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ting effect of positive coping styl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in nurse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
摘要:目的
探讨积极应对方式在重症监护室护士心理弹性与替代性创伤间的中介效应。
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以重症监护室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灾难者救助替代性创伤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结果242名重症监护室护士替代性创伤得分为(85.02±19.54)分, 心理弹性得分为(65.47±16.37) 分,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维度得分分别为(25.10±6.52)、(13.65±5.29)分; 替代性创伤与心理弹性、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均呈负相关(r=-0.49、-0.41, P < 0.01), 而心理弹性与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分别呈正相关(r=0.62、0.35, P < 0.01); 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积极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和替代性创伤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4.5%。
结论重症监护室护士的替代性创伤水平较高,其积极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与替代性创伤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临床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提高重症监护室护士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应对能力,实施预防替代性创伤的对策,改善其身心健康状况。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ositive coping styl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vicarious trauma in nurse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MethodsNurses in ICU were recruited through convenience sampling and surveyed by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the Disaster Relief Vicarious Trauma Scale, the Resilience Scale, and the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ResultsFor the 242 nurses in ICU, the mean score of vicarious trauma was (85.02±19.54), the mean score of resilience was (65.47±16.37), and the mean sco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ping styles were (25.10±6.52) and (13.65±5.29) respectively. Vicarious trauma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s (r=-0.49, -0.41, P < 0.01), while resilienc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ping styles (r=0.62, 0.35, P < 0.01). Bootstrap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positive coping styles mediated 24.5% of the total effect between resilience and vicarious trauma.
ConclusionNurses in ICU have a high level of vicarious trauma, and their positive coping styles partially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vicarious trauma. Clinical nursing managers should emphasize enhancing ICU nurses'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coping abilities,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to prevent vicarious trauma, and improving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
Keywords:
- Intensive Care Unit /
- vicarious trauma /
- resilience /
- coping styles /
- mediating effect
-
