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患儿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高奶荣, 郭景瑞

高奶荣, 郭景瑞. 哮喘患儿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14): 63-66. DOI: 10.7619/jcmp.202014017
引用本文: 高奶荣, 郭景瑞. 哮喘患儿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14): 63-66. DOI: 10.7619/jcmp.202014017
GAO Nairong, GUO Jingrui. Research on budesonide aerosol inhalation in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sthma[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0, 24(14): 63-66. DOI: 10.7619/jcmp.202014017
Citation: GAO Nairong, GUO Jingrui. Research on budesonide aerosol inhalation in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sthma[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0, 24(14): 63-66. DOI: 10.7619/jcmp.202014017

哮喘患儿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郭景瑞,E-mail:328233310@163.com

  • 中图分类号: R562.2

Research on budesonide aerosol inhalation in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sthma

  • 摘要: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哮喘患儿免疫功能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100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比较2组炎症指标、肺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γ干扰素(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MEF2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 对照组为8.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将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应用于哮喘患儿的治疗中,可减轻患儿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udesonide aerosol inhalation on immune func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s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Methods A simpl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100 asthmatic children,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lottery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n=50)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and the study group(n=50)received budesonide atomization inhalation. The levels of inflammation as well as lung function indexes, immune function indexes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interleukin-4(IL-4)and interleukin-6(IL-6)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interferon γ(IFN-γ)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forced vital capacity(FVC),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 25% maximum expiratory capacity(MEF25)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levels of CD4+ and CD4+/CD8+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and level of CD8+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4.00% in the study group and 8.00% in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Budesonide aerosol inha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sthma can reduce inflammation reaction, improve lung function and immune function, and reduce adverse reactions.
  • 直肠癌多数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现代医学[1]认为多由环境、饮食、遗传等因素引发。中医认为直肠癌属“肠蕈”“肠中积聚”“脏毒”等范畴,主要以湿热、瘀毒蕴结于肠道,传导失司为基本病机[2]。据统计[3], 近年来中国直肠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率居恶性肿瘤中第5位。中晚期直肠癌患者肿瘤侵犯较深且存在淋巴结、远处脏器转移,常以FOLFOX化疗为主,但单用化疗容易引起急性膀胱炎、骨髓抑制、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皮炎等不良反应[4]。因此,如何提高化疗效果,且在化疗过程中减轻患者不适成为临床上的研究热点。艾愈胶囊是由山慈菇、白英、苦参、淫羊藿、人参、当归、白术制成的中成药。研究[5-7]证明,艾愈胶囊能够作为中晚期癌症的辅助治疗,临床上使用艾愈胶囊对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及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但目前较少针对中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免疫治疗及生存期等方面进行研究。本研究在常规FOLFOX4化疗方案基础上增加艾愈胶囊治疗,观察对中晚期直肠癌患者疗效、细胞免疫功能以及生存期的影响。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病理类型为腺癌的中晚期直肠癌患者360例为研究对象,治疗期间脱落13例,最终纳入347例。按照单双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73例与观察组174例。对照组男95例,女78例; TNM分期为Ⅲ期97例, Ⅳ期76例; 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2.78±3.64)岁。观察组男90例,女84例; TNM分期为Ⅲ期104例,Ⅳ期70例; 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3.11±3.26)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 20180001)。诊断标准: ①符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8]中关于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准者(首先,病史、体征、体格检查均符合直肠癌; 其次,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确诊为中晚期直肠癌)。②中医诊断参考《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结直肠癌》标准[9], 均符合气血两虚型者(主证,面色苍白、气虚身重、口唇淡而不华; 次证,脱肛下坠、舌苔薄白、脉搏虚弱),患者具备上述任意1项主证、2项及以上次证即可确诊。纳入标准: ①年龄≥55岁者; ②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 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④精神状态无异常可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 ①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②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③合并消化性溃疡、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 ④合并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者; ⑤预计存活时间<6个月者。

