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ical effects of feedforward contro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emergence agitation and recovery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surgery
-
摘要:目的
分析前馈控制护理干预对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及苏醒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全麻手术患者11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麻醉苏醒期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前馈控制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苏醒质量、疼痛情况及护理质量。
结果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42.37%,低于对照组的69.49%,且观察组Richmond镇静躁动评估量表(RASS)评分、躁动持续时间及躁动次数分别低于、短于及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及复苏室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Steward苏醒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前馈控制护理干预能减少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提高苏醒质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护理质量。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feedforward contro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emergence agitation and recovery quality in general anesthesia surgery patients.
MethodsA total of 118 patients undergoing general anesthesia surgery were selected by convenient sampling,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9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during emergence anesthesia,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feedforward control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incidence of emergence agitation, recovery quality, pain condition, and nursing qual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incidence of emergence agitation during emerge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42.37% versus 69.49%, P < 0.05). The 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 (RASS) scores, duration and frequency of agitation were lower or shor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exhibited shorter time for spontaneous respiration recovery, eye opening, extubation, full consciousness, and stay in the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The Steward emergence score was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 < 0.05). The postoperative pain score was lower, while nursing quality score was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ConclusionFeedforward control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emergence agitation in general anesthesia surgery patients, improve recovery quality, alleviate postoperative pain, and enhance nursing quality.
-
急诊危重患者抢救后因要留院进一步进行诊断或治疗而需要开展院内转运至相关科室[1-2]。由于危重患者病情危急而复杂、变化快,转运过程中治疗资源的暂时缺乏及周边环境的突然改变会导致转运难度大、风险高,危重患者易出现临床恶化,如低血压、低氧血症,甚至心跳及呼吸骤停等[3-5]。既往研究[3, 6-7]报道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9%~66.0%, 成功转运对于大幅度降低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死亡率和提高转运后救治率具有积极意义,可及早发现转运过程中的临床恶化风险并及时处理,能防止发展为心肺骤停等致命事件[8-9]。尽管有学者研究了导致转运过程中临床恶化的危险因素,但抽样和结果测量方法存在局限性,无法确定临床恶化的危险因素与转运后结果之间的关联[10-11]。本研究对急诊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产生影响临床恶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临床恶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护理人员及早识别并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确保转运安全、为危重患者临床恶化的早期发现、预防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3—12月急诊科收治且因诊断治疗需在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获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危重患者样本量的确定采用样本量为自变量10~20倍的原则[12]。