替代性创伤指未直接遭受创伤的救助者在与创伤事件当事人互动过程中,间接接触创伤性经历而产生的不适反应[1]。当救助者反复投入到他人的创伤性经历中,会感受到逐渐积累的压力和刺激,从而发生生理、心理及认知等多层面的不适反应[2]。重症监护室(ICU)护士在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病情监测、急救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承受高强度工作负荷的同时,经常直面患者的身心创伤,长期投入于救助危重症患者,是替代性创伤的高危人群[3]。一项系统评价[4]结果显示, ICU护士的替代性创伤程度显著高于其他护士,常见不适反应有焦虑(44.6%~58.3%)、抑郁(31.1%~65.5%)、对职业感到倦怠(42%~77%)等[5-7]。长此以往,替代性创伤损害了护士身心健康,降低护理质量[8]。因此,探究替代性创伤的影响因素以指导未来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压力与应激理论,面对创伤性事件与环境,个体需要调动内外部资源,采取应对行动,以减轻应激反应[9]。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心理弹性作为一种个体积极心理素质,有助于ICU护士良好适应充满重压和创伤的工作环境[10]。个体的心理弹性更高,则主动抵抗和适应创伤的能力更强。应对方式是个体为缓和应激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行为,包括积极、消极应对方式[11]。研究[12-14]认为,心理弹性的高低与不同的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心理素质更强的个体,在面对创伤性事件时可能更倾向于正视问题、积极获取信息以及利用各类资源,从而改善自己的处境,减少替代性创伤的发生。由此推测,应对方式可能在ICU护士的心理弹性和替代性创伤程度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基于上述内容,检验ICU护士应对方式是否为心理弹性和替代性创伤之间的中介变量,以期为ICU护士应对替代性创伤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以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8—12月就职于江苏省某三甲医院ICU的护士。纳入标准: ①调查时已持有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证; ②在ICU(包含综合ICU和专科ICU)持续工作年限≥6个月; ③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因实习、进修或轮科而至ICU工作; ②处于休假期、孕期、外出学习阶段; ③确诊焦虑/抑郁症。根据经验法,结构方程模型的样本量至少为200例,并且回归分析样本量至少是自变量个数的10倍。本次调查使用的全部问卷共包括19个自变量,考虑15%的无效问卷,估算最低样本量为224例。
1.2 调查工具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根据研究目的,由研究者自制,包括性别、年龄、最高学历、婚姻状况、是否专科护士、职称、职务、工作年限、是否接受心理健康相关培训等内容。替代性创伤的评估采用由国内学者韩雪[15]于2009年编制的中文版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该问卷共计5个维度38个条目,依次为认知反应(5个条目)、情绪反应(9个条目)、行为反应(7个条目)、生活信念(6个条目)、生理反应(11个条目)。该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总分的理论中值为114分,其余维度依次对应为15、27、21、18和33分,若问卷的总得分或任一维度的合计得分超过上述理论中值,则认为该受试者替代性创伤阳性。问卷总分为38~190分,得分越高,创伤程度越严重。该问卷已被运用于手术室护士[16]、急诊科护士[10]中,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3~0.962。在本研究中,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46。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由CONNOR K M[17]于2003年编制,国内学者于肖楠等[18]翻译修订,用于测量个体在面对生活或工作中逆境或创伤时的心理弹性水平。该量表从3个维度测量心理弹性,即坚韧(13个条目)、力量(8个条目)和乐观(4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受试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1, 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60~0.88[19]。在本研究中,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66。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 由国内学者解亚宁简化修改国外应对方式量表编制而成,用于测量不同个体应对生活或工作中压力情境的方式,包括2个维度即积极应对(12个条目)、消极应对(8个条目)[20]。问卷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用积极维度条目均分减去消极维度条目均分得到差值,若差值大于0, 则表明受试者倾向的应对方式为积极应对,反之为消极应对。该量表在城市人群中检验,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 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9、0.78[20]。在本研究中,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18。
1.3 调查方法
