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cation ru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n various stage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of 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 based on data mining
-
摘要:目的
挖掘分析周珉教授治疗中国肝癌分期方案(CNLC)不同分期原发性肝癌的组方用药规律。
方法收集周珉教授门诊治疗原发性肝癌病案,将患者的病案临床资料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0)”, 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药物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并结合周珉教授治疗CNLC各期肝癌的经验,进行不同分期的原发性肝癌病机探讨及用药规律分析。
结果共收集11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方剂202首,涉及230味中药,挖掘出各期的高频使用药物及药物组合规律。各期频率较高的药物有茯苓、陈皮、薏苡仁、炒白术、法半夏等; Ⅰ期高频药物还有肿节风、香附、僵蚕、姜黄; Ⅱ期和Ⅲ期高频药物有肿节风、仙鹤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僵蚕、泽漆、香附、麦冬等; Ⅳ期高频药物还有玉米须、藿香、炒麦芽、鸡内金、炒谷芽等。药性以寒性最多,药味以甘、苦味最多,归经多分布于脾、胃经。各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组合多出自四君子汤、二陈汤; 药物功效以清热类和化湿类为主; 聚类分析筛选出各期具有特色的新方剂。
结论通过中医传承平台对周珉治疗原发性肝癌CNLC各期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结合其对该病的病机认识及临床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原发性肝癌的病机特点为湿热痰毒、气阴两伤,确立清热化湿、健脾养阴的基本治法,注重扶正祛邪、分期论治,针对不同并发症灵活遣方用药。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prescription patterns of Professor Zhou Min in treating primary liver cancer at different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 (CNLC) system.
MethodsThe clinical records of out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treated by Professor Zhou Min were collected and entered in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Version 2.50) to establish a database. Data mining methods such as frequency analysis, drug association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he pathogene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the prescription patterns at different stages was explored and medication rule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Professor Zhou Min'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liver cancer at various CNLC stages.
ResultsA total of 202 prescriptions from 113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were collected, involving 23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he high-frequency drugs and drug combinations at each stage were identified. The drugs with higher frequencies at each stage included Fuling, Chenpi, Yiyiren, fried Baishu, and Fabanxia. For stage Ⅰ, high-frequency drugs also included Zhongjiefeng, Xiangfu, Jiangcan, and Jianghuang. For stages Ⅱ and Ⅲ, high-frequency drugs further encompassed Zhongjiefeng, Xianhecao, Banzhilian, Baihua Sheshecao, Jiangcan, Zeqi, Xiangfu, and Maidong. For stage Ⅳ, high-frequency drugs also include Maydis stigma, Huoxiang, fried Maiya, Jineijin, and fried Guya. The majority of the drugs were cold in nature, with sweet and bitter tastes being the most common, and their meridian tropism we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meridians. The drug combinations with higher frequencies at each stage were mostly derived from Sijunzi Decoction and Erchen Decoction. The drug efficacies were mainly heat-clearing and dampness-resolving. Cluster analysis screened out new prescriptions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t each stage.