    对照组采用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第1天静脉滴注奥沙利铂(购自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规格50 mg, 国药准字H20133247)85 mg/m2, 亚叶酸钙(购自广东岭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091)200 mg/m2, 静脉推注氟尿嘧啶400 mg/m2后持续静脉滴注600 mg/m2; 第2天静脉滴注亚叶酸钙200 mg/m2, 静脉推注氟尿嘧啶400 mg/m2后持续静脉滴注600 mg/m2。每2周治疗1次, 1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艾愈胶囊(购自贵州益佰女子大药厂有限责任公司, 0.35 g/粒,国药准字Z20025336)治疗, 3粒/次, 3次/d, 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临床疗效: 采用RECIST 1.1影像学评估肿瘤反应,以评估2组患者治疗2、4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评估方法: 先向患者静脉中注射水溶性碘造影剂,使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购于佳能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并选择易于测量的靶病灶在动脉期计算每个病灶最长直径总和,比较目标病灶最长直径总和变化,并寻找是否出现新病灶,然后评判疗效。中医证候积分: 分别计算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2、4个疗程后的中医症状积分。主症分别记0、2、4、6分,次症分别记0、1、2、3分。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 3 500 r/min离心5 min后取上清液。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购于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检测血清中的癌胚抗原(CEA)与糖类抗原19-9(CA19-9)。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后,使用CytoFLEX流式细胞仪[购于贝克曼库尔特商贸(中国)有限公司]测定CD3+、CD4+、CD8+T细胞水平,并计算CD4+/CD8+值。记录治疗期间2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骨髓抑制、皮炎、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对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比较2组累积存活率。

    临床疗效: 完全缓解为动脉期未见目标病灶; 部分缓解为在动脉期目标病灶直径总和缩小≥30%; 病情稳定为动脉期目标病灶直径缩小<30%或动脉期目标病灶直径未见扩大; 疾病进展为目标病灶动脉期直径总和增大或出现了新病灶。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病情稳定例数)/总例数×100%。中医证候积分: 记录并比较2组治疗前以及治疗2、4个疗程后主症、次症积分及总积分。

    本研究所用数据均使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变量资料采用($\overline x $ ±s)表示,行t检验; 不同组间、不同时点及交互作用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绘制36个月的中晚期直肠癌患者Kaplan-Meier曲线,并使用Log-rank检验计算P值。

    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组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观察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时点 组别 n 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 病情稳定 疾病进展 疾病控制
    治疗2个疗程后 对照组 173 7(4.05) 85(49.13) 72(41.62) 9(5.20) 164(94.80)
    观察组 174 28(16.09)* 94(54.02) 52(29.89)* 0* 174(100.00)*
    治疗4个疗程后 对照组 173 14(8.09) 89(51.45) 67(38.73) 3(1.73) 170(98.27)
    观察组 174 36(20.69)* 99(56.90) 39(22.41)* 0 174(100.00)
    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治疗后, 2组主症、次症积分及总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  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overline x $ ±s
    时点 组别 n 主症积分 次症积分 总积分
    治疗前 对照组 173 16.49±3.07 5.66±1.62 22.15±5.32
    观察组 174 16.34±3.16 5.71±1.58 22.05±4.74
    治疗2个疗程后 对照组 173 11.37±2.59* 4.97±1.21* 16.34±3.80*
    观察组 174 9.46±2.48*△ 4.25±1.07*△ 13.71±3.55*△
    治疗4个疗程后 对照组 173 7.94±2.01*# 2.84±1.16*# 10.78±3.17*#
    观察组 174 5.68±1.46*#△ 1.95±0.73*#△ 7.63±2.92*#△
    与治疗前比较, * P<0.05; 与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治疗2个疗程后, 2组患者CEA、CA19-9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4个疗程后, 2组患者CEA、CA19-9水平较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  3  2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overline x $ ±s)
    时点 组别 n 癌胚抗原/(ng/mL) 糖类抗原19-9/(U/mL)
    治疗前 对照组 173 19.88±5.23 46.78±11.25
    观察组 174 19.67±5.33 47.04±11.23
    治疗2个疗程后 对照组 173 18.72±5.21* 42.16±10.78*
    观察组 174 16.22±4.48*△ 38.44±8.22*△
    治疗4个疗程后 对照组 173 16.73±5.32*# 38.99±9.56*#
    观察组 174 14.26±3.88*#△ 34.22±7.35*#△
    与治疗前比较, * P<0.05; 与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治疗2个疗程后,对照组CD3+、CD4+、CD8+ T细胞水平及CD4+/CD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CD3+、CD4+ T细胞水平和CD4+/CD8+较治疗前均增高, CD8+ 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疗程后,对照组CD3+ T细胞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CD8+ 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降低, CD4+ T细胞水平和CD4+/CD8+较治疗前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CD3+、CD8+ T细胞水平与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CD4+ T细胞水平和CD4+/CD8+较治疗2个疗程后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组CD3+、CD4+ T细胞水平和CD4+/CD8+较治疗前均增高, CD8+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D3+、CD4+、CD8+ T细胞水平及CD4+/CD8+与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  4  2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比较($\overline x $ ±s)
    时点 组别 n CD3+/% CD4+/% CD8+/% CD4+/CD8+
    治疗前 对照组 173 54.26±4.32 32.28±3.29 26.88±3.17 1.20±0.22
    观察组 174 54.34±4.29 32.31±3.18 26.67±3.27 1.21±0.24
    治疗2个疗程后 对照组 173 53.72±4.05 32.75±3.74 25.46±2.78 1.28±0.25
    观察组 174 55.49±5.21* 35.64±3.62* 23.16±2.54* 1.54±0.27*
    治疗4个疗程后 对照组 173 54.45±5.01 34.55±3.82*# 24.67±2.59* 1.40±0.21*#
    观察组 174 56.73±4.48* 36.87±4.01* 23.01±1.57* 1.60±0.25*
    与治疗前比较, * P<0.05; 与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治疗期间,观察组皮炎发生率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5