先通过问卷星网页生成电子问卷链接,再通过微信分发给符合纳排标准的研究对象。研究者在问卷首页采用了一致的指导语在填写问卷之前向每位受试者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大致内容及完成问卷的预计时间,经知情同意后,由研究对象本人填写问卷,匿名提交。为确保收集数据的有效性,研究者事先设置若存在未答选项时无法提交并提示补充作答,并设置每人仅能填写1次。在数据整理阶段,将总作答时间少于3 min者、作答选项全部一致者视为无效问卷。本调查问卷一共包括92道题目,答题时间在214~1 733 s。共回收问卷270份,剔除不规范作答问卷28份,问卷有效回答率为89.6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描述与分析分别通过SPSS 25.0和AMOS 28.0软件实现。使用(x±s)描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采用[n(%)]描述计数资料,并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构建ICU护士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替代性创伤三者的结构方程模型,选择极大似然法进行模型拟合,并使用Bootstrap法,根据95%置信区间判断中介效应是否显著。全部统计推断采用双侧检验, 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全程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收集了研究人群的心理弹性水平、应对方式以及替代性创伤的程度。为检测是否出现共同方法偏差,对问卷调查中除了人口学特征以外的全部数据,先进行Harman单因子检验。应用该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的结果为,第1个公因子解释的变异率达28.52%, 未超过40%的临界指标,表明本研究的资料收集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2.2 一般资料调查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242名ICU护士,年龄范围21~54岁,平均(31.02±5.66)岁; 工作年限范围0.6~36.0年,平均(9.12±6.01)年; ICU工作年限范围为0.6~22.0年,平均(6.51±5.08)年。不同性别的ICU护士替代性创伤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1。
表 1 重症监护室护士替代性创伤得分及一般资料比较[n(%)](x±s)变量 分类 构成 替代性创伤得分/分 t/F P 性别 男 34(14.0) 78.38±21.27 2.15 0.03 女 208(86.0) 86.11±19.08 年龄 21~30岁 133(55.0) 84.89±18.91 -0.11 0.91 >30岁 109(45.0) 85.17±20.37 婚姻状况 未婚 90(37.2) 86.67±18.31 0.51 0.60 已婚 148(61.1) 84.07±20.35 离异 4(1.7) 83.25±17.48 教育程度 大专及以下 73(30.2) 84.36±19.10 0.26 0.77 本科 152(62.8) 85.63±20.09 硕士及以上 17(7.0) 82.47±16.96 职称 护士 30(12.4) 85.03±20.19 0.55 0.65 护师 120(49.6) 85.35±18.59 主管护师 78(32.2) 85.67±21.93 副主任护师 14(5.8) 78.57±10.39 职务 护士 229(94.6) 84.85±19.06 -0.56 0.57 护士长 13(5.4) 88.00±27.44 是否专科护士 是 57(23.6) 82.63±20.31 1.06 0.29 否 185(76.4) 85.76±19.29 月收入 ≤6 000元人民币 100(41.3) 85.09±19.68 0.05 0.96 >6 000元人民币 142(58.7) 84.97±19.51 总工作年限 < 5年 81(33.5) 84.05±18.72 0.16 0.85 5~10年 82(33.9) 85.73±20.41 >10年 79(32.6) 85.28±19.65 ICU工作年限 < 5年 130(53.7) 84.96±18.89 0.08 0.92 5~10年 64(26.5) 85.73±19.79 >10年 48(19.8) 84.23±21.26 是否接受过心理健康相关培训 是 68(28.1) 86.65±19.84 -0.81 0.42 否 174(71.9) 84.39±19.44 2.3 ICU护士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替代性创伤的得分情况
替代性创伤总分均值为(85.02±19.54)分,其中, 26.4%护士的替代性创伤得分(总分或维度分)超过理论中值,为替代性创伤阳性。比较不同维度的条目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活信念、情绪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以及认知反应。心理弹性总分均值为(65.47±16.37)分, 不同维度的条目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力量、乐观以及坚韧。应对方式量表的得分分成积极和消极2个部分,积极应对方式的条目均分高于消极应对方式,见表 2。
表 2 重症监护室护士替代性创伤、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得分情况(x±s)分 项目 条目数 得分范围 维度得分 条目均分 替代性创伤总分 38 39~142 85.02±19.54 2.24±0.51 情绪反应 9 9~38 21.01±5.35 2.33±0.59 行为反应 7 7~28 15.90±4.11 2.27±0.59 认知反应 5 5~21 10.18±3.02 2.03±0.60 生活信念 6 6~27 14.52±4.07 2.42±0.68 生理反应 11 11~48 23.41±6.94 2.13±0.63 心理弹性总分 25 5~99 65.47±16.37 2.62±0.65 坚韧 13 8~32 33.54±9.09 1.70±0.41 力量 8 13~52 22.04±5.30 4.19±1.14 乐观 4 4~16 9.89±2.76 2.47±0.69 积极应对方式 12 11~36 25.10±6.52 2.09±0.54 消极应对方式 8 1~24 13.65±5.29 1.71±0.66 2.4 ICU护士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替代性创伤的相关性分析
ICU护士的替代性创伤总分与心理弹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49, P < 0.01)。情绪反应维度与力量维度、行为反应维度与力量维度、生活信念维度与力量维度、生理反应维度与乐观维度之间表现出更强的相关性(r=-0.43, P < 0.01)。替代性创伤总分与积极应对方式也呈显著负相关(r=-0.41, P < 0.01)。其中,生理反应维度与积极应对呈现更强的相关性(r=-0.40, P < 0.01)。而心理弹性与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分别呈现显著正相关(r=0.62、0.35, P < 0.01)。见表 3。