ConclusionBy performing data mining on the prescriptions used by Professor Zhou Min in treating primary liver cancer at various CNLC stage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Platform, combined with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he disease, the pathogenesis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are summarized as dampness-heat, phlegm, and toxin accumulation, as well as qi and yin deficiency. The basic treatment methods established are heat-clearing and dampness-resolving, spleen-invigorating and yin-nourishing, with an emphasis on strengthening the body resistance to eliminate pathogenic factors and stage-based treatment. Flexible prescriptions and medications are used for different complications.
-
约90%的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学类型为肝细胞癌(HCC)[1-2], 而外科手术是HCC的首选根治方式,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明显提高,但复发率仍较高,术后1年复发率可达32.4%~55.0%[3]。目前,临床有超过70%的新诊断HCC病例处于疾病中晚期[4], 错过了根治性治疗的最佳时机。针对无法根治的HCC患者,临床多采用以免疫节点抑制剂为核心的联合治疗方案,但在长期治疗中仍面临着“增效减毒”的挑战[5]。临床研究[6-7]表明,中医药治疗肝癌在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效果较好。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法对江苏省名中医周珉教授治疗中国肝癌分期方案(CNLC)不同分期[5]原发性肝癌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约90%的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学类型为肝细胞癌(HCC)[1-2], 而外科手术是HCC的首选根治方式,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明显提高,但复发率仍较高,术后1年复发率可达32.4%~55.0%[3]。目前,临床有超过70%的新诊断HCC病例处于疾病中晚期[4], 错过了根治性治疗的最佳时机。针对无法根治的HCC患者,临床多采用以免疫节点抑制剂为核心的联合治疗方案,但在长期治疗中仍面临着“增效减毒”的挑战[5]。临床研究[6-7]表明,中医药治疗肝癌在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效果较好。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法对江苏省名中医周珉教授治疗中国肝癌分期方案(CNLC)不同分期[5]原发性肝癌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2月—2020年7月周珉教授诊治的HCC患者的病案资料(为避免数据重复,取多次复诊患者前3次就诊病案内容,并剔除复诊中组方完全相同的方剂)。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2月—2020年7月周珉教授诊治的HCC患者的病案资料(为避免数据重复,取多次复诊患者前3次就诊病案内容,并剔除复诊中组方完全相同的方剂)。
1.2 数据处理平台
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0)”软件处理数据,该平台具有数据录入及数据挖掘功能。
1.2 数据处理平台
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0)”软件处理数据,该平台具有数据录入及数据挖掘功能。
1.3 数据录入
将纳入病例按CNLC分期标准[5]分为Ⅰ期组、Ⅱ期组、Ⅲ期组、Ⅳ期组,整理好每例病案的方剂,进行中药名的规范处理,并将方剂分组录入系统。
1.3 数据录入
将纳入病例按CNLC分期标准[5]分为Ⅰ期组、Ⅱ期组、Ⅲ期组、Ⅳ期组,整理好每例病案的方剂,进行中药名的规范处理,并将方剂分组录入系统。
1.4 数据挖掘方法
将分组数据在“病例采集”模块中按照规范进行录入,录入完毕后进入“数据分析”模块,设定适宜的参数,进行不同分期的药物使用频率、药物配伍规律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提取组合,导出各组用药频次、用药模式以及新方剂等数据。为了避免数据误差,由另2位科研人员进行数据校准整理。在“统计分析”模块里进行中药的药性、五味、归经、功效统计; 在“方剂分析”模块里,对数据中的中药出现频次进行“药物频次统计”; 在“熵聚类分析”模块中设置适宜的相关度和惩罚系数,设置所有方剂组分析的相关度为7, 惩罚系数为5。
1.4 数据挖掘方法
将分组数据在“病例采集”模块中按照规范进行录入,录入完毕后进入“数据分析”模块,设定适宜的参数,进行不同分期的药物使用频率、药物配伍规律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提取组合,导出各组用药频次、用药模式以及新方剂等数据。为了避免数据误差,由另2位科研人员进行数据校准整理。在“统计分析”模块里进行中药的药性、五味、归经、功效统计; 在“方剂分析”模块里,对数据中的中药出现频次进行“药物频次统计”; 在“熵聚类分析”模块中设置适宜的相关度和惩罚系数,设置所有方剂组分析的相关度为7, 惩罚系数为5。
2. 结果
2. 结果
2.1 各期用药频次比较
