcy、hs-CRP 表达水平在斑块组、非斑块组和对照组中呈逐步下降的趋势,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或 P <0.01);ABI 在3组中呈逐步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或 P <0.01)。斑块组与非斑块组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0.81%(4/37)、4.17%(2/48),2组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存在 Hcy 代谢异常、CRP 表达水平升高及低 ABI 值等特征,检测这些指标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C 反应蛋白(CRP)及踝臂指数(ABI)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0年10月85例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超声检测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斑块组(37例)与非斑块组(48例),并选取同期住院的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的 Hcy、hs-CRP 及 ABI 特征,并观察斑块组与非斑块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Hcy、hs-CRP 表达水平在斑块组、非斑块组和对照组中呈逐步下降的趋势,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或 P <0.01);ABI 在3组中呈逐步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或 P <0.01)。斑块组与非斑块组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0.81%(4/37)、4.17%(2/48),2组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存在 Hcy 代谢异常、CRP 表达水平升高及低 ABI 值等特征,检测这些指标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 ET-1及 CXCR4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关系。方法采用 SP 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人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做定量分析。结果在人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ET-1及 CXCR4蛋白均可表达;其高表达与人脑胶质瘤预后不良相关,且在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人脑胶质瘤(P <0.01);Ⅰ~Ⅱ级和Ⅲ~Ⅳ级人脑胶质瘤组织中ET-1和CXCR4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脑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并且 ET-1及 CXCR4蛋白在人脑胶质瘤Ⅲ~Ⅳ级组中的表达高于Ⅰ~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人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均有 ET-1及 CXCR4蛋白的表达,且在人脑胶质瘤中呈显著高表达;ET-1及 CXCR4的表达可能与人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以及人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及预后相关。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 ET-1及 CXCR4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关系。方法采用 SP 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人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做定量分析。结果在人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ET-1及 CXCR4蛋白均可表达;其高表达与人脑胶质瘤预后不良相关,且在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人脑胶质瘤(P <0.01);Ⅰ~Ⅱ级和Ⅲ~Ⅳ级人脑胶质瘤组织中ET-1和CXCR4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脑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并且 ET-1及 CXCR4蛋白在人脑胶质瘤Ⅲ~Ⅳ级组中的表达高于Ⅰ~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人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均有 ET-1及 CXCR4蛋白的表达,且在人脑胶质瘤中呈显著高表达;ET-1及 CXCR4的表达可能与人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以及人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及预后相关。
摘要:
目的:分析手术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今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将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9±16岁,男∶女=1∶2.2;发作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基础血压明显下降(P <0.01),发作心率较基础心率明显增加(P <0.01);手术组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与非手术组相比,女性患者更常见(P <0.01);2008年后手术组患者较非手术组患者有明显增加(P <0.01);手术组患者的基础疾病多为肿瘤(10/14),以妇产科手术居首(10/14),而非手术组患者的基础疾病多表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9/28);手术组患者病因最常见为抗生素(8/14),其次为麻醉剂(5/14),非手术组患者最常见病因同样为抗生素(6/28),其次为造影剂(4/28)和食物(4/28);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患者发作血压均较基础血压明显下降(P <0.01),非手术组更易出现血压下降为0(9/12);严重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症状,手术组患者更易出现意识丧失(P <0.01);手术组患者白细胞升高较非手术组更加明显(P <0.05);与手术组患者相比,非手术组患者更易危及生命(3/28)。结论严重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症状。手术组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与非手术组相比,女性患者更常见,基础疾病多为肿瘤,以妇产科手术居首,病因常为抗生素和麻醉剂,更易出现意识丧失,白细胞升高更加明显,2008年后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非手术组患者的基础疾病多表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常见病因为抗生素、造影剂和食物,血压更易下降为0,易危及生命。
目的:分析手术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今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将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9±16岁,男∶女=1∶2.2;发作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基础血压明显下降(P <0.01),发作心率较基础心率明显增加(P <0.01);手术组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与非手术组相比,女性患者更常见(P <0.01);2008年后手术组患者较非手术组患者有明显增加(P <0.01);手术组患者的基础疾病多为肿瘤(10/14),以妇产科手术居首(10/14),而非手术组患者的基础疾病多表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9/28);手术组患者病因最常见为抗生素(8/14),其次为麻醉剂(5/14),非手术组患者最常见病因同样为抗生素(6/28),其次为造影剂(4/28)和食物(4/28);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患者发作血压均较基础血压明显下降(P <0.01),非手术组更易出现血压下降为0(9/12);严重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症状,手术组患者更易出现意识丧失(P <0.01);手术组患者白细胞升高较非手术组更加明显(P <0.05);与手术组患者相比,非手术组患者更易危及生命(3/28)。结论严重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症状。手术组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与非手术组相比,女性患者更常见,基础疾病多为肿瘤,以妇产科手术居首,病因常为抗生素和麻醉剂,更易出现意识丧失,白细胞升高更加明显,2008年后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非手术组患者的基础疾病多表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常见病因为抗生素、造影剂和食物,血压更易下降为0,易危及生命。
摘要: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 X 蛋白(HBx)表达与肝细胞 Period1基因低表达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pcDNA3.1-HBx 质粒转入 CCL13细胞,采用甲基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反转录 PCR (RT-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 CCL13细胞转染 HBx 质粒前后 Perio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cDNA3.1-HBx 质粒转染 CCL13细胞后在该细胞中稳定表达,转染 HBx 质粒后,Period 1在 CCL13细胞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较转染空质粒 CCL13细胞明显增高,其 mRNA 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较后者明显下降。结论HBx 蛋白可通过上调肝细胞 Period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促使其表达下调。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 X 蛋白(HBx)表达与肝细胞 Period1基因低表达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pcDNA3.1-HBx 质粒转入 CCL13细胞,采用甲基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反转录 PCR (RT-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 CCL13细胞转染 HBx 质粒前后 Perio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cDNA3.1-HBx 质粒转染 CCL13细胞后在该细胞中稳定表达,转染 HBx 质粒后,Period 1在 CCL13细胞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较转染空质粒 CCL13细胞明显增高,其 mRNA 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较后者明显下降。结论HBx 蛋白可通过上调肝细胞 Period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促使其表达下调。
摘要:
目的:检测血清中 IL-22与 FOLFOX 化疗抵抗的相关性,并通过体外细胞试验探究 IL-22能否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系产生化疗抵抗。方法通过 ELISA 法检测60例根治术后接受 FOLFOX 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清 IL-22表达;通过细胞增殖试验检测 IL-22对化疗药物作用下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IL-22在化疗抵抗患者血清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化疗敏感患者。IL-22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系 SW480和 SW620对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的化疗抵抗。结论IL-22与 FOLFOX化疗抵抗状态明显相关,可作为参与化疗抵抗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的:检测血清中 IL-22与 FOLFOX 化疗抵抗的相关性,并通过体外细胞试验探究 IL-22能否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系产生化疗抵抗。方法通过 ELISA 法检测60例根治术后接受 FOLFOX 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清 IL-22表达;通过细胞增殖试验检测 IL-22对化疗药物作用下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IL-22在化疗抵抗患者血清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化疗敏感患者。IL-22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系 SW480和 SW620对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的化疗抵抗。结论IL-22与 FOLFOX化疗抵抗状态明显相关,可作为参与化疗抵抗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要:
目的:探讨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的分级与评估。方法在374例配合随访的365名患者中,随机选取12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LC 组)和124例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OC 组),对比分析术后10个月2组发生 PCS 的情况。结果 LC 组和 OC 组术后 PCS 的发生率分别为26.6%、25.8%,2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 LC 组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比例高于 OC 组(7.3% vs.0.8%),且 LC 组术后发生 PCS 的严重程度高于 OC 组(P <0.05)。结论LC 组在减少术后PCS 的发生率上无优势,且发生PCS 的严重程度高于OC 组。
目的:探讨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的分级与评估。方法在374例配合随访的365名患者中,随机选取12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LC 组)和124例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OC 组),对比分析术后10个月2组发生 PCS 的情况。结果 LC 组和 OC 组术后 PCS 的发生率分别为26.6%、25.8%,2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 LC 组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比例高于 OC 组(7.3% vs.0.8%),且 LC 组术后发生 PCS 的严重程度高于 OC 组(P <0.05)。结论LC 组在减少术后PCS 的发生率上无优势,且发生PCS 的严重程度高于OC 组。
摘要:
目的: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89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2组,其中42例采用 PFNA 手术治疗,47例采用 DHS 手术治疗,随访9~15个月。比较2组术中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PFNA 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程度均优于 DHS 组(P <0.05)。结论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微创小切口 PFNA 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创伤、降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与 DHS 比较,更适用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目的: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89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2组,其中42例采用 PFNA 手术治疗,47例采用 DHS 手术治疗,随访9~15个月。比较2组术中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PFNA 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程度均优于 DHS 组(P <0.05)。结论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微创小切口 PFNA 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创伤、降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与 DHS 比较,更适用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摘要:
目的:探讨双弧容积旋转调强(DA-VMAT)相比多个部分弧形容积旋转调强(MP-VMAT)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特点及治疗效率。方法2012年8月-2013年8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放射治疗科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19例,采用相同剂量学限制条件分别制订 DA-VMAT 及 MP-VMAT 计划,通过其剂量学对比分析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同时比较2种方法的治疗时间及治疗跳数。结果 MP-VMAT 计划靶区适形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优于 DA-VMAT,分别为0.56和1.06及0.36和1.14(P <0.05)。MP-VMAT降低对侧肺V205.53%,同侧肺的Dmean、V5和V20分别为3.74 Gy、6.27%和5.53%;MP-VMAT 降低心脏 V5和 V10分别为10.33%和7.82%;MP-VMAT 降低对侧乳腺的 V5、V10和 V15分别为9.14%、2.72%和0.06%,但 MP-VMAT 计划的机器治疗跳数745.9 MU 明显高于 DA-VMAT 524.4 MU,治疗时间304.6 s 明显长于 DA-VMAT 196.7 s(P <0.05)。结论 MP-VMAT 计划较 DA-VMAT 有更优的靶区剂量分布,并降低了大部分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但 MP-VMAT 延长了治疗时间,并增加了机器跳数,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不同的放疗技术。
目的:探讨双弧容积旋转调强(DA-VMAT)相比多个部分弧形容积旋转调强(MP-VMAT)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特点及治疗效率。方法2012年8月-2013年8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放射治疗科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19例,采用相同剂量学限制条件分别制订 DA-VMAT 及 MP-VMAT 计划,通过其剂量学对比分析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同时比较2种方法的治疗时间及治疗跳数。结果 MP-VMAT 计划靶区适形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优于 DA-VMAT,分别为0.56和1.06及0.36和1.14(P <0.05)。MP-VMAT降低对侧肺V205.53%,同侧肺的Dmean、V5和V20分别为3.74 Gy、6.27%和5.53%;MP-VMAT 降低心脏 V5和 V10分别为10.33%和7.82%;MP-VMAT 降低对侧乳腺的 V5、V10和 V15分别为9.14%、2.72%和0.06%,但 MP-VMAT 计划的机器治疗跳数745.9 MU 明显高于 DA-VMAT 524.4 MU,治疗时间304.6 s 明显长于 DA-VMAT 196.7 s(P <0.05)。结论 MP-VMAT 计划较 DA-VMAT 有更优的靶区剂量分布,并降低了大部分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但 MP-VMAT 延长了治疗时间,并增加了机器跳数,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不同的放疗技术。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选取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ⅢA ~ⅢB 期 NSCLC 患者78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三维适形放疗,试验组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2周期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至随访结束观察生存期。结果试验组的客观缓解率(RR)为69.2%,疾病控制率(DCR)为89.7%;对照组 RR 为33.3%,DCR 为71.8%。试验组的 RR、DCR 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或 P <0.01)。2组不良反应以贫血、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放射性肺损伤为主,均可耐受。至截止时间,试验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 NSCLC 的疗效优于单纯三维适形放疗,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选取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ⅢA ~ⅢB 期 NSCLC 患者78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三维适形放疗,试验组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2周期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至随访结束观察生存期。结果试验组的客观缓解率(RR)为69.2%,疾病控制率(DCR)为89.7%;对照组 RR 为33.3%,DCR 为71.8%。试验组的 RR、DCR 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或 P <0.01)。2组不良反应以贫血、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放射性肺损伤为主,均可耐受。至截止时间,试验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 NSCLC 的疗效优于单纯三维适形放疗,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2014, (16): 78-80,84.
DOI: 10.7619/jcmp.201416022
摘要:
目的:观察银屑病患者皮肤间充质干细胞(SMSCs)的形态特征、免疫表型、诱导分化情况及其分泌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尝试探讨银屑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35例银屑病及35例非银屑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分离、培养2组人群的 S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免疫表型,多向分化法鉴定细胞分化功能,ELISA 法测定 EGF、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2组患者的 SMSCs 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诱导分化结果比较相似,观察组 SMSCs 分泌EGF 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TGF-β1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且2种细胞因子的含量高低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P >0.05)。结论银屑病患者的 SMSCs 分泌 EGF、TGF-β1的水平异常,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目的:观察银屑病患者皮肤间充质干细胞(SMSCs)的形态特征、免疫表型、诱导分化情况及其分泌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尝试探讨银屑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35例银屑病及35例非银屑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分离、培养2组人群的 S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免疫表型,多向分化法鉴定细胞分化功能,ELISA 法测定 EGF、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2组患者的 SMSCs 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诱导分化结果比较相似,观察组 SMSCs 分泌EGF 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TGF-β1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且2种细胞因子的含量高低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P >0.05)。结论银屑病患者的 SMSCs 分泌 EGF、TGF-β1的水平异常,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摘要: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AN)在不同时机下行介入栓塞术的疗效差异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2月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60例 AN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不同时间分为早期组(26例)和延期组(34)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栓塞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观察所有患者的短期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早期组完全栓塞的例数显著高于延期组(P <0.05),大部分栓塞和部分栓塞则无显著差异(P >0.05);早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69%,与延期组的总发生率20.59%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出院时短期预后良好43例(71.67%),预后不良17例(28.33%);患者的性别、年龄、动脉瘤直径对短期预后无影响(P >0.05);高血压病史、是否多发性动脉瘤、Hunt-Hess 分级及介入栓塞时机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 <0.05或 P <0.01)。