表 3 重症监护室护士替代性创伤与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r值)项目 情绪反应 行为反应 认知反应 生活信念 生理反应 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 积极应对 -0.35** -0.34** -0.24** -0.30** -0.40** 1 — 消极应对 -0.06 -0.08 0.08 -0.10* -0.08 0.35** 1 坚韧 -0.42** -0.42** -0.24** -0.40** -0.38** 0.59** 0.28** 力量 -0.43** -0.43** -0.21** -0.43** -0.42** 0.59** 0.36** 乐观 -0.41** -0.38** -0.21** -0.41** -0.43** 0.59** 0.29** * * P < 0.01, * P < 0.05。 2.5 积极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和替代性创伤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积极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和替代性创伤之间的作用。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应对方式中消极应对维度与替代性创伤总分及部分维度得分未达显著相关性,故不纳入结构方程模型。在Amos 28.0软件中,以心理弹性为自变量,以替代性创伤为因变量,以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维度为中介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见图 1。选择极大似然法拟合模型,根据结果指标修正模型2次,共添加2条路径,得到的各项拟合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见表 4, 说明模型拟合度良好。采用Bootstrap法进一步验证,重复抽样5 000次,对积极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和替代性创伤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见表 5。替代性创伤对心理弹性的直接效应为-0.366, 间接效应为-0.119, 分别占总效应的75.5%和24.5%, 95%置信区间不包括0, 各效应均显著。
表 4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指标(中文) 指标(英文简称) 数据 卡方自由度比 χ2/df 2.163 拟合优度指数 GFI 0.960 调整拟合优度指数 AGFI 0.921 比较拟合指数 CFI 0.983 规范拟合指数 NFI 0.968 递增拟合指数 IFI 0.983 近似误差的均方根 RMSEA < 0.070 表 5 ICU护士积极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与替代性创伤间的中介效应检验项目 标准化回归系数 95%置信区间 总效应 -0.485 -0.587~-0.383 直接效应 -0.366 -0.500~-0.224 间接效应 -0.119 -0.215~-0.029 3. 讨论
3.1 ICU护士替代性创伤、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 ICU护士的替代性创伤程度较高。本研究中ICU护士的替代性创伤得分为(85.02±19.54)分,高于李贺等[21]报告的急诊护士替代性创伤得分。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ICU护士群体的工作性质不同于急诊护士,在面对持续较大的工作压力时,容易产生情绪问题、生理不适。本研究中,护士替代性创伤严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活信念、情绪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以及认知反应,与古月等[22]结果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后者的开展背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本研究开展于日常工作场景中有关。本研究发现性别影响ICU护士的替代性创伤程度,与官小莉等[23]调查结果一致。这可能与女性情感较男性更为丰富和细腻有关。但本研究中男女人数相差较大,结果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中, ICU护士是否接受心理健康相关培训,其替代性创伤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所接触样本中接受心理健康培训的人数占比较少以及相关培训未能常规开展有关。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事件或工作挑战时有效适应的能力[24]。心理弹性水平更高的护士更善于调整心态,减少负性事件对自己造成的伤害[25]。本研究中ICU护士的心理弹性得分为(65.47±16.37)分,处于中等程度,具有一定适应创伤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而应对是个体与压力情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具有个体差异性和情境变化性。应对方式指不同个体在面对现实环境变化时有意识、有目的地灵活调节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以应对压力的不同策略[26]。本研究中ICU护士的积极应对条目均分为(2.09±0.54)分, 高于消极应对的(1.71±0.66)分, 与姚秀钰等[27]对北京市288名ICU护士的调查结果一致,说明ICU护士在面对工作、生活情境中的压力时,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共存,且更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这一发现与普通科室护士更多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不同[28]。这可能与本次调查纳入对象的年龄更大, ICU护士工作压力更大,工作场景特殊有关。