收集并录入113例患者信息,共202首方剂,涉及230味中药。其中, CNLC分期Ⅰ期: 51首方剂, 146味中药; Ⅱ期: 61首方剂, 160味中药; Ⅲ期: 77首方剂, 182味中药; Ⅳ期: 13首方剂, 108味中药。所有方剂中,单味药物应用频数最高达179次(茯苓),最低1次; 各期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茯苓、陈皮、薏苡仁、炒白术、法半夏等, Ⅰ期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还有肿节风、香附、僵蚕、姜黄等; Ⅱ期和Ⅲ期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还有肿节风、仙鹤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僵蚕、泽漆、香附、麦冬等; 而Ⅳ期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还有玉米须、藿香、炒麦芽、鸡内金、炒谷芽等。见表 1。
表 1 CNLC各期用药频次比较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茯苓 48 茯苓 53 茯苓 67 茯苓 11 陈皮 41 陈皮 48 陈皮 65 陈皮 10 薏苡仁 36 炒白术 40 炙甘草 52 法半夏 9 炙甘草 30 法半夏 40 法半夏 49 炙甘草 6 炒白术 27 炙甘草 39 党参 42 赤芍 6 肿节风 27 党参 37 炒白术 41 炒白术 6 法半夏 26 薏苡仁 37 薏苡仁 40 玉米须 5 香附 25 赤芍 27 赤芍 32 藿香 5 僵蚕 25 肿节风 26 肿节风 30 炒麦芽 5 党参 24 砂仁 26 香附 29 鸡内金 5 炙鳖甲 24 仙鹤草 25 鸡内金 28 炒枳壳 5 半枝莲 23 白花蛇舌草 25 炒谷芽 26 党参 5 赤芍 22 半枝莲 25 白花蛇舌草 26 炒谷芽 5 仙鹤草 22 麦冬 24 半枝莲 25 姜黄 5 麦冬 22 泽漆 23 炒枳壳 25 茵陈 5 北沙参 21 北沙参 22 麦冬 24 麦冬 5 南沙参 21 南沙参 21 僵蚕 24 桑白皮 4 白花蛇舌草 20 山药 21 泽漆 24 北沙参 4 姜黄 19 炒枳壳 21 炒麦芽 24 鸡骨草 4 泽漆 17 香附 21 仙鹤草 24 焦栀子 4 2.1 各期用药频次比较
收集并录入113例患者信息,共202首方剂,涉及230味中药。其中, CNLC分期Ⅰ期: 51首方剂, 146味中药; Ⅱ期: 61首方剂, 160味中药; Ⅲ期: 77首方剂, 182味中药; Ⅳ期: 13首方剂, 108味中药。所有方剂中,单味药物应用频数最高达179次(茯苓),最低1次; 各期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茯苓、陈皮、薏苡仁、炒白术、法半夏等, Ⅰ期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还有肿节风、香附、僵蚕、姜黄等; Ⅱ期和Ⅲ期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还有肿节风、仙鹤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僵蚕、泽漆、香附、麦冬等; 而Ⅳ期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还有玉米须、藿香、炒麦芽、鸡内金、炒谷芽等。见表 1。
表 1 CNLC各期用药频次比较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茯苓 48 茯苓 53 茯苓 67 茯苓 11 陈皮 41 陈皮 48 陈皮 65 陈皮 10 薏苡仁 36 炒白术 40 炙甘草 52 法半夏 9 炙甘草 30 法半夏 40 法半夏 49 炙甘草 6 炒白术 27 炙甘草 39 党参 42 赤芍 6 肿节风 27 党参 37 炒白术 41 炒白术 6 法半夏 26 薏苡仁 37 薏苡仁 40 玉米须 5 香附 25 赤芍 27 赤芍 32 藿香 5 僵蚕 25 肿节风 26 肿节风 30 炒麦芽 5 党参 24 砂仁 26 香附 29 鸡内金 5 炙鳖甲 24 仙鹤草 25 鸡内金 28 炒枳壳 5 半枝莲 23 白花蛇舌草 25 炒谷芽 26 党参 5 赤芍 22 半枝莲 25 白花蛇舌草 26 炒谷芽 5 仙鹤草 22 麦冬 24 半枝莲 25 姜黄 5 麦冬 22 泽漆 23 炒枳壳 25 茵陈 5 北沙参 21 北沙参 22 麦冬 24 麦冬 5 南沙参 21 南沙参 21 僵蚕 24 桑白皮 4 白花蛇舌草 20 山药 21 泽漆 24 北沙参 4 姜黄 19 炒枳壳 21 炒麦芽 24 鸡骨草 4 泽漆 17 香附 21 仙鹤草 24 焦栀子 4 2.2 所有方剂药物性味及归经分析
在药物性味及归经分析中,药性中寒性占比最高,其次是温、平; 五味中甘味使用最多; 药物归经占比位居前4位的是脾、胃、肺和肝。见表 2、图 1和表 3。
表 2 所有方剂中药物性味分析药性 频次/次 频率/% 五味 频次/次 频率/% 温 1 053 29.5 苦 1 842 32.5 寒 1 345 37.7 甘 1 856 32.8 平 923 25.9 辛 1 432 25.3 凉 225 6.3 酸 309 5.5 热 23 0.6 咸 222 3.9 表 3 统计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处方的药物归经排序 归经 频次/次 频率/% 1 脾 1 856 19.8 2 胃 1 581 16.9 3 肺 1 463 15.6 4 肝 1 431 15.3 5 肾 746 8.0 6 心 692 7.4 7 胆 460 4.9 8 大肠 453 4.8 9 小肠 273 2.9 10 膀胱 253 2.7 11 三焦 101 1.1 12 心包 71 0.8 2.2 所有方剂药物性味及归经分析
在药物性味及归经分析中,药性中寒性占比最高,其次是温、平; 五味中甘味使用最多; 药物归经占比位居前4位的是脾、胃、肺和肝。见表 2、图 1和表 3。
表 2 所有方剂中药物性味分析药性 频次/次 频率/% 五味 频次/次 频率/% 温 1 053 29.5 苦 1 842 32.5 寒 1 345 37.7 甘 1 856 32.8 平 923 25.9 辛 1 432 25.3 凉 225 6.3 酸 309 5.5 热 23 0.6 咸 222 3.9 表 3 统计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处方的药物归经排序 归经 频次/次 频率/% 1 脾 1 856 19.8 2 胃 1 581 16.9 3 肺 1 463 15.6 4 肝 1 431 15.3 5 肾 746 8.0 6 心 692 7.4 7 胆 460 4.9 8 大肠 453 4.8 9 小肠 273 2.9 10 膀胱 253 2.7 11 三焦 101 1.1 12 心包 71 0.8 2.3 药物功效分析、归类及频次分布
将所有方剂的药物功效共分为17类,其中清热类和化湿类占比较高,分别为31.6%和11.9%, 其次为活血化瘀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见图 2、表 4。