结论 AN 患者在发病3 d 内行介入栓塞术可以显著提高完全栓塞的比例,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发动脉瘤及高 Hunt-Hess 分级等因素会显著影响 AN 的预后。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AN)在不同时机下行介入栓塞术的疗效差异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2月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60例 AN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不同时间分为早期组(26例)和延期组(34)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栓塞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观察所有患者的短期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早期组完全栓塞的例数显著高于延期组(P <0.05),大部分栓塞和部分栓塞则无显著差异(P >0.05);早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69%,与延期组的总发生率20.59%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出院时短期预后良好43例(71.67%),预后不良17例(28.33%);患者的性别、年龄、动脉瘤直径对短期预后无影响(P >0.05);高血压病史、是否多发性动脉瘤、Hunt-Hess 分级及介入栓塞时机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 <0.05或 P <0.01)。结论 AN 患者在发病3 d 内行介入栓塞术可以显著提高完全栓塞的比例,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发动脉瘤及高 Hunt-Hess 分级等因素会显著影响 AN 的预后。
摘要:
目的:探讨腔镜甲状腺手术(ET)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步骤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的手术临床资料,分析所有患者术后3、8、24 h 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术后1个月颈部不适感发生率及切口满意度。结果80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3、8、24 h 的 VAS 评分为(2.3±0.6)分、(1.9±1.2)分、(1.2±0.5)分,与3h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术后1个月患者的不适感发生率仅为5.0%,而切口满意度高达97.5%。结论腔镜甲状腺手术具有安全、高效、美观、切口小、疼痛轻等优点,通过熟练掌握相应的技巧能增加手术成功率。
目的:探讨腔镜甲状腺手术(ET)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步骤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的手术临床资料,分析所有患者术后3、8、24 h 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术后1个月颈部不适感发生率及切口满意度。结果80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3、8、24 h 的 VAS 评分为(2.3±0.6)分、(1.9±1.2)分、(1.2±0.5)分,与3h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术后1个月患者的不适感发生率仅为5.0%,而切口满意度高达97.5%。结论腔镜甲状腺手术具有安全、高效、美观、切口小、疼痛轻等优点,通过熟练掌握相应的技巧能增加手术成功率。
摘要:
囊肿是肾脏常见的良性病变,据报道[1-2]肾囊肿的发病率约为7%~10%。超声和 CT 检查都是肾脏病变的常用有效检查手段,超声具有检查方便、费用低等优点,因此更多的用于临床筛查[3]。绝大多数肾囊肿都是在筛查或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只有极少部分由于发现其他脏器囊肿或者肾囊肿的并发症状,譬如疼痛、血尿、肾积水或高血压。根据 Bosniak[4]分级系统肾囊肿分为单纯性(Bosniak type Ⅰ&Ⅱ)和复杂性肾囊肿(Bosniak type ⅡF &Ⅲ&Ⅳ)。复杂性肾囊肿(Bosniak type ⅡF)需要密切随访或手术治疗排除恶性病变可能,单纯无症状的肾囊肿则无需处理[5],见表1。
囊肿是肾脏常见的良性病变,据报道[1-2]肾囊肿的发病率约为7%~10%。超声和 CT 检查都是肾脏病变的常用有效检查手段,超声具有检查方便、费用低等优点,因此更多的用于临床筛查[3]。绝大多数肾囊肿都是在筛查或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只有极少部分由于发现其他脏器囊肿或者肾囊肿的并发症状,譬如疼痛、血尿、肾积水或高血压。根据 Bosniak[4]分级系统肾囊肿分为单纯性(Bosniak type Ⅰ&Ⅱ)和复杂性肾囊肿(Bosniak type ⅡF &Ⅲ&Ⅳ)。复杂性肾囊肿(Bosniak type ⅡF)需要密切随访或手术治疗排除恶性病变可能,单纯无症状的肾囊肿则无需处理[5],见表1。
摘要: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路植骨融合术,对照组采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侧后方植骨融合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情况、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路植骨融合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虽然其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但是其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率均高于侧后方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较好的手术方式。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路植骨融合术,对照组采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侧后方植骨融合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情况、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路植骨融合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虽然其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但是其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率均高于侧后方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较好的手术方式。
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以每年2%的速度递增[2]。乳腺癌的治疗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医学模式转变为乳房重建提供了宏观的医学背景。乳房重建是乳腺切除术后的补救性手术,是乳腺癌系统治疗的一部分,能够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健康状态[3]。目前,即刻乳房重建已经被列入乳腺癌标准治疗的一部分,很多医院将乳房重建与辅助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等一并提供给乳腺癌行乳房切除的患者[4]。越来越多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在治疗癌症的同时希望进行乳房重建[5]。2010年1月-2012年10月,本院为3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单纯乳房切除术)+即刻乳房重建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以每年2%的速度递增[2]。乳腺癌的治疗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医学模式转变为乳房重建提供了宏观的医学背景。乳房重建是乳腺切除术后的补救性手术,是乳腺癌系统治疗的一部分,能够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健康状态[3]。目前,即刻乳房重建已经被列入乳腺癌标准治疗的一部分,很多医院将乳房重建与辅助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等一并提供给乳腺癌行乳房切除的患者[4]。越来越多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在治疗癌症的同时希望进行乳房重建[5]。2010年1月-2012年10月,本院为3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单纯乳房切除术)+即刻乳房重建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摘要:
精索静脉曲张(VC)系精索静脉血液淤积导致精索静脉蔓状静脉丛扩张、伸长、迂曲改变,是引起男性不育症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诊疗手段的增多及先进仪器的应用,部分临床体检时未被发现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也存在精索静脉内径增宽和血液反流,称之为亚临床精索静脉曲张(SVC),与 VC 一样,其在男性不育症中的发病率达20%~80%[1-2]。而刘永杰等[3]研究表明复方玄驹胶囊可以提高少、弱精子患者的精子密度和活力,提高配偶的受孕率。本文选择2005年3月-2009年3月在本院泌尿外科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的 SVC 不育患者,部分患者术后联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患者术后精液质量明显改善,配偶受孕率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精索静脉曲张(VC)系精索静脉血液淤积导致精索静脉蔓状静脉丛扩张、伸长、迂曲改变,是引起男性不育症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诊疗手段的增多及先进仪器的应用,部分临床体检时未被发现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也存在精索静脉内径增宽和血液反流,称之为亚临床精索静脉曲张(SVC),与 VC 一样,其在男性不育症中的发病率达20%~80%[1-2]。而刘永杰等[3]研究表明复方玄驹胶囊可以提高少、弱精子患者的精子密度和活力,提高配偶的受孕率。本文选择2005年3月-2009年3月在本院泌尿外科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的 SVC 不育患者,部分患者术后联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患者术后精液质量明显改善,配偶受孕率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摘要:
女性患者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妇产科大出血,如恶性肿瘤、特殊部位的异位妊娠、产后大出血等,是妇产科严重的并发症,抢救不及时可影响患者生育功能,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以往治疗方法有药物止血、按摩子宫、纱布填塞、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子宫切除术。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技术的发展、成熟,子宫动脉栓塞术成为处理妇产科大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本院2006年9月-2014年1月对18例妇产科急性大出血患者采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获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女性患者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妇产科大出血,如恶性肿瘤、特殊部位的异位妊娠、产后大出血等,是妇产科严重的并发症,抢救不及时可影响患者生育功能,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以往治疗方法有药物止血、按摩子宫、纱布填塞、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子宫切除术。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技术的发展、成熟,子宫动脉栓塞术成为处理妇产科大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本院2006年9月-2014年1月对18例妇产科急性大出血患者采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获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摘要:
附件囊肿介入超声硬化治疗与各种手术切除治疗相比更具微创优势,疗效得到反复论证,恢复快、费用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广应用。考虑到最大限度地保护附件结构,进而预防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后不孕的潜在威胁,作者对未生育女性单纯性囊肿及巧克力囊肿硬化治疗方法进行了改良,现报告如下。
附件囊肿介入超声硬化治疗与各种手术切除治疗相比更具微创优势,疗效得到反复论证,恢复快、费用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广应用。考虑到最大限度地保护附件结构,进而预防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后不孕的潜在威胁,作者对未生育女性单纯性囊肿及巧克力囊肿硬化治疗方法进行了改良,现报告如下。
2014, (16): 105-106,111.