3.2 ICU护士替代性创伤、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ICU护士更高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其采取更积极的方式应对处理工作中的压力与应激事件有关,与既往研究[29]结果一致。同时,心理弹性水平也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呈一定程度正相关,这说明个体心理弹性更高,在面对压力时会愿意采取各种措施调整、恢复身心平衡。更高的心理弹性也与更低程度的替代性创伤显著相关,与朱宏梅等[10]对急诊科护士的调查结果相同。这提示心理弹性水平更高的护士,不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而产生身心创伤。在本研究中,仅有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与替代性创伤程度呈现显著负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与替代性创伤的关系未能达到显著水平,这与国内学者王宁等[30]、陈晓容等[31]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一方面,可能因为ICU护士与其他科室护士存在群体差异。另一方面,与逃避现状、压抑情绪等方式相比,积极的应对方式,如认知重建、寻求支持等,消耗的内心调节资源更少[32],能更有效地帮助ICU护士减轻负性情绪体验,与更低的替代性创伤程度相关。未来的研究可纳入来自多个科室的护士群体,进一步比较不同科室护士的应对方式与替代性创伤关联的差异。
3.3 积极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与替代性创伤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积极应对方式在ICU护士心理弹性和替代性创伤之间发挥一定的中介作用,占总效用的24.5%。该结果表明心理弹性除了直接影响替代性创伤程度,还可通过积极应对方式产生间接影响,这一结果与既往研究[33-34]发现类似。更高的心理弹性水平,意味着更强的适应性,更善于在遭受负性事件后恢复身心稳态[35]。同时,心理弹性更高的个体具有更好的主观能动性,会采取积极的方式对抗压力、适应环境[36]。因此,在处理工作带来的各种创伤和刺激时,心理弹性水平更高的ICU护士有更强的适应性,更善于维持身心健康,同时更主动地应用可及资源应对不适和应激反应,从而减轻替代性创伤带来的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不适反应。心理弹性、积极应对方式也可被视为护士面对压力事件时促进、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内部积极资源。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和强化个人的积极品质和特质,能有效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促进个人的发展和成长[37-38]。这提示未来的研究可着眼于设计并实施联合干预方案以提高心理弹性、促进积极应对方式,从而有效降低ICU护士的替代性创伤程度。临床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挖掘和强化ICU护士的心理弹性、积极应对方式等个体内部资源,协助其更好地处理工作相关的创伤性事件。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ICU护士的替代性创伤程度较高,积极应对方式是其心理弹性和替代性创伤之间的中介变量。ICU护士易发生替代性创伤,临床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提高ICU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积极应对压力事件的能力,及时关注和评估护士的替代性创伤程度,从而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预防工作环境带来的创伤,在有效改善护士身心健康状况的同时,也有利于保障护理服务质量与安全。本研究仅在江苏省一家三甲医院实施调研,纳入样本量有限,因此本研究结果的推广有一定局限性,今后可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
表 1 重症监护室护士替代性创伤得分及一般资料比较[n(%)](x±s)
变量 分类 构成 替代性创伤得分/分 t/F P 性别 男 34(14.0) 78.38±21.27 2.15 0.03 女 208(86.0) 86.11±19.08 年龄 21~30岁 133(55.0) 84.89±18.91 -0.11 0.91 >30岁 109(45.0) 85.17±20.37 婚姻状况 未婚 90(37.2) 86.67±18.31 0.51 0.60 已婚 148(61.1) 84.07±20.35 离异 4(1.7) 83.25±17.48 教育程度 大专及以下 73(30.2) 84.36±19.10 0.26 0.77 本科 152(62.8) 85.63±20.09 硕士及以上 17(7.0) 82.47±16.96 职称 护士 30(12.4) 85.03±20.19 0.55 0.65 护师 120(49.6) 85.35±18.59 主管护师 78(32.2) 85.67±21.93 副主任护师 14(5.8) 78.57±10.39 职务 护士 229(94.6) 84.85±19.06 -0.56 0.57 护士长 13(5.4) 88.00±27.44 是否专科护士 是 57(23.6) 82.63±20.31 1.06 0.29 否 185(76.4) 85.76±19.29 月收入 ≤6 000元人民币 100(41.3) 85.09±19.68 0.05 0.96 >6 000元人民币 142(58.7) 84.97±19.51 总工作年限 < 5年 81(33.5) 84.05±18.72 0.16 0.85 5~10年 82(33.9) 85.73±20.41 >10年 79(32.6) 85.28±19.65 ICU工作年限 < 5年 130(53.7) 84.96±18.89 0.08 0.92 5~10年 64(26.5) 85.73±19.79 >10年 48(19.8) 84.23±21.26 是否接受过心理健康相关培训 是 68(28.1) 86.65±19.84 -0.81 0.42 否 174(71.9) 84.39±19.44 表 2 重症监护室护士替代性创伤、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得分情况(x±s)