表 4 药物功效归类和频次分布排序 功效 频次/次 频率/% 1 清热类 331 31.7 2 化湿类 125 12.0 3 活血化瘀类 93 8.9 4 利水渗湿类 90 8.6 5 理气类 78 7.5 6 消食类 65 6.2 7 解表类 49 4.7 8 平肝息风类 37 3.5 9 化痰止咳平喘类 33 3.2 10 止血类 30 2.9 11 补虚类 28 2.7 12 祛风湿类 28 2.7 13 泻下类 25 2.4 14 安神类 13 1.2 15 收涩类 9 0.9 16 攻毒杀虫止痒类 6 0.6 17 温里类 5 0.5 2.3 药物功效分析、归类及频次分布
将所有方剂的药物功效共分为17类,其中清热类和化湿类占比较高,分别为31.6%和11.9%, 其次为活血化瘀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见图 2、表 4。
表 4 药物功效归类和频次分布排序 功效 频次/次 频率/% 1 清热类 331 31.7 2 化湿类 125 12.0 3 活血化瘀类 93 8.9 4 利水渗湿类 90 8.6 5 理气类 78 7.5 6 消食类 65 6.2 7 解表类 49 4.7 8 平肝息风类 37 3.5 9 化痰止咳平喘类 33 3.2 10 止血类 30 2.9 11 补虚类 28 2.7 12 祛风湿类 28 2.7 13 泻下类 25 2.4 14 安神类 13 1.2 15 收涩类 9 0.9 16 攻毒杀虫止痒类 6 0.6 17 温里类 5 0.5 2.4 各期用药模式比较
根据各期方剂数目、药物组合频次的初步分析结果,设置合适的支持度个数(Ⅰ期为25, Ⅱ期为30, Ⅲ期为36, Ⅳ期为5),得出各期的高频用药组合并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各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组合多出自四君子汤、二陈汤, Ⅰ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组合还有茯苓-薏苡仁、陈皮-薏苡仁、陈皮-肿节风、薏苡仁-肿节风; Ⅱ、Ⅲ、Ⅳ期高频药物组合均以健脾化湿药物组合为主。见表 5。
表 5 各期用药模式比较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茯苓-薏苡仁*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陈皮 法半夏-茯苓 陈皮-薏苡仁* 炙甘草-茯苓 法半夏-茯苓 炙甘草-陈皮 炙甘草-茯苓 炙甘草-党参 炙甘草-茯苓 法半夏-陈皮 陈皮-茯苓-薏苡仁 炙甘草-炒白术 法半夏-陈皮 陈皮-炒白术 陈皮-肿节风* 党参-茯苓 炙甘草-陈皮-茯苓 炙甘草-茯苓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党参-茯苓 炙甘草-党参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 炙甘草-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 炙甘草-炒白术 薏苡仁-肿节风* 法半夏-茯苓 陈皮-党参 炙甘草-陈皮-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茯苓 党参-炒白术 炒白术-茯苓 法半夏-陈皮-茯苓 *表示该药物组合在该分期中出现的频次较高。 2.4 各期用药模式比较
根据各期方剂数目、药物组合频次的初步分析结果,设置合适的支持度个数(Ⅰ期为25, Ⅱ期为30, Ⅲ期为36, Ⅳ期为5),得出各期的高频用药组合并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各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组合多出自四君子汤、二陈汤, Ⅰ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组合还有茯苓-薏苡仁、陈皮-薏苡仁、陈皮-肿节风、薏苡仁-肿节风; Ⅱ、Ⅲ、Ⅳ期高频药物组合均以健脾化湿药物组合为主。见表 5。
表 5 各期用药模式比较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茯苓-薏苡仁*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陈皮 法半夏-茯苓 陈皮-薏苡仁* 炙甘草-茯苓 法半夏-茯苓 炙甘草-陈皮 炙甘草-茯苓 炙甘草-党参 炙甘草-茯苓 法半夏-陈皮 陈皮-茯苓-薏苡仁 炙甘草-炒白术 法半夏-陈皮 陈皮-炒白术 陈皮-肿节风* 党参-茯苓 炙甘草-陈皮-茯苓 炙甘草-茯苓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党参-茯苓 炙甘草-党参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 炙甘草-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 炙甘草-炒白术 薏苡仁-肿节风* 法半夏-茯苓 陈皮-党参 炙甘草-陈皮-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茯苓 党参-炒白术 炒白术-茯苓 法半夏-陈皮-茯苓 *表示该药物组合在该分期中出现的频次较高。 2.5 基于熵聚类的各期新方列表
根据各期录入数据的初步分析预读,设置适宜的相关度和惩罚系数,设置所有方剂组分析的相关度为7, 惩罚系数为5, 最后进行熵聚类分析,挖掘出各期的新方剂。其中, Ⅰ期、Ⅱ期的新方剂主要具有清利肝胆湿热、解毒散结的功效; Ⅲ期、Ⅳ期的新方剂常用黄芪、白术、猪苓、地榆、泽漆、防己、玉米须、大腹皮等,以淡渗利湿、甘温健脾为特点; 新方剂郁金-延胡索-失笑散-川楝子常用于肝郁气滞胁痛或情志不舒者,麦冬-天冬-炙鳖甲-山慈菇-牡蛎-穿山甲具有养阴化痰散结的功效,祛邪而不伤正。见表 6。
表 6 各期新方列表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所有方剂组 薏苡仁-肿节风-仙鹤草-柴胡-陈皮 酢浆草-垂盆草-叶下珠-冬葵子 黄芪-猪苓-地榆-泽漆-防己 茯苓-炙甘草-六一散-地榆 郁金-延胡索-失笑散-川楝子 炙鳖甲-牡蛎-南沙参-山药-北沙参 麦冬-天冬-炙鳖甲-生地黄 玉米须-泽漆-防己-厚朴-大腹皮 炒白术-姜黄-肿节风-枇杷叶 麦冬-天冬-炙鳖甲-山慈菇-牡蛎-穿山甲 2.5 基于熵聚类的各期新方列表
根据各期录入数据的初步分析预读,设置适宜的相关度和惩罚系数,设置所有方剂组分析的相关度为7, 惩罚系数为5, 最后进行熵聚类分析,挖掘出各期的新方剂。其中, Ⅰ期、Ⅱ期的新方剂主要具有清利肝胆湿热、解毒散结的功效; Ⅲ期、Ⅳ期的新方剂常用黄芪、白术、猪苓、地榆、泽漆、防己、玉米须、大腹皮等,以淡渗利湿、甘温健脾为特点; 新方剂郁金-延胡索-失笑散-川楝子常用于肝郁气滞胁痛或情志不舒者,麦冬-天冬-炙鳖甲-山慈菇-牡蛎-穿山甲具有养阴化痰散结的功效,祛邪而不伤正。见表 6。