DOI: 10.7619/jcmp.201416032
摘要:
目的:研究地氯雷他定对过敏性哮喘豚鼠模型肺泡灌洗液 IL-4和 IL-13水平的影响。方法用卵蛋白造成过敏性哮喘豚鼠模型,观察地氯雷他定对过敏性哮喘豚鼠哮喘潜伏期、肺泡灌洗液 IL-4和 IL-13水平的影响。结果地氯雷他定能显著延长过敏性哮喘豚鼠哮喘潜伏期,明显降低肺泡灌洗液 IL-4和 IL-13水平。结论地氯雷他定能通过降低细胞因子 IL-4和 IL-13水平来延缓哮喘的发作,为其临床治疗哮喘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研究地氯雷他定对过敏性哮喘豚鼠模型肺泡灌洗液 IL-4和 IL-13水平的影响。方法用卵蛋白造成过敏性哮喘豚鼠模型,观察地氯雷他定对过敏性哮喘豚鼠哮喘潜伏期、肺泡灌洗液 IL-4和 IL-13水平的影响。结果地氯雷他定能显著延长过敏性哮喘豚鼠哮喘潜伏期,明显降低肺泡灌洗液 IL-4和 IL-13水平。结论地氯雷他定能通过降低细胞因子 IL-4和 IL-13水平来延缓哮喘的发作,为其临床治疗哮喘提供实验依据。
摘要:
越鞠丸为金元医家朱震亨创立的治疗郁证的代表方剂,最早出现于《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五十二》中,全方由栀子、苍术、香附、川芎、神曲组成,开创了中医专方防治郁证之先河[1]。栀子见于神农本经,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性苦寒,无毒。入心、肝、肺、胃经[2]。栀子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达100多种[3]。栀子从汉代延续至今,记载的炮制方法约有14种之多,但临床上常用的为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中国药典1995年版中收载的栀子加工炮制品也为上述3种[4]。前期试验研究[5]结果显示,越鞠丸中栀子具有较强的抗抑郁作用。本文采用2种行为绝望小鼠模型,对不同工艺的栀子进行了抗抑郁活性研究,为其活性部位筛选提供实验基础。
越鞠丸为金元医家朱震亨创立的治疗郁证的代表方剂,最早出现于《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五十二》中,全方由栀子、苍术、香附、川芎、神曲组成,开创了中医专方防治郁证之先河[1]。栀子见于神农本经,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性苦寒,无毒。入心、肝、肺、胃经[2]。栀子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达100多种[3]。栀子从汉代延续至今,记载的炮制方法约有14种之多,但临床上常用的为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中国药典1995年版中收载的栀子加工炮制品也为上述3种[4]。前期试验研究[5]结果显示,越鞠丸中栀子具有较强的抗抑郁作用。本文采用2种行为绝望小鼠模型,对不同工艺的栀子进行了抗抑郁活性研究,为其活性部位筛选提供实验基础。
摘要:
目的:研究双黄连粉针剂在体外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在体外进行双黄连粉针剂、双黄连粉针剂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试验。结果双黄连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MIC 为20 mg /mL,双黄连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作用于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与单用双黄连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比较,单独用药的浓度大大降低。结论双黄连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有抑制作用,中药联合抗生素应用可降低抗生素使用量,以达到减少和延缓细菌耐药的目的。
目的:研究双黄连粉针剂在体外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在体外进行双黄连粉针剂、双黄连粉针剂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试验。结果双黄连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MIC 为20 mg /mL,双黄连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作用于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与单用双黄连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比较,单独用药的浓度大大降低。结论双黄连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有抑制作用,中药联合抗生素应用可降低抗生素使用量,以达到减少和延缓细菌耐药的目的。
2014, (16): 112-114.
DOI: 10.7619/jcmp.201416035
摘要:
目的:探讨 APACHEⅡ评分不同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应用多索茶碱不同给药方式对机械通气撤机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 ICU 病房 AECOPD 病人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并成功脱机患者45例,其中 A-PACHEⅡ<20使用多索茶碱持续泵入组13例和静点组11例,APACHEⅡ≥20多索茶碱持续泵入组11例和静点组10例,观察不同 APACHEⅡ评分病人多索茶碱持续泵入组与多索茶碱静点组对机械通气撤机时间的影响。结果多索茶碱持续泵入组在 APACHEⅡ<20的撤机时间早于多索茶碱静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 APACHEⅡ≥20比较,多索茶碱持续泵入组与多索茶碱静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ECOPD 机械通气撤机时间受 APACHEⅡ评分影响,多索茶碱持续泵入治疗能缩短 APACHEⅡ<20机械通气时间,提高脱机率。
目的:探讨 APACHEⅡ评分不同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应用多索茶碱不同给药方式对机械通气撤机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 ICU 病房 AECOPD 病人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并成功脱机患者45例,其中 A-PACHEⅡ<20使用多索茶碱持续泵入组13例和静点组11例,APACHEⅡ≥20多索茶碱持续泵入组11例和静点组10例,观察不同 APACHEⅡ评分病人多索茶碱持续泵入组与多索茶碱静点组对机械通气撤机时间的影响。结果多索茶碱持续泵入组在 APACHEⅡ<20的撤机时间早于多索茶碱静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 APACHEⅡ≥20比较,多索茶碱持续泵入组与多索茶碱静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ECOPD 机械通气撤机时间受 APACHEⅡ评分影响,多索茶碱持续泵入治疗能缩短 APACHEⅡ<20机械通气时间,提高脱机率。
摘要:
肺癌是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70%~80%的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而其中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Ⅲ、Ⅳ期)。近20年来,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运用和新药的开发使临床治疗的效果有了提高,但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从半个世纪前的8%~10%提高到15%。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多西他赛是半合成紫杉醇类药物,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抗癌谱较广,对多种肿瘤均有显著临床疗效。2005年1月-2007年1月作者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卡铂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现报告如下。
肺癌是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70%~80%的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而其中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Ⅲ、Ⅳ期)。近20年来,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运用和新药的开发使临床治疗的效果有了提高,但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从半个世纪前的8%~10%提高到15%。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多西他赛是半合成紫杉醇类药物,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抗癌谱较广,对多种肿瘤均有显著临床疗效。2005年1月-2007年1月作者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卡铂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现报告如下。
2014, (16): 116-119.