分 项目 条目数 得分范围 维度得分 条目均分 替代性创伤总分 38 39~142 85.02±19.54 2.24±0.51 情绪反应 9 9~38 21.01±5.35 2.33±0.59 行为反应 7 7~28 15.90±4.11 2.27±0.59 认知反应 5 5~21 10.18±3.02 2.03±0.60 生活信念 6 6~27 14.52±4.07 2.42±0.68 生理反应 11 11~48 23.41±6.94 2.13±0.63 心理弹性总分 25 5~99 65.47±16.37 2.62±0.65 坚韧 13 8~32 33.54±9.09 1.70±0.41 力量 8 13~52 22.04±5.30 4.19±1.14 乐观 4 4~16 9.89±2.76 2.47±0.69 积极应对方式 12 11~36 25.10±6.52 2.09±0.54 消极应对方式 8 1~24 13.65±5.29 1.71±0.66 表 3 重症监护室护士替代性创伤与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r值)
项目 情绪反应 行为反应 认知反应 生活信念 生理反应 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 积极应对 -0.35** -0.34** -0.24** -0.30** -0.40** 1 — 消极应对 -0.06 -0.08 0.08 -0.10* -0.08 0.35** 1 坚韧 -0.42** -0.42** -0.24** -0.40** -0.38** 0.59** 0.28** 力量 -0.43** -0.43** -0.21** -0.43** -0.42** 0.59** 0.36** 乐观 -0.41** -0.38** -0.21** -0.41** -0.43** 0.59** 0.29** * * P < 0.01, * P < 0.05。 表 4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
指标(中文) 指标(英文简称) 数据 卡方自由度比 χ2/df 2.163 拟合优度指数 GFI 0.960 调整拟合优度指数 AGFI 0.921 比较拟合指数 CFI 0.983 规范拟合指数 NFI 0.968 递增拟合指数 IFI 0.983 近似误差的均方根 RMSEA < 0.070 表 5 ICU护士积极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与替代性创伤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项目 标准化回归系数 95%置信区间 总效应 -0.485 -0.587~-0.383 直接效应 -0.366 -0.500~-0.224 间接效应 -0.119 -0.215~-0.029 -
[1] BLAIR D T, RAMONES V A. Understanding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J]. J Psychosoc Nurs Ment Health Serv, 1996, 34(11): 24-30. doi: 10.3928/0279-3695-19961101-15
[2] TABOR P D.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concept analysis[J]. J Forensic Nurs, 2011, 7(4): 203-208. doi: 10.1111/j.1939-3938.2011.01115.x
[3] ALGAMDI M. Prevalence of oncology nurses'compassion satisfaction and compassion fatigu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Nurs Open, 2022, 9(1): 44-56. doi: 10.1002/nop2.1070
[4] XIE W Q, CHEN L M, FENG F,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compassion satisfaction and compassion fatigue among nurs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Int J Nurs Stud, 2021, 120: 103973. doi: 10.1016/j.ijnurstu.2021.103973
[5] GUTTORMSON J L, CALKINS K, MCANDREW N, et al. Critical care nurse burnout, moral di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United States survey[J]. Heart Lung, 2022, 55: 127-133. doi: 10.1016/j.hrtlng.2022.04.015
[6] KANDEMIR D, TEMIZ Z, OZHANLI Y, et al. 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symptoms and insomnia levels of intensive care nurse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with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J]. J Clin Nurs, 2022, 31(5/6): 601-61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34121260
[7] MATSUISHI Y, MATHIS B J, MASUZAWA Y, et al. Severity and prevalence of burnout syndrome in paediatric intensive care nurses: a systematic review[J]. Intensive Crit Care Nurs, 2021, 67: 103082. doi: 10.1016/j.iccn.2021.103082
[8] SINCLAIR H A, HAMILL C. Does vicarious traumatisation affect oncology nurses A literature review[J]. Eur J Oncol Nurs, 2007, 11(4): 348-356. doi: 10.1016/j.ejon.2007.02.007