表 6 各期新方列表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所有方剂组 薏苡仁-肿节风-仙鹤草-柴胡-陈皮 酢浆草-垂盆草-叶下珠-冬葵子 黄芪-猪苓-地榆-泽漆-防己 茯苓-炙甘草-六一散-地榆 郁金-延胡索-失笑散-川楝子 炙鳖甲-牡蛎-南沙参-山药-北沙参 麦冬-天冬-炙鳖甲-生地黄 玉米须-泽漆-防己-厚朴-大腹皮 炒白术-姜黄-肿节风-枇杷叶 麦冬-天冬-炙鳖甲-山慈菇-牡蛎-穿山甲 3. 讨论
3. 讨论
3.1 药物频次分析
药物频次分析表明,在CNLC的各个阶段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主要为茯苓、陈皮、薏苡仁、炒白术和法半夏等,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为健脾化湿。在不同阶段的药物使用情况为: Ⅰ期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肿节风、香附、僵蚕和姜黄等,这些药物侧重于化痰解毒、疏肝行气; Ⅱ期和Ⅲ期的药物使用情况较为相似,主要包括化痰散结和清热解毒的药物; Ⅳ期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还有玉米须、藿香、炒麦芽、鸡内金和炒谷芽等,这些药物主要功效为化湿醒脾、和中健胃。
3.1 药物频次分析
药物频次分析表明,在CNLC的各个阶段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主要为茯苓、陈皮、薏苡仁、炒白术和法半夏等,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为健脾化湿。在不同阶段的药物使用情况为: Ⅰ期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肿节风、香附、僵蚕和姜黄等,这些药物侧重于化痰解毒、疏肝行气; Ⅱ期和Ⅲ期的药物使用情况较为相似,主要包括化痰散结和清热解毒的药物; Ⅳ期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还有玉米须、藿香、炒麦芽、鸡内金和炒谷芽等,这些药物主要功效为化湿醒脾、和中健胃。
3.2 药物性味及归经分析
所有方剂药物的药性分布以寒性最多,湿热被认为是原发性肝癌的核心病理因素,多数患者系感染湿热疫毒之邪或常年摄入酒毒,湿热痰郁久酿成癌毒[8-9],造成热邪内郁的病机特征,患者临床表现常有烦热、口苦、盗汗、面部赤丝红缕、肝掌阳性甚至黏膜或腔道出血。因此,首先需以寒性药物清热治疗; 其次需借助温性药物“透邪外出”,而湿邪当以“温药和之”,所以在使用寒性药物的同时,应注重温性药的配伍。五味统计以甘、苦、辛味最多,甘能补虚,苦能燥湿,辛能行气血,也符合该病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药物归经多分布在脾、胃经,侧面体现了周珉教授治疗该病肝脾同调、顾护脾胃的学术特色[10]。
以上药物性味及归经的规律,契合了周珉教授对于该病的证机认识[11], 将该病分为湿热瘀毒内结型、肝脾两伤型、气阴不足型、肝胆失疏型、肝肾两虚型以及湿热内蕴型。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并涉及胃、胆等脏腑。病理因素主要是湿、热,痰、瘀、毒亦较常见并相互叠加,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两伤为主,兼有脾胃亏虚、脾肾两虚、肝脾亏虚等; 标实以湿热内蕴为主,兼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癌毒留注等[12-13]。
3.2 药物性味及归经分析
所有方剂药物的药性分布以寒性最多,湿热被认为是原发性肝癌的核心病理因素,多数患者系感染湿热疫毒之邪或常年摄入酒毒,湿热痰郁久酿成癌毒[8-9],造成热邪内郁的病机特征,患者临床表现常有烦热、口苦、盗汗、面部赤丝红缕、肝掌阳性甚至黏膜或腔道出血。因此,首先需以寒性药物清热治疗; 其次需借助温性药物“透邪外出”,而湿邪当以“温药和之”,所以在使用寒性药物的同时,应注重温性药的配伍。五味统计以甘、苦、辛味最多,甘能补虚,苦能燥湿,辛能行气血,也符合该病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药物归经多分布在脾、胃经,侧面体现了周珉教授治疗该病肝脾同调、顾护脾胃的学术特色[10]。
以上药物性味及归经的规律,契合了周珉教授对于该病的证机认识[11], 将该病分为湿热瘀毒内结型、肝脾两伤型、气阴不足型、肝胆失疏型、肝肾两虚型以及湿热内蕴型。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并涉及胃、胆等脏腑。病理因素主要是湿、热,痰、瘀、毒亦较常见并相互叠加,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两伤为主,兼有脾胃亏虚、脾肾两虚、肝脾亏虚等; 标实以湿热内蕴为主,兼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癌毒留注等[12-13]。
3.3 用药模式分析
治疗CNLC各期的药物组合以四君子汤和二陈汤为基础方,通过加减调整。常用药物包括清热解毒药(如肿节风、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泽漆)和益气养阴药(如党参、白术、沙参、山药)。这表明清热化湿、健脾养阴的治法贯穿了整个治疗过程。湿邪是疾病的主要启动因素,会导致热、痰、瘀、毒等病理因素,并推动病情发展,毒邪长期郁结化热,进一步损耗气阴[14]。因此,清热利湿和益气养阴是治疗的关键。湿邪与脾密切相关,湿邪伤脾或脾虚时难以祛除。健脾有助于恢复脾的正常功能,调畅全身气机[15]。
肝癌的病机主要包括“邪盛”和“正虚”2个方面。通过分析CNLC各期的用药频率和组合模式,本研究发现周珉教授的治疗思路是根据不同病情阶段的邪气性质和脏腑损伤,采取扶正祛邪、分期论治的方法。肝癌初期,湿热酿生癌毒,邪蕴肝脏,肝郁气滞,肝胆失疏,血行不畅,肝络失和而发病[16]。在CNLC的Ⅰ期和Ⅱ期,患者通常在手术或消融治疗后就诊,症状轻微,如胁痛或低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此期邪气盛但正虚较轻,治疗以祛邪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清热化湿药物,以及肿节风、香附、僵蚕、姜黄等,药物组合如茯苓-薏苡仁、陈皮-薏苡仁等,旨在化痰解毒、疏肝行气。
在CNLC的中期(Ⅱ期和Ⅲ期),湿热、痰瘀、癌毒互结,邪气壅滞,导致邪热耗气伤阴,影响肝脾,甚至脾肾亏虚[17]。患者常在消融、介入、化疗或系统治疗中,表现为疲乏、纳差、消瘦、腹胀等,舌红或绛,苔厚腻,脉象弦、滑、涩、细。此期邪气盛而正虚,治疗需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常用药物包括化痰散结药(如薏苡仁、姜黄、酢浆草、炙鳖甲、僵蚕)、清热解毒药,以及健脾益气、养阴和血的药物。