1.2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患者年龄≥18岁,根据急诊患者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病情分级为1级和2级,需立即给予相应处置及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 被诊断患有精神科和产科紧急情况的患者。
1.3 研究变量
通过查阅患者临床资料包如院内转运核查单等收集以下变量。
1.3.1 自变量测量
自变量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临床体征和症状、转运前风险评分、转运护士资质、准备时间、转运过程中评分、准备时间、转运过程中的重新评估时间以及最终护理时间。其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按生命体征分为病情稳定有中等恶化风险、病情稳定但有较高恶化风险、病情不稳定伴临床恶化; 转运前风险评分采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评分(RSTP)进行评估[13], RSTP评分≥8分是临床恶化高风险的标志; 转运护士资质分为具有急诊转运专职资质和无急诊转运专职资质; 转运护士经验以参与院内转运的年限来衡量; 准备时间是从患者到急诊科就诊至做出转运决定的持续时间; 最终护理时间是开始转运后至到达准运目标科室的时间间隔,以患者在转运目标科室接受治疗的时间为准; 时间均以分钟(min)为单位。
1.3.2 结果变量测量
研究结果变量为临床恶化。转运过程中发生以下临床状况的1种或多种均视为临床恶化[9]: 收缩压 < 90 mmHg或>160 mmHg, 插管患者血氧饱和度(SpO2) < 92%或非插管患者SpO2 < 90%或转运过程中SpO2下降≥5%, 呼吸频率≥26次/min或≤10次/min, 心率≥140次/min或≤40次/min, 胸痛加重、心律失常、心脏骤停、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下降≥2分以及抽搐等。
本文采用国家早期预警评分系统(NEWS)用于评估转运后患者临床恶化情况,该评分来源于以下7个生命体征参数的评估: 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是否吸氧、体温、收缩压、心率和意识情况[14]。当NEWS评分风险级别增加或其中任一生命体征参数达3分时病情有变化视为临床恶化。整个转运过程中,转运护士记录6个不同时间间隔的NEWS评分参数,即1~5 min、6~10 min、11~15 min、16~20 min、21~25 min和26~30 min。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频数和均值的描述性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计算95%可信区间(95%CI), 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转运患者基本特征
最终纳入的危重患者样本量为839例,以男性为主,占509例(60.67%); 年龄18~99岁,平均(59.57±18.00)岁; 大多数人患有严重的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即休克/心律失常/胸痛/出血/呼吸困难/痉挛(57.45%), 被归类为病情稳定但恶化风险较高(84.27%); 60.67%的危重患者转运前风险评分为高风险; 78.85%的转运护士具有急诊转运专职资质; 准备时间12~120 min, 平均(72.1±28.35) min, 最终护理时间16~70 min, 平均(32.38±11.97) min。见表 1。
表 1 839例危重患者的基本特征(x±s)[n(%)]变量 分类 数据 性别 男 509(60.67) 女 330(39.33) 年龄/岁 59.57±18.00 临床体征和症状 偏瘫/截瘫/剧痛/高烧 110(13.11) 身体部位受伤/头部受伤/烧伤/中毒 113(13.47) 呼吸困难/痉挛 280(33.37) 休克/心律失常/胸痛/出血 202(24.08) 昏迷/意识改变/晕厥 95(11.32) 心脏骤停 39(4.65) 病情严重程度 病情稳定有中等恶化风险 34(4.05) 病情稳定但有较高恶化风险 707(84.27) 病情不稳定伴临床恶化 98(11.68) 转移前风险评分 低风险(≤7分) 330(39.33) 高风险(≥8分) 509(60.67) 转运护士资质 无急诊转运专职资质 11(21.15) 有急诊转运专职资质 41(78.85) 转运过程中的重新评估时间 超过5 min 306(36.47) 每1~5 min准备时间 533(63.53) 准备时间/min 72.10±28.35 最终护理时间/min 32.38±11.97 2.2 转运过程中NEWS评分
根据NEWS评分转运过程中临床恶化率为28.37%(238/839)。与病情稳定但有较高恶化风险(24.33%, n=172)、病情稳定有中等恶化风险(11.76%, n=4)的患者相比,病情不稳定伴临床恶化(63.27%, n=62)的患者临床恶化率更高。
各转运时间范围内危重患者的NEWS评分范围为4.57~4.90分,个别危重患者的NEWS评分范围为0~20分。NEWS评分最高为(4.90±2.77)分,转运时间为11~15 min。考虑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情稳定但有较高恶化风险的患者NEWS评分为4.69~4.92分,转运时间为26~30 min的NEWS评分最高为(4.92±2.80)分。病情不稳定伴临床恶化的患者NEWS评分较高,为6.35~7.12分,转运时间为16~20 min的NEW评分最高为(7.12±3.20)分。见表 2。