    表  5  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组别 n 腹泻 骨髓抑制 皮炎 肝功能损害 肾功能损害
    对照组 173 31(17.92) 33(19.08) 33(19.08) 25(14.45) 11(6.36)
    观察组 174 25(14.37) 31(17.82) 11(6.32)* 6(3.45)* 6(3.4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随访36个月后,对照组、观察组存活患者分别为36、69例,生存率分别为20.81%、39.66%。K-M生存曲线显示,观察组累积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6.434, P=0.011), 见图 1

    图  1  2组患者累积存活率比较

    直肠癌是由环境、个人生活习惯及家族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疾病早期通常无症状,后期则可能出现大便性状改变、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随着环境质量、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直肠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逐年攀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0]。中医学将直肠癌归为“症瘕”“肠覃”“肠风”等范畴,认为外感邪湿、饮食不洁、情志所伤导致肝气郁结、正气亏虚是其主要病机[11]。目前,中晚期直肠癌常以化疗控制疾病进展为主[12-14]。然而,单独实施化疗存在预后不佳、免疫功能受损、生存期缩短及不良反应明显等缺点[15-16]。因此,探索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提高中晚期直肠癌患者临床疗效的治疗方式成为临床研究重点。近年来,中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但具体药物选择尚存争议。艾愈胶囊已被研究证实适用于中晚期癌症的辅助治疗,其成分包括山慈菇、淫羊藿、苦参、白英、当归、人参、白术等。FOLFOX4化疗方案作为直肠癌治疗的常用方案,联合应用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亚叶酸钙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转移[17]。本研究在FOLFOX4化疗方案基础上,加入艾愈胶囊治疗中晚期直肠癌患者,旨在观察临床疗效,为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主症、次症及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艾愈胶囊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在治疗中晚期直肠癌患者中展现出更佳的临床疗效,可能归因于中医对直肠癌的治疗更侧重补气、补血及解毒散结。山慈菇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18]; 淫羊藿补肾壮阳; 苦参清热凉血、解毒,并能祛除表里、经络、脏腑间的风邪[19]; 白英利湿消肿、清热解毒,具有抗癌能力[20]; 白术健脾益气、利水渗湿[21]; 当归活血行血、顺气导滞[22]; 人参复脉固脱、生津养血、补脾益气[23]。因此,药物协同作用,共同实现了补气、补血、解毒散结的治疗效果,与FOLFOX4化疗方案联合应用,显著提高了直肠癌中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肿瘤标志物水平与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CEA、CA19-9水平降低, CD8+ T细胞水平下降,而CD3+、CD4+ T细胞水平及CD4+/CD8+上升,表明艾愈胶囊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在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同时,能有效增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相关研究[24]结果相吻合。CEA作为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其高水平常提示消化道癌症的存在; CA19-9作为消化道肿瘤的典型标志物,对直肠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25]。T淋巴细胞在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中起关键作用,其功能状态由CD3+、CD4+、CD8+组成决定。当CD3+、CD4+ T细胞水平及CD4+/CD8+下降, CD8+ T细胞水平上升时,提示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26]。研究[27-28]已证实,山慈菇中的菲类化合物、苦参及其氧化产物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白英的水提取物可抑制直肠癌细胞生长; 白术提取物则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抑制其增殖,发挥抗肿瘤作用。这些成分有效降低了CEA、CA19-9水平,共同发挥了抗肿瘤功效。此外,淫羊藿中的活性成分通过调控癌症相关途径及多个信号通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29]。小鼠试验[30]表明,苦参多糖提取物能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提升免疫功能; 当归、白术则能促进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效改善免疫功能[31]。因此,艾愈胶囊通过提高CD3+、CD4+ T细胞水平及CD4+/CD8+、降低CD8+ T细胞水平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中晚期直肠癌患者常采用化学治疗,但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从而引发腹泻、呕吐、骨髓抑制及皮肤异常等多种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影响患者耐受性,并对患者生存期产生不利影响[32]。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特别是在肝功能损害及皮炎方面[33], 可能归因于白英中富含苷类、有机酸类、香豆素等多种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护肝作用[34]; 当归化学提取物具有祛风止痒、抑制皮炎发生的效果[35-36]。艾愈胶囊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相较于单独化疗,能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此外,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累积存活率高于对照组,表明艾愈胶囊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能有效抑制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从而改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预后。