晚期患者通常为Ⅲ期和Ⅳ期,此时毒邪弥漫,正气严重亏损,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呕吐、恶液质以及肝功能失代偿的并发症如腹水、黄疸等[18]。舌体胖大,脉象滑、细、弱、涩。治疗以扶正为主,重点在于健脾和胃、益气养阴、补养肝肾。常用药物包括玉米须、藿香、炒麦芽、鸡内金等,用于健脾理气和纠正营养状态; 同时使用茵陈、鸡骨草、焦栀子、桑白皮等药物退黄和利尿消胀。治疗应结合中西医方法,以改善患者症状和提升生存质量。
不同阶段的药物使用和治疗策略体现了周珉教授的整体思路,即根据病情阶段、邪气性质、脏腑损伤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扶正祛邪治疗,以应对肝癌的复杂病机。
3.3 用药模式分析
治疗CNLC各期的药物组合以四君子汤和二陈汤为基础方,通过加减调整。常用药物包括清热解毒药(如肿节风、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泽漆)和益气养阴药(如党参、白术、沙参、山药)。这表明清热化湿、健脾养阴的治法贯穿了整个治疗过程。湿邪是疾病的主要启动因素,会导致热、痰、瘀、毒等病理因素,并推动病情发展,毒邪长期郁结化热,进一步损耗气阴[14]。因此,清热利湿和益气养阴是治疗的关键。湿邪与脾密切相关,湿邪伤脾或脾虚时难以祛除。健脾有助于恢复脾的正常功能,调畅全身气机[15]。
肝癌的病机主要包括“邪盛”和“正虚”2个方面。通过分析CNLC各期的用药频率和组合模式,本研究发现周珉教授的治疗思路是根据不同病情阶段的邪气性质和脏腑损伤,采取扶正祛邪、分期论治的方法。肝癌初期,湿热酿生癌毒,邪蕴肝脏,肝郁气滞,肝胆失疏,血行不畅,肝络失和而发病[16]。在CNLC的Ⅰ期和Ⅱ期,患者通常在手术或消融治疗后就诊,症状轻微,如胁痛或低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此期邪气盛但正虚较轻,治疗以祛邪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清热化湿药物,以及肿节风、香附、僵蚕、姜黄等,药物组合如茯苓-薏苡仁、陈皮-薏苡仁等,旨在化痰解毒、疏肝行气。
在CNLC的中期(Ⅱ期和Ⅲ期),湿热、痰瘀、癌毒互结,邪气壅滞,导致邪热耗气伤阴,影响肝脾,甚至脾肾亏虚[17]。患者常在消融、介入、化疗或系统治疗中,表现为疲乏、纳差、消瘦、腹胀等,舌红或绛,苔厚腻,脉象弦、滑、涩、细。此期邪气盛而正虚,治疗需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常用药物包括化痰散结药(如薏苡仁、姜黄、酢浆草、炙鳖甲、僵蚕)、清热解毒药,以及健脾益气、养阴和血的药物。
晚期患者通常为Ⅲ期和Ⅳ期,此时毒邪弥漫,正气严重亏损,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呕吐、恶液质以及肝功能失代偿的并发症如腹水、黄疸等[18]。舌体胖大,脉象滑、细、弱、涩。治疗以扶正为主,重点在于健脾和胃、益气养阴、补养肝肾。常用药物包括玉米须、藿香、炒麦芽、鸡内金等,用于健脾理气和纠正营养状态; 同时使用茵陈、鸡骨草、焦栀子、桑白皮等药物退黄和利尿消胀。治疗应结合中西医方法,以改善患者症状和提升生存质量。
不同阶段的药物使用和治疗策略体现了周珉教授的整体思路,即根据病情阶段、邪气性质、脏腑损伤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扶正祛邪治疗,以应对肝癌的复杂病机。
3.4 聚类分析
本研究对所有方剂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多组新方,侧面反映了周珉教授治疗肝癌常见并发症或伴随症的用药经验。其中,郁金、延胡索、失笑散、川楝子药物组合以及薏苡仁、肿节风、仙鹤草、柴胡、陈皮药物组合偏疏肝和络止痛,常用于肝炎及肝癌相关胁痛的治疗; 麦冬、天冬、炙鳖甲、山慈菇、牡蛎、穿山甲重在化痰软坚散结,为治疗肝癌的常用药组; 酢浆草、垂盆草、叶下珠、冬葵子药物组合清利肝胆湿热,具有保肝降酶的药理作用,可用于肝癌伴肝功能异常者; 黄芪、猪苓、地榆、泽漆、防己药物组合以及玉米须、泽漆、防己、厚朴、大腹皮药物组合偏于利水渗湿,适用于出现腹水及下肢水肿的患者。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中医传承平台的数据挖掘分析了周珉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剂,结合病机认识,总结出该病的特点为湿热痰毒和气阴两伤,确立了清热化湿、健脾养阴的基本治法,并强调了扶正祛邪和分期论治的原则。
3.4 聚类分析
本研究对所有方剂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多组新方,侧面反映了周珉教授治疗肝癌常见并发症或伴随症的用药经验。其中,郁金、延胡索、失笑散、川楝子药物组合以及薏苡仁、肿节风、仙鹤草、柴胡、陈皮药物组合偏疏肝和络止痛,常用于肝炎及肝癌相关胁痛的治疗; 麦冬、天冬、炙鳖甲、山慈菇、牡蛎、穿山甲重在化痰软坚散结,为治疗肝癌的常用药组; 酢浆草、垂盆草、叶下珠、冬葵子药物组合清利肝胆湿热,具有保肝降酶的药理作用,可用于肝癌伴肝功能异常者; 黄芪、猪苓、地榆、泽漆、防己药物组合以及玉米须、泽漆、防己、厚朴、大腹皮药物组合偏于利水渗湿,适用于出现腹水及下肢水肿的患者。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中医传承平台的数据挖掘分析了周珉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剂,结合病机认识,总结出该病的特点为湿热痰毒和气阴两伤,确立了清热化湿、健脾养阴的基本治法,并强调了扶正祛邪和分期论治的原则。
-
表 1 CNLC各期用药频次比较
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茯苓 48 茯苓 53 茯苓 67 茯苓 11 陈皮 41 陈皮 48 陈皮 65 陈皮 10 薏苡仁 36 炒白术 40 炙甘草 52 法半夏 9 炙甘草 30 法半夏 40 法半夏 49 炙甘草 6 炒白术 27 炙甘草 39 党参 42 赤芍 6 肿节风 27 党参 37 炒白术 41 炒白术 6 法半夏 26 薏苡仁 37 薏苡仁 40 玉米须 5 香附 25 赤芍 27 赤芍 32 藿香 5 僵蚕 25 肿节风 26 肿节风 30 炒麦芽 5 党参 24 砂仁 26 香附 29 鸡内金 5 炙鳖甲 24 仙鹤草 25 鸡内金 28 炒枳壳 5 半枝莲 23 白花蛇舌草 25 炒谷芽 26 党参 5 赤芍 22 半枝莲 25 白花蛇舌草 26 炒谷芽 5 仙鹤草 22 麦冬 24 半枝莲 25 姜黄 5 麦冬 22 泽漆 23 炒枳壳 25 茵陈 5 北沙参 21 北沙参 22 麦冬 24 麦冬 5 南沙参 21 南沙参 21 僵蚕 24 桑白皮 4 白花蛇舌草 20 山药 21 泽漆 24 北沙参 4 姜黄 19 炒枳壳 21 炒麦芽 24 鸡骨草 4 泽漆 17 香附 21 仙鹤草 24 焦栀子 4 表 1 CNLC各期用药频次比较