DOI: 10.7619/jcmp.201416037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 IL-1β、IL-6、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76例,采用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均予以酌情降颅压和血压、止血、抗感染和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神经节苷脂针60 mg静滴,1次/d,对照组患者加用孢磷胆碱钠针0.5g静滴,1次/d,2组均连用10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β、IL-6、IL-8水平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0 d 后,2组患者血清 IL-1β、IL-6、IL-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或P <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 <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74%与78.95%,χ2=4.15,P <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分别为2和4例,症状较轻,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 >0.05)。结论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出血效果满意,安全性较好。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降低血清 IL-1β、IL-6、IL-8水平,抑制局部炎症反应而发挥对脑出血后继发脑损伤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 IL-1β、IL-6、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76例,采用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均予以酌情降颅压和血压、止血、抗感染和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神经节苷脂针60 mg静滴,1次/d,对照组患者加用孢磷胆碱钠针0.5g静滴,1次/d,2组均连用10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β、IL-6、IL-8水平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0 d 后,2组患者血清 IL-1β、IL-6、IL-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或P <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 <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74%与78.95%,χ2=4.15,P <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分别为2和4例,症状较轻,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 >0.05)。结论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出血效果满意,安全性较好。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降低血清 IL-1β、IL-6、IL-8水平,抑制局部炎症反应而发挥对脑出血后继发脑损伤保护作用。
摘要:
目的:评价同步放化疗在老年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7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同步放化疗组(42例)和单独放疗组(45例),随访2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同步放化组和单放组的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92.9%、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步放化组和单放组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5.7%、59.5%,66.7%、37.8%,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步放化疗组的毒副反应高于单独放疗组(P <0.05)。结论同步放化疗能提高老年食管癌患者总有效率及1、2年生存率,但亦显著增加了放疗副反应。
目的:评价同步放化疗在老年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7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同步放化疗组(42例)和单独放疗组(45例),随访2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同步放化组和单放组的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92.9%、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步放化组和单放组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5.7%、59.5%,66.7%、37.8%,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步放化疗组的毒副反应高于单独放疗组(P <0.05)。结论同步放化疗能提高老年食管癌患者总有效率及1、2年生存率,但亦显著增加了放疗副反应。
摘要:
目的:观察奥美沙坦及奥美沙坦联合前列地尔对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的干预。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科室确诊为2型糖尿病40例患者,分为单用奥美沙坦组(A 组)、奥美沙坦联合前列地尔组(B 组),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率过滤、血压、高敏 C 反应蛋白及血凝的变化。结果疗程内,B 组较 A 组对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对肾小球率过滤、血压、高敏 C 反应蛋白影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2组对血凝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沙坦联合前列地尔短期内降低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率过滤、血压、高敏 C 反应蛋白,与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抗肾脏局部高凝及抑制微炎症状态相关。
目的:观察奥美沙坦及奥美沙坦联合前列地尔对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的干预。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科室确诊为2型糖尿病40例患者,分为单用奥美沙坦组(A 组)、奥美沙坦联合前列地尔组(B 组),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率过滤、血压、高敏 C 反应蛋白及血凝的变化。结果疗程内,B 组较 A 组对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对肾小球率过滤、血压、高敏 C 反应蛋白影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2组对血凝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沙坦联合前列地尔短期内降低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率过滤、血压、高敏 C 反应蛋白,与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抗肾脏局部高凝及抑制微炎症状态相关。
摘要:
输尿管结石性肾绞痛是急诊科常见病,具有发病急、腹痛剧烈的特点[1]。肾绞痛与胆绞痛、心绞痛,均属绞痛类疾病,通常剧烈难忍。迅速缓解绞痛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使用哌替啶,吗啡等麻醉性药物镇痛是临床上传统常用的方法之一[2-3]。此类药物镇痛效果虽好,但有抑制呼吸、心脏、易于成瘾等副作用,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地佐辛是一种新型桥环氨基四氢萘,为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药,其优点是镇痛效果强,起效快,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发生率低,在肾绞痛治疗中应用日益增多。临床用法有静脉入壶,静脉滴注,肌肉注射[4-6]等。本文对其肌肉注射和静脉入壶对肾绞痛的镇痛效果及副作用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输尿管结石性肾绞痛是急诊科常见病,具有发病急、腹痛剧烈的特点[1]。肾绞痛与胆绞痛、心绞痛,均属绞痛类疾病,通常剧烈难忍。迅速缓解绞痛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使用哌替啶,吗啡等麻醉性药物镇痛是临床上传统常用的方法之一[2-3]。此类药物镇痛效果虽好,但有抑制呼吸、心脏、易于成瘾等副作用,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地佐辛是一种新型桥环氨基四氢萘,为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药,其优点是镇痛效果强,起效快,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发生率低,在肾绞痛治疗中应用日益增多。临床用法有静脉入壶,静脉滴注,肌肉注射[4-6]等。本文对其肌肉注射和静脉入壶对肾绞痛的镇痛效果及副作用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摘要: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中、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脑水肿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住院治疗的124例中、重型 TBI 脑水肿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3例、对照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28天的脑水肿面积、治疗第28天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随访6个月后的 Glasgow 预后评分(GOS)。结果2组治疗后第3、7天脑水肿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扩大(P <0.01);第14、28天脑水肿面积显著减小(P <0.01);治疗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1)。治疗第28天,2组 GC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1);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随访6个月后,治疗组 GOS 评分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显著减轻中、重型 TBI 患者的脑水肿,改善预后。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中、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脑水肿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住院治疗的124例中、重型 TBI 脑水肿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3例、对照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28天的脑水肿面积、治疗第28天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随访6个月后的 Glasgow 预后评分(GOS)。结果2组治疗后第3、7天脑水肿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扩大(P <0.01);第14、28天脑水肿面积显著减小(P <0.01);治疗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1)。治疗第28天,2组 GC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1);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随访6个月后,治疗组 GOS 评分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显著减轻中、重型 TBI 患者的脑水肿,改善预后。
摘要:
ICU 中各种危重患者常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在其救治过程中,有效的机械通气在治疗措施中尤其重要。危重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中常受自身疾病的危重、隐匿性疼痛(疾病本身或诊疗操作引起)、环境因素(灯光、噪音的干扰、睡眠剥夺等)、对疾病及未来命运的忧虑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明显的疼痛、焦虑、紧张、恐惧、烦躁不安,甚至不能耐受呼吸机治疗,进一步诱发人机对抗,使其氧耗增加,血流动力学紊乱,心率、呼吸、血压等明显改变,从而导致病情加重恶化。因此,镇静治疗已作为 ICU 患者机械通气的常规治疗[1]。丙泊酚及咪达唑仑具有较好的镇静、催眠、抗焦虑作用及顺行性遗忘作用,可明显增强患者对机械通气的耐受性,减轻痛苦,有利于病情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两种镇静药物的疗效已获得充分肯定[3]。本文观察丙泊酚和咪达唑仑联合使用和单用咪达唑仑2种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现报告如下。
ICU 中各种危重患者常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在其救治过程中,有效的机械通气在治疗措施中尤其重要。危重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中常受自身疾病的危重、隐匿性疼痛(疾病本身或诊疗操作引起)、环境因素(灯光、噪音的干扰、睡眠剥夺等)、对疾病及未来命运的忧虑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明显的疼痛、焦虑、紧张、恐惧、烦躁不安,甚至不能耐受呼吸机治疗,进一步诱发人机对抗,使其氧耗增加,血流动力学紊乱,心率、呼吸、血压等明显改变,从而导致病情加重恶化。因此,镇静治疗已作为 ICU 患者机械通气的常规治疗[1]。丙泊酚及咪达唑仑具有较好的镇静、催眠、抗焦虑作用及顺行性遗忘作用,可明显增强患者对机械通气的耐受性,减轻痛苦,有利于病情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两种镇静药物的疗效已获得充分肯定[3]。本文观察丙泊酚和咪达唑仑联合使用和单用咪达唑仑2种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现报告如下。
摘要:
右美托咪定(Dex)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α2A-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能特异性激动蓝斑核,在产生剂量依赖性镇静镇痛效果的同时,不增加呼吸抑制的发生[1-2]。作者观察2012年6月-2013年2月在本院骨科择期90例静脉输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行下肢手术患者的效果,报告如下。
右美托咪定(Dex)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α2A-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能特异性激动蓝斑核,在产生剂量依赖性镇静镇痛效果的同时,不增加呼吸抑制的发生[1-2]。作者观察2012年6月-2013年2月在本院骨科择期90例静脉输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行下肢手术患者的效果,报告如下。
摘要:
目的:观察预注地佐辛对不同推注速度下舒芬太尼引发咳嗽反应,并探讨更平稳的全麻诱导方法。方法选择200例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年龄20~6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50例。Ⅰ、Ⅱ(试验组)于诱导前静注地佐辛0.1 mg /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Ⅲ、Ⅳ组(对照组)则注射生理盐水5 mL。5 min 后各组进行全麻诱导,其中Ⅰ、Ⅲ组为快推注组,推注舒芬太尼0.5μg /kg,推注时间5 s;Ⅱ、Ⅳ组为慢推注组,推注舒芬太尼0.5μg /kg,推注时间30 s。观察记录推注舒芬太尼后2 min 内咳嗽的发生率和强度。记录插管前后 SBP、DBP 和 HR 的变化。结果4组插管前后 SBP、DBP 和H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Ⅰ、Ⅱ组咳嗽发生率明显比Ⅳ组低(P <0.01),Ⅳ组咳嗽发生率也比Ⅲ组低(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注速度可影响舒芬太尼引起咳嗽反应的发生,预先注入地佐辛能有效地降低不同推注速度舒芬太尼引发咳嗽的发生率,尤以慢推注组明显,是麻醉诱导更平稳的好方法。
目的:观察预注地佐辛对不同推注速度下舒芬太尼引发咳嗽反应,并探讨更平稳的全麻诱导方法。方法选择200例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年龄20~6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50例。Ⅰ、Ⅱ(试验组)于诱导前静注地佐辛0.1 mg /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Ⅲ、Ⅳ组(对照组)则注射生理盐水5 mL。5 min 后各组进行全麻诱导,其中Ⅰ、Ⅲ组为快推注组,推注舒芬太尼0.5μg /kg,推注时间5 s;Ⅱ、Ⅳ组为慢推注组,推注舒芬太尼0.5μg /kg,推注时间30 s。观察记录推注舒芬太尼后2 min 内咳嗽的发生率和强度。记录插管前后 SBP、DBP 和 HR 的变化。结果4组插管前后 SBP、DBP 和H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Ⅰ、Ⅱ组咳嗽发生率明显比Ⅳ组低(P <0.01),Ⅳ组咳嗽发生率也比Ⅲ组低(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注速度可影响舒芬太尼引起咳嗽反应的发生,预先注入地佐辛能有效地降低不同推注速度舒芬太尼引发咳嗽的发生率,尤以慢推注组明显,是麻醉诱导更平稳的好方法。
摘要:
盐酸帕洛诺司琼是一种新型的第2代5-HT3受体拮抗剂,具有强有力的止吐性能,许多研究表明,其能有效和安全地预防致呕性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但目前应用于术后镇痛预防恶心呕吐的效果鲜见报告。本研究旨在观察帕洛诺司琼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预防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盐酸帕洛诺司琼是一种新型的第2代5-HT3受体拮抗剂,具有强有力的止吐性能,许多研究表明,其能有效和安全地预防致呕性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但目前应用于术后镇痛预防恶心呕吐的效果鲜见报告。本研究旨在观察帕洛诺司琼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预防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摘要:
超前镇痛是指在伤害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一定措施,防止中枢敏感化,减少或消除伤害引起的疼痛[1]。甲磺酸罗哌卡因为新合成的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具有明显的感觉-运动阻滞分离、低浓度时仅产生感觉神经阻滞的特点。本研究通过术前加用0.3%甲磺酸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阻滞的超强镇痛的效果。
超前镇痛是指在伤害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一定措施,防止中枢敏感化,减少或消除伤害引起的疼痛[1]。甲磺酸罗哌卡因为新合成的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具有明显的感觉-运动阻滞分离、低浓度时仅产生感觉神经阻滞的特点。本研究通过术前加用0.3%甲磺酸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阻滞的超强镇痛的效果。
摘要:
目的:评价头孢吡肟治疗妇科细菌性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35例妇科细菌性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18例,对照组117例,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临床观察。对照组给予头孢他啶2.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2次/d;试验组给予头孢吡肟2.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2次/d。2组疗程均为7~14 d。观察比较2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50.85%、37.61%;有效率分别为92.37%、79.49%;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0.83%、75.47%。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临床研究中未发现试验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头孢吡肟治疗妇科细菌性感染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头孢他啶。
目的:评价头孢吡肟治疗妇科细菌性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35例妇科细菌性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18例,对照组117例,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临床观察。对照组给予头孢他啶2.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2次/d;试验组给予头孢吡肟2.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2次/d。2组疗程均为7~14 d。观察比较2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50.85%、37.61%;有效率分别为92.37%、79.49%;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0.83%、75.47%。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临床研究中未发现试验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头孢吡肟治疗妇科细菌性感染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头孢他啶。
摘要: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佐治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将61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维生素 C 及能量合剂营养心肌治疗;治疗组加用左卡尼汀,疗程均为14 d。观察治疗前后患儿心肌酶谱、心电图的改变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心肌酶均较治疗前下降,但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 <0.05);治疗组心电图恢复正常率(91.6%)优于对照组(83.3%),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8%和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佐治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将61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维生素 C 及能量合剂营养心肌治疗;治疗组加用左卡尼汀,疗程均为14 d。观察治疗前后患儿心肌酶谱、心电图的改变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心肌酶均较治疗前下降,但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 <0.05);治疗组心电图恢复正常率(91.6%)优于对照组(83.3%),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8%和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就诊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老年患者135例,随机分为2组,A 组患者给予单纯西药治疗,B 组在此基础上按证型给予中药方剂,观察2组治疗后血压、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血压改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 >0.05)。B 组患者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改善优于 A 组(P <0.05或 P <0.01)。2组患者治疗后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 <0.05或 P <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压、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安全性高。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就诊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老年患者135例,随机分为2组,A 组患者给予单纯西药治疗,B 组在此基础上按证型给予中药方剂,观察2组治疗后血压、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血压改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 >0.05)。B 组患者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改善优于 A 组(P <0.05或 P <0.01)。2组患者治疗后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 <0.05或 P <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压、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安全性高。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检测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PR)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2例,按高血压分级分为3组,嘱予低盐低脂饮食、适当锻炼等生活调理,给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半年,对观察期前后的hs-CPR水平进行对比,并与健康人群进行对比。结果观察期前后高血压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组(P <0.01);入组时高血压2级、3级组血清 hs-CRP 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组(P <0.05)。观察期满后,高血压1级、2级、3级组血清 hs-CRP 水平显著低于各自入组时(P <0.05);高血压2级、3级组血清 hs-CRP 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组(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明显增高的血清 hs-CPR 水平,血清 hs-CPR 与高血压的发生强烈相关。有效控制血压可明显降低其水平。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检测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PR)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2例,按高血压分级分为3组,嘱予低盐低脂饮食、适当锻炼等生活调理,给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半年,对观察期前后的hs-CPR水平进行对比,并与健康人群进行对比。结果观察期前后高血压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组(P <0.01);入组时高血压2级、3级组血清 hs-CRP 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组(P <0.05)。观察期满后,高血压1级、2级、3级组血清 hs-CRP 水平显著低于各自入组时(P <0.05);高血压2级、3级组血清 hs-CRP 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组(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明显增高的血清 hs-CPR 水平,血清 hs-CPR 与高血压的发生强烈相关。有效控制血压可明显降低其水平。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抵抗素和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ACS 患者70例根据发病类型细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 组,25例)、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 组,25例)和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STEMI 组,20例),同时选取35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和 ACS 组患者胸痛发作后1、3、7、14 d 的血清抵抗素和 hs-CRP 水平。