    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倚。首先,本研究仅从免疫调节角度探讨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未从动物或细胞模型方面探讨其潜在机制。其次,为保证用药安全,未对患者更改药物剂量以及疗程。最后,本研究直肠癌中腺癌患者占比较高,其他病理类型较少。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本研究结果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艾愈胶囊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能够促进中晚期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恢复,缓解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临床化疗疗效。

  • 黄晓燕, 陈积雄, 罗海伶, 等. 孟鲁司特钠片联合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研究[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 37(8): 125-126

    , 129.

    鞠婧婧, 李亚南, 赵宇蕾, 等. 血浆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及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联合维生素D的治疗效果[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 27(11): 93-97.
    王宽锋, 任华, 王翠翠, 等. 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4): 41-43

    , 46.

    李姗姗.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J]. 儿科药学杂志, 2019, 25(8): 16-19.
    李丽华, 黄秋芳. 口服匹多莫德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J]. 广西医学, 2018, 40(8): 886-889.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J]. 中华儿科杂志, 2016, 54(3): 167-181.
    张吴越, 顾永春, 汤颖, 等. 甘草酸对支气管哮喘小鼠ERK1/2和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J]. 中华医学杂志, 2018, 98(16): 1273-1278.
    尹梅. 大剂量硫酸镁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学龄前儿童重症哮喘疗效观察[J]. 陕西医学杂志, 2020, 49(1): 109-111.
    代杰, 赵敏. 孟鲁司特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 19(1): 63-65.
    刘彩霞, 吕小芹, 万丽凤. 空气压缩泵与超声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研究[J]. 海南医学, 2019, 30(12): 1557-1560.
    汪燕, 鲁利群, 黄莉, 等. 匹多莫德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患儿IL-4, IFN-γ, 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 17(23): 4541-4544.
    郭梅, 王卫.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小儿哮喘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及肺功能的影响[J]. 河北医学, 2017, 23(7): 1086-1090.
    蔡仪术, 陈简, 陈国春. 脾氨肽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其对血清CD4+、CD8+、IgE水平的影响[J]. 儿科药学杂志, 2018, 24(9): 20-23.
    唐卫珍, 徐红梅, 徐吉成, 等. 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呼吸功能及血IgE和EOS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2017, 9(12): 134-138.
    孙明令, 宋翊. CD4+T、CD8+T、CD4+/CD8+与慢性乙肝不同中医体质存在相关性[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 37(1): 129-135.
    李进, 方代华. 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变化及意义[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9, 36(5): 785-788.
    缪红, 顾玲琪, 顾谦学. 维生素D辅助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对哮喘患儿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19): 57-60.
    杨敏, 李林瑞, 孟燕妮, 等. 布地奈德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对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J]. 疑难病杂志, 2018, 17(3): 255-258

    , 26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84
  • HTML全文浏览量:  90
  • PDF下载量:  1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5-1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