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茯苓 48 茯苓 53 茯苓 67 茯苓 11 陈皮 41 陈皮 48 陈皮 65 陈皮 10 薏苡仁 36 炒白术 40 炙甘草 52 法半夏 9 炙甘草 30 法半夏 40 法半夏 49 炙甘草 6 炒白术 27 炙甘草 39 党参 42 赤芍 6 肿节风 27 党参 37 炒白术 41 炒白术 6 法半夏 26 薏苡仁 37 薏苡仁 40 玉米须 5 香附 25 赤芍 27 赤芍 32 藿香 5 僵蚕 25 肿节风 26 肿节风 30 炒麦芽 5 党参 24 砂仁 26 香附 29 鸡内金 5 炙鳖甲 24 仙鹤草 25 鸡内金 28 炒枳壳 5 半枝莲 23 白花蛇舌草 25 炒谷芽 26 党参 5 赤芍 22 半枝莲 25 白花蛇舌草 26 炒谷芽 5 仙鹤草 22 麦冬 24 半枝莲 25 姜黄 5 麦冬 22 泽漆 23 炒枳壳 25 茵陈 5 北沙参 21 北沙参 22 麦冬 24 麦冬 5 南沙参 21 南沙参 21 僵蚕 24 桑白皮 4 白花蛇舌草 20 山药 21 泽漆 24 北沙参 4 姜黄 19 炒枳壳 21 炒麦芽 24 鸡骨草 4 泽漆 17 香附 21 仙鹤草 24 焦栀子 4 表 2 所有方剂中药物性味分析
药性 频次/次 频率/% 五味 频次/次 频率/% 温 1 053 29.5 苦 1 842 32.5 寒 1 345 37.7 甘 1 856 32.8 平 923 25.9 辛 1 432 25.3 凉 225 6.3 酸 309 5.5 热 23 0.6 咸 222 3.9 表 2 所有方剂中药物性味分析
药性 频次/次 频率/% 五味 频次/次 频率/% 温 1 053 29.5 苦 1 842 32.5 寒 1 345 37.7 甘 1 856 32.8 平 923 25.9 辛 1 432 25.3 凉 225 6.3 酸 309 5.5 热 23 0.6 咸 222 3.9 表 3 统计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处方的药物归经
排序 归经 频次/次 频率/% 1 脾 1 856 19.8 2 胃 1 581 16.9 3 肺 1 463 15.6 4 肝 1 431 15.3 5 肾 746 8.0 6 心 692 7.4 7 胆 460 4.9 8 大肠 453 4.8 9 小肠 273 2.9 10 膀胱 253 2.7 11 三焦 101 1.1 12 心包 71 0.8 表 3 统计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处方的药物归经
排序 归经 频次/次 频率/% 1 脾 1 856 19.8 2 胃 1 581 16.9 3 肺 1 463 15.6 4 肝 1 431 15.3 5 肾 746 8.0 6 心 692 7.4 7 胆 460 4.9 8 大肠 453 4.8 9 小肠 273 2.9 10 膀胱 253 2.7 11 三焦 101 1.1 12 心包 71 0.8 表 4 药物功效归类和频次分布
排序 功效 频次/次 频率/% 1 清热类 331 31.7 2 化湿类 125 12.0 3 活血化瘀类 93 8.9 4 利水渗湿类 90 8.6 5 理气类 78 7.5 6 消食类 65 6.2 7 解表类 49 4.7 8 平肝息风类 37 3.5 9 化痰止咳平喘类 33 3.2 10 止血类 30 2.9 11 补虚类 28 2.7 12 祛风湿类 28 2.7 13 泻下类 25 2.4 14 安神类 13 1.2 15 收涩类 9 0.9 16 攻毒杀虫止痒类 6 0.6 17 温里类 5 0.5 表 4 药物功效归类和频次分布
排序 功效 频次/次 频率/% 1 清热类 331 31.7 2 化湿类 125 12.0 3 活血化瘀类 93 8.9 4 利水渗湿类 90 8.6 5 理气类 78 7.5 6 消食类 65 6.2 7 解表类 49 4.7 8 平肝息风类 37 3.5 9 化痰止咳平喘类 33 3.2 10 止血类 30 2.9 11 补虚类 28 2.7 12 祛风湿类 28 2.7 13 泻下类 25 2.4 14 安神类 13 1.2 15 收涩类 9 0.9 16 攻毒杀虫止痒类 6 0.6 17 温里类 5 0.5 表 5 各期用药模式比较
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茯苓-薏苡仁*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陈皮 法半夏-茯苓 陈皮-薏苡仁* 炙甘草-茯苓 法半夏-茯苓 炙甘草-陈皮 炙甘草-茯苓 炙甘草-党参 炙甘草-茯苓 法半夏-陈皮 陈皮-茯苓-薏苡仁 炙甘草-炒白术 法半夏-陈皮 陈皮-炒白术 陈皮-肿节风* 党参-茯苓 炙甘草-陈皮-茯苓 炙甘草-茯苓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党参-茯苓 炙甘草-党参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 炙甘草-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 炙甘草-炒白术 薏苡仁-肿节风* 法半夏-茯苓 陈皮-党参 炙甘草-陈皮-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茯苓 党参-炒白术 炒白术-茯苓 法半夏-陈皮-茯苓 *表示该药物组合在该分期中出现的频次较高。 表 5 各期用药模式比较
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茯苓-薏苡仁*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陈皮 法半夏-茯苓 陈皮-薏苡仁* 炙甘草-茯苓 法半夏-茯苓 炙甘草-陈皮 炙甘草-茯苓 炙甘草-党参 炙甘草-茯苓 法半夏-陈皮 陈皮-茯苓-薏苡仁 炙甘草-炒白术 法半夏-陈皮 陈皮-炒白术 陈皮-肿节风* 党参-茯苓 炙甘草-陈皮-茯苓 炙甘草-茯苓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党参-茯苓 炙甘草-党参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 炙甘草-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 炙甘草-炒白术 薏苡仁-肿节风* 法半夏-茯苓 陈皮-党参 炙甘草-陈皮-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茯苓 党参-炒白术 炒白术-茯苓 法半夏-陈皮-茯苓 *表示该药物组合在该分期中出现的频次较高。 表 6 各期新方列表