表 2 根据时间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类的NEWS评分(x±s)分 NEWS评分 测量时点 转运之前 1~5 min 6~10 min 11~15 min 16~20 min 21~25 min 26~30 min 病情稳定有中等恶化风险 总数 34 34 32 25 25 16 4 评分 0 0.21±0.64 0.31±1.00 0.32±1.14 0.24±1.01 0 0 范围 0 0~3 0~4 0~5 0~5 0 0 病情稳定但有较高恶化风险 总数 707 707 662 564 422 222 66 评分 4.62±2.43 4.69±2.05 4.74±2.59 4.89±2.56 4.84±2.53 4.74±2.44 4.92±2.80 范围 3~13 2~13 3~17 3~17 3~17 2~15 3~13 病情不稳定伴临床恶化 总数 98 98 82 68 50 20 10 评分 6.67±2.56 6.72±2.90 6.35±2.74 6.68±2.91 7.12±3.29 6.40±2.87 6.40±3.20 范围 3~13 2~13 3~17 3~17 3~17 2~15 3~13 合计 总数 839 839 776 657 497 258 80 评分 4.70±2.66 4.74±2.75 4.73±2.76 4.90±2.77 4.84±2.85 4.57±2.70 4.86±3.02 范围 0~14 0~18 0~18 0~20 0~20 0~15 0~13 2.3 转运过程中临床恶化的危险因素
患者性别、疾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转运前的风险评分、转运护士资质、准备时间以及最终护理时间与临床恶化显著相关(P < 0.05)。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后续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截距β0为2.403, 涉及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的临床体征和症状、病情不稳定、转运前风险评分高、由无急诊转运专职资质护士转运、21~25 min转运时间与临床恶化相关。见表 3。
表 3 临床恶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 分类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β 95%CI P 固定效应截距(β0) 2.403 (1.580~3.226) < 0.001 转运过程中NEWS得分 转运之前 — — — 1~5 min 0.037 (-0.071~0.145) 0.504 6~10 min 0.101 (-0.007~0.216) 0.067 11~15 min 0.133 (0.015~0.251) 0.027 16~20 min 0.106 (-0.025~0.236) 0.112 21~25 min 0.009 (-0.158~0.176) 0.918 26~30 min 0.242 (-0.036~0.520) 0.087 疾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 偏瘫/截瘫/剧痛/高烧 — — — 身体部位受伤/头部受伤/烧伤/中毒 0.670 (0.065~1.274) 0.030 呼吸困难/痉挛 0.919 (0.371~1.467) 0.001 休克/心律失常/胸痛/出血 1.134 (0.569~1.698) < 0.001 昏迷/意识改变/晕厥 1.343 (0.661~2.026) < 0.001 心脏骤停 2.251 (1.175~3.328) < 0.001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病情稳定有中等恶化风险 — — — 病情稳定但有较高恶化风险 0.651 (-0.172~1.475) 0.121 病情不稳定伴临床恶化 1.689 (0.663~2.715) 0.001 转移前风险评分 低风险(≤7分) — — — 高风险(≥8分) 0.625 (0.269~0.981) 0.001 转运护士资质 无急诊转运专职资质 — — — 有急诊转运专职资质 0.495 (0.132~0.647) 0.008 3. 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临床恶化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除了在分析院内转运过程中导致临床恶化的患者因素和服务因素的基础上[10], 还增加了转运过程中不同转运时长的NEWS得分以反映患者临床恶化情况,使得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危险因素研究内容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3.1 转运过程中NEWS评分
与转运之前相比,转运过程中NEWS得分在转运时间为21~25 min的β值为0.133。既往研究[1, 7]表明,转运时间每增加10 min, 临床恶化率就会增加1.15倍。长时间的转运导致转运平车移动过程中与振动和惯性力相关的生理变化,这些影响的积累效应都会导致患者的临床恶化[7]。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转运时长对临床恶化的影响,转运过程中NEWS得分在转运时长为21~25 min的β值增加主要是由于心脏疾病导致的严重临床恶化,如心脏骤停、低血压、氧饱和度降低等[15]。这是因为在急诊科内接受基本抢救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出现在这一期间。第一,溶栓剂和支气管扩张剂等的作用高峰在30~60 min, 在此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心悸、高血压、心动过速、胸痛、呼吸困难和反常支气管痉挛[16]。第二,链激酶通常在输注后的前15~30 min内引起心律失常和低血压[17]。目前心肌梗死患者关于链激酶输注有2种常见做法。首先,急诊科在开始转运前完成输注; 其次,急诊科在开始输注后立即启动转运。后一种做法可能会因转运早期阶段未控制的药物不良反应而发生更频繁的临床恶化。第三,可能是由于在急诊科接受治疗患者治疗效果的可持续性。例如,感染性休克和创伤患者可通过液体复苏达到最佳血压,然而这种复苏效果在前30 min内最为显著,但仅持续60 min, 当干预措施不足以维持最佳血流动力学时,患者会在转运过程中再次出现临床恶化(即低血压)。
3.2 疾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
与涉及运动系统的疾病相比,涉及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的疾病与临床恶化率显著相关。心脏疾病患者、神经系统患者和创伤患者不太可能出现临床恶化[1]。因为本研究使用临床体征和症状作为疾病分类的依据,而之前的研究依赖于医学诊断,临床体征和症状与医学诊断不总是相同,例如心脏疾病患者并不总是出现心脏疾病的体征和症状,这也适用于神经系统和创伤诊断的患者。总之,疾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有助于指导与危重患者常见的生理变化相关的适当干预措施。