结果不同时间点下 ACS 组患者血清抵抗素与 hs-CRP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且血清抵抗素与 hs-CRP 水平在3 d 达到最大值;ACS 组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 hs-CRP 水平呈正相关(P <0.01);胸痛发作3 d 时,STEMI 组、NSTEMI 组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均显著高于 UAP 组(P <0.05)。结论血清抵抗素与 hs-CRP 共同参与了 ACS 的发生发展,二者水平变化可能与 ACS 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抵抗素和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ACS 患者70例根据发病类型细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 组,25例)、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 组,25例)和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STEMI 组,20例),同时选取35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和 ACS 组患者胸痛发作后1、3、7、14 d 的血清抵抗素和 hs-CRP 水平。结果不同时间点下 ACS 组患者血清抵抗素与 hs-CRP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且血清抵抗素与 hs-CRP 水平在3 d 达到最大值;ACS 组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 hs-CRP 水平呈正相关(P <0.01);胸痛发作3 d 时,STEMI 组、NSTEMI 组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均显著高于 UAP 组(P <0.05)。结论血清抵抗素与 hs-CRP 共同参与了 ACS 的发生发展,二者水平变化可能与 ACS 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摘要: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在患者机械通气(MV)48 h 后或停止 MV 或去除人工气道48 h 之内所并发的肺实质感染[1],是临床机械通气治疗中最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MV 患者VAP 的发生率为9%~69%[2]。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加之老年患者抵抗力差、并发症多等诸多因素影响,老年患者成为 VAP 的最易感人群[3],因此,探讨老年 VAP 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出病原菌意义重大。现将本院综合科近3年的老年 VAP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在患者机械通气(MV)48 h 后或停止 MV 或去除人工气道48 h 之内所并发的肺实质感染[1],是临床机械通气治疗中最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MV 患者VAP 的发生率为9%~69%[2]。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加之老年患者抵抗力差、并发症多等诸多因素影响,老年患者成为 VAP 的最易感人群[3],因此,探讨老年 VAP 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出病原菌意义重大。现将本院综合科近3年的老年 VAP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摘要:
慢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病因较多,其中常见的病因有支气管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变应性咳嗽(AC)、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慢性支气管炎等。在慢性咳嗽病因的鉴别诊断中,支气管激发试验、诱导痰嗜酸细胞检测常用于鉴别哮喘性咳嗽和非哮喘性咳嗽。支气管激发试验操作复杂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诱导痰嗜酸细胞检测特异性不强,痰中细嗜酸细胞增多不但见于哮喘,而且见于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肺吸虫病、嗜酸细胞肺浸润。近年来,作为评估气道炎症的无创性标志物-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在临床工作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通过测定慢性咳嗽患者的FeNO 水平,以评估 FeNO 检测在慢性咳嗽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慢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病因较多,其中常见的病因有支气管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变应性咳嗽(AC)、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慢性支气管炎等。在慢性咳嗽病因的鉴别诊断中,支气管激发试验、诱导痰嗜酸细胞检测常用于鉴别哮喘性咳嗽和非哮喘性咳嗽。支气管激发试验操作复杂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诱导痰嗜酸细胞检测特异性不强,痰中细嗜酸细胞增多不但见于哮喘,而且见于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肺吸虫病、嗜酸细胞肺浸润。近年来,作为评估气道炎症的无创性标志物-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在临床工作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通过测定慢性咳嗽患者的FeNO 水平,以评估 FeNO 检测在慢性咳嗽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摘要:
CA125是大分子聚合糖蛋白 IgG1,有研究表明[1-3],血清 CA125水平升高可以反映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早期发现,对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研究观察了肝硬化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并探讨其与肝硬化腹水量与肝脏代谢功能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CA125是大分子聚合糖蛋白 IgG1,有研究表明[1-3],血清 CA125水平升高可以反映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早期发现,对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研究观察了肝硬化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并探讨其与肝硬化腹水量与肝脏代谢功能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摘要:
目的:探讨盐酸埃克替尼靶向治疗期间进行手术干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盐酸埃克替尼靶向治疗后在不同时机采取手术干预的6例 NSCLC 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经盐酸埃克替尼靶向治疗后,均施行手术干预治疗,其中行左全肺切除1例,肺叶切除3例,局部切除2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给予化疗2例,继续靶向治疗3例,观察1例。结论盐酸埃克替尼靶向治疗期间给予适当、适时、主动的手术干预是可行的。
目的:探讨盐酸埃克替尼靶向治疗期间进行手术干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盐酸埃克替尼靶向治疗后在不同时机采取手术干预的6例 NSCLC 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经盐酸埃克替尼靶向治疗后,均施行手术干预治疗,其中行左全肺切除1例,肺叶切除3例,局部切除2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给予化疗2例,继续靶向治疗3例,观察1例。结论盐酸埃克替尼靶向治疗期间给予适当、适时、主动的手术干预是可行的。
摘要:
烧伤合并爆震伤是烧伤复合伤的严重类型之一,多见于高压锅炉、液化气罐或化学物品贮罐的爆炸等。严重爆震伤是指以爆炸冲击波为主的多种致伤因素引起的致命性损伤。严重烧伤本身就能引起机体一系列严重病理生理改变,对机体造成严重威胁。烧伤合并爆震伤,不但给烧伤治疗带来困难,而且病死率大大增高。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10年来收治的38例烧伤合并爆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烧伤合并爆震伤是烧伤复合伤的严重类型之一,多见于高压锅炉、液化气罐或化学物品贮罐的爆炸等。严重爆震伤是指以爆炸冲击波为主的多种致伤因素引起的致命性损伤。严重烧伤本身就能引起机体一系列严重病理生理改变,对机体造成严重威胁。烧伤合并爆震伤,不但给烧伤治疗带来困难,而且病死率大大增高。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10年来收治的38例烧伤合并爆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摘要:
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是指在无原发性心、肺、肾疾病情况下,继发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突发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急性肺水肿,也称为中枢性肺水肿。据文献[1]报道,颅脑损伤患者 NPE 的发生率约为50%,一旦发生其死亡率可高达60%~100%[2],因此临床上采取有效措施预防 NPE 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右美托咪啶(DEX)是一种新型的α2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和 ICU。研究[3-4]表明,DEX 还具有脑保护和肺保护作用,推测其可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 NPE 的发生。本研究采用分组对照方法探讨右美托咪啶对重型颅脑损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预防作用。
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是指在无原发性心、肺、肾疾病情况下,继发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突发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急性肺水肿,也称为中枢性肺水肿。据文献[1]报道,颅脑损伤患者 NPE 的发生率约为50%,一旦发生其死亡率可高达60%~100%[2],因此临床上采取有效措施预防 NPE 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右美托咪啶(DEX)是一种新型的α2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和 ICU。研究[3-4]表明,DEX 还具有脑保护和肺保护作用,推测其可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 NPE 的发生。本研究采用分组对照方法探讨右美托咪啶对重型颅脑损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预防作用。
摘要: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 TP 方案术前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卵巢上皮性癌合并腹水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卵巢上皮性癌合并腹水患者5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行术前新辅助化疗,随机分为2组,其中25例(TPI 组)采取多西他赛+卡铂+干扰素方案,25例(TP 组)采取多西他赛+卡铂方案,2周期化疗后均行卵巢癌减灭术,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不良反应、减灭术满意率及术中情况。结果 TPI 组新辅助化疗近期有效率为64%,TP 组为5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PI 组腹水消退明显优于 TP 组(P <0.05);卵巢癌减灭术满意率92%高于 TP 组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情况 TPI 组好于 T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PI 组患者骨髓抑制及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 TP 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干扰素联合 TP 方案治疗卵巢上皮性癌合并腹水患者,能更好地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但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加重。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 TP 方案术前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卵巢上皮性癌合并腹水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卵巢上皮性癌合并腹水患者5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行术前新辅助化疗,随机分为2组,其中25例(TPI 组)采取多西他赛+卡铂+干扰素方案,25例(TP 组)采取多西他赛+卡铂方案,2周期化疗后均行卵巢癌减灭术,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不良反应、减灭术满意率及术中情况。结果 TPI 组新辅助化疗近期有效率为64%,TP 组为5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PI 组腹水消退明显优于 TP 组(P <0.05);卵巢癌减灭术满意率92%高于 TP 组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情况 TPI 组好于 T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PI 组患者骨髓抑制及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 TP 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干扰素联合 TP 方案治疗卵巢上皮性癌合并腹水患者,能更好地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但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加重。