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所有方剂组 薏苡仁-肿节风-仙鹤草-柴胡-陈皮 酢浆草-垂盆草-叶下珠-冬葵子 黄芪-猪苓-地榆-泽漆-防己 茯苓-炙甘草-六一散-地榆 郁金-延胡索-失笑散-川楝子 炙鳖甲-牡蛎-南沙参-山药-北沙参 麦冬-天冬-炙鳖甲-生地黄 玉米须-泽漆-防己-厚朴-大腹皮 炒白术-姜黄-肿节风-枇杷叶 麦冬-天冬-炙鳖甲-山慈菇-牡蛎-穿山甲 表 6 各期新方列表
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所有方剂组 薏苡仁-肿节风-仙鹤草-柴胡-陈皮 酢浆草-垂盆草-叶下珠-冬葵子 黄芪-猪苓-地榆-泽漆-防己 茯苓-炙甘草-六一散-地榆 郁金-延胡索-失笑散-川楝子 炙鳖甲-牡蛎-南沙参-山药-北沙参 麦冬-天冬-炙鳖甲-生地黄 玉米须-泽漆-防己-厚朴-大腹皮 炒白术-姜黄-肿节风-枇杷叶 麦冬-天冬-炙鳖甲-山慈菇-牡蛎-穿山甲 -
[1] 常秀娟, 常城祯, 常庆慈, 等. 从"生命本能" 论原发性肝癌的病机和治疗[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3, 33(5): 444-446. [2] 姜绍文, 周惠娟, 谢青. 我国原发性肝癌筛查的现状、挑战及发展方向[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 23(1): 9-15. [3] 夏永祥, 张峰, 李相成, 等. 原发性肝癌10966例外科治疗分析[J]. 中华外科杂志, 2021, 59(1): 6-17. [4]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专家委员会. 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3, 31(1): 16-34. doi: 10.3760/cma.j.cn501113-20221215-00602 [5]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 38(2): 288-30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02.009 [6] YUAN H X, NIU Q Q, SHANG X F, et al. Impa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Integr Cancer Ther, 2023, 22: 15347354231170536. doi: 10.1177/15347354231170536
[7] CHEN S L, HO C Y, LIN W C, et a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ortalit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users among newly diagnosed inoperable hu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10 Cm)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ith exploration of core herbs[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2, 19(19): 12480. doi: 10.3390/ijerph191912480
[8] 王爽, 杨元磊, 孙韬, 等. 自拟解毒疏肝组方治疗肝胆湿热型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综合症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 四川中医, 2021, 39(12): 127-132. [9] 曹玉鹃, 杨元磊, 孙韬, 等. 解毒疏肝组方治疗肝胆湿热型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 31(8): 702-706. [10] 袁征, 杨月艳, 何晶, 等. 数据挖掘法探讨周珉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用药规律及经验总结[J]. 天津中医药, 2019, 36(4): 331-334. [11] 曹雯, 霍介格, 方晶, 等. 周珉诊治肝癌经验撷菁[J]. 江苏中医药, 2019, 51(7): 18-21. doi: 10.3969/j.issn.1672-397X.2019.07.005 [12] 马铭悦, 牛晓骥, 王守梅, 等.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及用药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 2023, 34(9): 2283-2287. doi: 10.3969/j.issn.1008-0805.2023.09.69 [13] 李梅, 陈新瑜, 黄祎, 等. 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739例Ⅲ期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研究[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4): 301-304, 309. [14] 庄桐粧, 陈钰冰, 安海燕. 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探讨[J]. 国医论坛, 2021, 36(1): 18-19. [15] 石玮, 黄春丽, 欧飞凤, 等.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研究进展及思考[J]. 内蒙古中医药, 2023, 42(10): 148-150. [16] 王静芳, 程思谟, 翟笑枫. "癌毒"理论指导下的肝癌分阶段治疗[J].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4, 6(2): 81-85. [17] 闫京涛. 范宏宇主任医师治疗原发性肝癌经验[J]. 中医研究, 2021, 34(12): 71-75. doi: 10.3969/j.issn.1001-6910.2021.12.19 [18] 廖冬颖, 刘家宇, 徐竞一, 等. 贾英杰"黜浊培本" 辨治肝癌经验[J]. 中医学报, 2024, 39(1): 140-143. -
期刊类型引用(1)
1. 张明慧,王宗傲,孙华,欧阳怡然,赵兰美,张婷,姚霏,袁琴,江国荣,张露蓉,刘敏. 加味玉屏风散的抗肝癌效应及机制.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5(03): 169-17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