3.3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与病情稳定有中等恶化风险的患者相比,病情不稳定伴临床恶化的患者的β值为1.689。由此可见转运前患者病情不稳定是导致临床恶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计划适当预治疗的工具以尽可能降低转运风险,避免患者病情波动。
3.4 转移前风险评分
与转运前低风险评分(≤7分)相比,高风险评分(≥8分)的β值为0.625。患者转移前风险评分可以预测转运期间的病情变化,因其源自临床恶化数据,例如低血压、低心率、意识水平下降、呼吸频率加快、氧饱和度下降和心脏骤停等[11]。ALABDALI A等[3]也报告了转运前风险评分≥6分时,出现临床恶化的可能性将增加1.3倍,表明转运前病情不稳定是导致临床恶化的危险因素。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转移前风险评分可以作为预测患者病情变化的工具,并在转运过程中规划适当的预防管理措施。
3.5 转运护士资质
与有急诊转运专职资质的护士相比,无急诊转运专职资质护士的β值为0.495, 其转运患者时的辨识与处理困难易出现临床恶化。因此所有急诊科护士每年都必须接受强制性危重急救培训,如院前救护、转运和大规模伤亡处理等,以确保其具备应对院内转运过程中危重患者病情的知识和技能[3, 18]。此外具有急诊转运专职资质比无急诊转运专职资质护士参与院内转运频率更高[19-20]。因此转运护士的资质会影响其在转运过程中发现早期预警信号、控制病情恶化以及预防和管理的能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准备时间、转运过程中重新评估的时间以及最终护理时间不是临床恶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尽管准备时间可能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而且过长的准备时间将导致随后发生临床恶化的可能性更高。但急诊科医护人员会在开始院内转运之前稳定患者病情,这个准备时间具体取决于患者是否能够达到稳定状态[21]。因此本研究中的准备时间并不是决定临床恶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急诊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临床恶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涉及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的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病情不稳定、转移前风险评分高, 21~25 min转运时间以及由无急诊转运专职资质护士转运。因此,通过患者的临床参数、充分稳定患者病情、在出发前评估临床恶化的风险、降低转运时间并安排有急诊转运专职资质护士进行转运,可降低临床恶化的风险从而提高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由于人力时间等条件限制,样本量局限于单中心数据,其在临床资料收集过程中可能存在偏倚。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扩充本文研究结论,并将转运核查单融入医院信息化系统以提高院内转运数据收集的精准化。
-
表 1 2组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比较[n(%)] (x ± s)
组别 n 躁动发生 RASS评分/分 躁动持续时间/min 躁动次数/次 对照组 59 41(69.49) 2.44±0.79 20.12±5.66 2.38±0.85 观察组 59 25(42.37)* 1.04±0.37* 15.47±4.18* 1.51±0.37* RASS: Richmond镇静躁动评估量表。与对照组比较, * P < 0.05。 表 2 2组患者苏醒质量比较(x ± s)
min 组别 n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睁眼时间 拔管时间 清醒时间 复苏室停留时间 Steward苏醒评分/分 对照组 59 8.16±2.06 9.07±2.52 18.61±4.59 17.03±3.66 23.81±5.76 3.52±0.44 观察组 59 6.23±1.24* 6.55±1.17* 16.45±3.33* 15.42±3.14* 18.75±4.91* 4.13±0.38* 与对照组比较, * P < 0.05。 表 3 2组患者术后疼痛及护理质量比较(x ± s)
分 组别 n VAS评分 护理质量 基础护理 麻醉专科护理 麻醉药物管理 苏醒期护理 病例记录 对照组 59 3.55±1.08 9.00±0.35 8.17±0.91 8.85±0.75 8.06±1.15 9.02±0.37 观察组 59 2.87±0.96* 9.41±0.18* 9.15±0.28* 9.20±0.24* 9.22±0.31* 9.33±0.22* 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
[1] 郭先才, 李佳雨, 周汉京, 等. 全身麻醉病人术后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 护理研究, 2021, 35(11): 2038-2041. doi: 10.12102/j.issn.1009-6493.2021.11.036 [2] 张凤怡, 王焕, 薛婷婷. 前馈控制流程对全麻侧卧位手术后并发症及麻醉复苏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2, 28(34): 4801-4806. doi: 10.3760/cma.j.cn115682-20220127-00462 [3] KANG X H, LIN K, TANG H L, et al. Risk factors for emergence agitation in adults undergoing thoracoscopic lung surgery: a case-control study of 1, 950 patients[J].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2020, 34(9): 2403-2409. doi: 10.1053/j.jvca.2020.02.046