摘要: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流行病学调查,全球78%的宫颈癌发生于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致癌因素可通过不同的机制使细胞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而导致细胞癌变。本研究对2010-2013年本院手术切除的125例宫颈癌石蜡包埋标本进行研究,探讨 COX-2、VEGF-C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流行病学调查,全球78%的宫颈癌发生于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致癌因素可通过不同的机制使细胞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而导致细胞癌变。本研究对2010-2013年本院手术切除的125例宫颈癌石蜡包埋标本进行研究,探讨 COX-2、VEGF-C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摘要: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常见的产科并发症,尤其是重度子痫前期,在诊断和治疗上引起了广大产科医师的高度重视。对诊断明确的妊娠晚期重度子痛前期孕妇,及时剖宫产终止妊娠是抢救子痫前期重度的重要手段。部分产妇在结束妊娠之后,血压依然居高不下,甚至发展为产后子痫,严重威胁着产妇的生命安全。因此,尽快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血压内,预防产后子痫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相当重要。本科近4年来使用硫酸镁加硝酸甘油联合治疗剖宫产术后子痫前期重度产妇50例,现报告如下。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常见的产科并发症,尤其是重度子痫前期,在诊断和治疗上引起了广大产科医师的高度重视。对诊断明确的妊娠晚期重度子痛前期孕妇,及时剖宫产终止妊娠是抢救子痫前期重度的重要手段。部分产妇在结束妊娠之后,血压依然居高不下,甚至发展为产后子痫,严重威胁着产妇的生命安全。因此,尽快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血压内,预防产后子痫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相当重要。本科近4年来使用硫酸镁加硝酸甘油联合治疗剖宫产术后子痫前期重度产妇50例,现报告如下。
摘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中小学生肥胖症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3]。国外调查显示,肥胖儿童其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20%~80%。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临床特征为肝脏病理改变类似于酒精性脂肪肝炎且又无饮酒史的一类慢性肝脏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脏超声显示弥漫性脂肪病变及肝酶升高,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不详[4-9]。本文探讨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儿血浆脂钙素-2(lipocalin-2)、炎症因子CRP 水平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中小学生肥胖症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3]。国外调查显示,肥胖儿童其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20%~80%。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临床特征为肝脏病理改变类似于酒精性脂肪肝炎且又无饮酒史的一类慢性肝脏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脏超声显示弥漫性脂肪病变及肝酶升高,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不详[4-9]。本文探讨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儿血浆脂钙素-2(lipocalin-2)、炎症因子CRP 水平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摘要:
非典型性畸胎瘤样/横纹肌样肿瘤(AT /RT)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肿瘤成分复杂,主要由横纹肌样细胞组成,同时伴有 PNET 细胞、间充质肿瘤细胞和或上皮型肿瘤细胞等。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临床预后极差,相当于 WHO(2007)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的Ⅳ级。由于其发病率很低,影像学报道很少,临床上极易被误诊。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搜集4例 AT /RT,并对其 MRI 影像表现进行分析。
非典型性畸胎瘤样/横纹肌样肿瘤(AT /RT)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肿瘤成分复杂,主要由横纹肌样细胞组成,同时伴有 PNET 细胞、间充质肿瘤细胞和或上皮型肿瘤细胞等。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临床预后极差,相当于 WHO(2007)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的Ⅳ级。由于其发病率很低,影像学报道很少,临床上极易被误诊。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搜集4例 AT /RT,并对其 MRI 影像表现进行分析。
摘要:
心肌桥一般被认为是先天性解剖变异,是发生心脏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可引起心悸、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传统检查方法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近年来随着临床检查设备的发展和图像处理技术提高,CT 冠状动脉成像广泛开展,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及与粥样斑块的关系得到重视[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近年本院 CT 冠状动脉检查资料,分析心肌桥合并粥样斑块的特点。
心肌桥一般被认为是先天性解剖变异,是发生心脏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可引起心悸、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传统检查方法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近年来随着临床检查设备的发展和图像处理技术提高,CT 冠状动脉成像广泛开展,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及与粥样斑块的关系得到重视[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近年本院 CT 冠状动脉检查资料,分析心肌桥合并粥样斑块的特点。
摘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基底动脉顶端及其分支血液循环障碍引发多处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的一组症候群,主要累及基底动脉尖周围2 cm内的5条血管,即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1-2],其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但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发现和诊断有一定困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2例 TOBS 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参考。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基底动脉顶端及其分支血液循环障碍引发多处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的一组症候群,主要累及基底动脉尖周围2 cm内的5条血管,即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1-2],其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但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发现和诊断有一定困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2例 TOBS 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参考。
2014, (16): 186-187,190.
DOI: 10.7619/jcmp.201416065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结合蛋白-3(IGFBP-3)在特发性身体矮小(IS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6例 ISS 儿童及50例正常对照儿童,分为青春前期组及青春期组,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 IGF-1和 IGFBP-3水平。结果 ISS 组与对照组 IGF-1和 IGFBP-3水平与年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 =0.435、r =0.718、P <0.01),青春期组血清IGF-1和 IGFBP-3水平均高于相应的青春前期组。ISS 儿童血清 IGF-1水平、IGFBP-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血清 IGF-1及 IGFBP-3水平检测对 ISS 儿童临床诊断、生长监测及 GH 治疗随诊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结合蛋白-3(IGFBP-3)在特发性身体矮小(IS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6例 ISS 儿童及50例正常对照儿童,分为青春前期组及青春期组,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 IGF-1和 IGFBP-3水平。结果 ISS 组与对照组 IGF-1和 IGFBP-3水平与年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 =0.435、r =0.718、P <0.01),青春期组血清IGF-1和 IGFBP-3水平均高于相应的青春前期组。ISS 儿童血清 IGF-1水平、IGFBP-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血清 IGF-1及 IGFBP-3水平检测对 ISS 儿童临床诊断、生长监测及 GH 治疗随诊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2014, (16): 188-190.
DOI: 10.7619/jcmp.201416066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 C(Cys C)联合尿微量白蛋白(mALB)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产科收治的 HDCP 孕妇150例(患者组)及正常妊娠孕妇147例(对照组),患者组孕妇按照病情严重程度进一步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60例,轻度子痫前期组51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9例,检测患者组及对照组血清 Cys C、BUN、肌酐(SCr)及尿 mALB。结果患者组各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妊娠期高血压组与轻度子痫前期组各检测指标比较,BUN 与 SCr 指标无显著差异(P >0.05),CysC 与尿 mALB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分析发现,患者组血清CysC与尿mALB水平呈正相关(r =0.671,P <0.05)。结论 HDCP 孕妇早期即存在血清 Cys C 及尿 mALB 水平增高,且随病情加重呈上升趋势,两者联合检测有利于尽早发现 HDCP 孕妇早期的肾损害。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 C(Cys C)联合尿微量白蛋白(mALB)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产科收治的 HDCP 孕妇150例(患者组)及正常妊娠孕妇147例(对照组),患者组孕妇按照病情严重程度进一步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60例,轻度子痫前期组51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9例,检测患者组及对照组血清 Cys C、BUN、肌酐(SCr)及尿 mALB。结果患者组各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妊娠期高血压组与轻度子痫前期组各检测指标比较,BUN 与 SCr 指标无显著差异(P >0.05),CysC 与尿 mALB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分析发现,患者组血清CysC与尿mALB水平呈正相关(r =0.671,P <0.05)。结论 HDCP 孕妇早期即存在血清 Cys C 及尿 mALB 水平增高,且随病情加重呈上升趋势,两者联合检测有利于尽早发现 HDCP 孕妇早期的肾损害。
摘要:
目前,肝脏肿瘤占全球癌症病死原因的第三位[1-2]。关于影响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因素的研究已经开展了数十年。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HBV、HCV 感染等是 HCC 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3]。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研究[4]发现,肿瘤发展不仅仅需要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为肿瘤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同时肿瘤微环境中神经末梢生成,形成肿瘤的神经支配[5-6],也是肿瘤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神经因素成为 HCC 研究的新方向。
目前,肝脏肿瘤占全球癌症病死原因的第三位[1-2]。关于影响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因素的研究已经开展了数十年。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HBV、HCV 感染等是 HCC 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3]。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研究[4]发现,肿瘤发展不仅仅需要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为肿瘤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同时肿瘤微环境中神经末梢生成,形成肿瘤的神经支配[5-6],也是肿瘤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神经因素成为 HCC 研究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