[4] 张洁, 夏冰, 黄河, 等. 前馈控制联合4F管理在半月板运动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 27(26): 3618-3621. doi: 10.3760/cma.j.cn115682-20201207-06571 [5] 陆培培, 李娜, 张丽娜. 前馈控制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对护士护理差错行为及护理态度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 2022, 51(13): 1535-1538. doi: 10.3969/j.issn.0253-9926.2022.13.034 [6] SWARBRICK C J, PARTRIDGE J S L. Evidence-based 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delirium: a narrative review[J]. Anaesthesia, 2022, 77(Suppl 1): 92-101.
[7] 孙玲玲. 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D]. 湖州: 湖州师范学院, 2021. [8] WEI B, FENG Y, CHEN W J, et al. Risk factors for emergence agitation in adults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21, 65(6): 719-729. doi: 10.1111/aas.13774
[9] 朱明明, 刘芳, 王冉. 躁动镇静评分在重症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18, 53(2): 247-250.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8.02.025 [10] 李喜龙, 任柏林, 乔迎帅, 等. 艾司氯胺酮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J].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 42(2): 181-185. [11] 孙兵, 车晓明.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6): 645-645. [12] 王慧, 杨文曲, 韩冲芳, 等. 前馈控制在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病人躁动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9, 33(11): 1995-1997. [13] LI T, LI J, YUAN L Y, et al. Effect of regional vs general anesthesia on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delirium in older patients undergoing hip fracture surgery: the RAGA randomized trial[J]. JAMA, 2022, 327(1): 50-58. doi: 10.1001/jama.2021.22647
[14] LEE S, SOHN J Y, HWANG I E, et al. Effect of a repeated verbal reminder of orientation on emergence agitation after general anaesthesia for minimally invasive abdominal surgery: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Br J Anaesth, 2023, 130(4): 439-445.
[15] 朱红艳, 徐维昉. 基于ERAS理念的麻醉苏醒期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全麻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 2022, 20(3): 519-522. [16] 魏时靖, 王强, 王佳兴, 等. 预见性护理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全麻苏醒期疼痛及躁动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22, 51(11): 1852-1855, 1860. [17] 夏涛, 汤军, 张纯, 等. 基于前馈控制理念的风险预警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1, 36(11): 1528-1531. [18] 冯昭妍, 张松, 俞卫锋. 成人全麻后苏醒期躁动的研究进展[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1, 37(7): 769-772. [19] 田小威, 马静, 黄俊城. 前馈控制联合音乐干预对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躁动、护理不良事件及苏醒质量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 19(6): 926-929. [20] EVERED L A, CHAN M T V, HAN R Q, et al. Anaesthetic depth and delirium after major surgery: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J]. Br J Anaesth, 2021, 127(5): 704-712.
[21] 王景, 吴文清, 王梦. 促醒计划干预对多发伤镇静镇痛治疗患者躁动、并发症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 42(6): 1107-1110. [22] PRADO C B C, MACHADO E A S, MENDES K D S, et al. Support surfaces for intraoperative pressure injury prevention: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 Rev Lat Am Enfermagem, 2021, 29: e3493.
-
期刊类型引用(1)
1. 何晓静. 改良式平车对院内危重患者转运效率的影响.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5(01): 92-9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7
- HTML全文浏览量: 15
- PDF下载量: 5
- 被引次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