[9] 姜乾金. 应激(压力)系统模型-理论与实践[C]. 北京: 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4: 1612-1612. [10] 朱宏梅, 许敏, 荚娟华, 等. 安徽省急诊科护士替代性创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护理研究, 2023, 37(6): 980-987. [11] 姜乾金, 黄丽, 卢抗生, 等. 心理应激: 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7(4): 145-147, 190. [12] 周露, 李婷, 周成莉, 等. 心理弹性在急诊护士应激(压力)反应与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J]. 全科护理, 2023, 21(35): 5002-5005. [13] 张艳, 胡德英, 刘义兰, 等. 妇科肿瘤患者医学应对及负性情绪在家庭关怀度与心理弹性间的中介作用[J]. 护理学杂志, 2023, 38(12): 89-92. [14] 梁婕, 田凌云, 杨秋红, 等. 应对方式在重症医学科护士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J]. 中国护理管理, 2022, 22(1): 106-110. [15] 韩雪. 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16] 张宵宵, 詹欢乐, 缪霜霜. 手术室医护人员替代性创伤状况及与情绪智力的相关性调查[J]. 中国卫生统计, 2021, 38(2): 234-237. [17] CONNOR K M, DAVIDSON J R T.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J]. Depress Anxiety, 2003, 18(2): 76-82. doi: 10.1002/da.10113
[18] YU X N, ZHANG J X. 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with Chinese people[J]. Soc Behav Pers, 2007, 35(1): 19-30. doi: 10.2224/sbp.2007.35.1.19
[19] 王辉, 邢娅娜, 原曼. 心理弹性在临床护士情绪劳动策略与应对方式间的中介效应研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 27(3): 388-393. [20] 解亚宁.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8, 6(2): 114-115. [21] 李贺. 沈阳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护士替代性创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职业与健康, 2019, 35(15): 2064-2067, 2072. [22] 古月, 吴际军, 荣娴, 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护人员心理弹性、继发性创伤压力对替代性创伤的影响研究[J]. 职业与健康, 2021, 37(19): 2647-2651, 2656. [23] 官小莉, 胡露红, 黄丽红, 等. 821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线医护人员替代性创伤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报, 2020, 27(15): 50-55. [24] HERRMAN H, STEWART D, DIAZ-GRANADOS N, et al. What is resilience[J]. Can J Psychiatry, 2011, 56: 258-265. doi: 10.1177/070674371105600504
[25] YU F, RAPHAEL D, MACKAY L, et al. Personal and work-relat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urse resilience: a systematic review[J]. Int J Nurs Stud, 2019, 93: 129-140. doi: 10.1016/j.ijnurstu.2019.02.014
[26] AL BARMAWI M A, SUBIH M, SALAMEH O, et al. Coping strategies as moderating factors to compassion fatigue among critical care nurses[J]. Brain Behav, 2019, 9(4): e01264. doi: 10.1002/brb3.1264
[27] 姚秀钰, 林雨洁, 张畅. ICU护士的心理资本和应对方式对工作压力的影响分析[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2, 48(1): 30-33. [28] 罗有红, 温惠莉, 姚兆莉. 护士岗位胜任能力、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 25(3): 323-326. [29] ZANDER M, HUTTON A, KING L. Coping and resilience factors in pediatric oncology nurses[J]. J Pediatr Oncol Nurs, 2010, 27(2): 94-108. doi: 10.1177/1043454209350154
[30] 王宁, 廖可怡, 郑婉清, 等.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临床护士应对方式与替代性创伤的相关性[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 19(24): 3665-3670. [31] 陈晓容, 郭盛丽, 夏美燕,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援鄂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状况及影响因素[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 28(10): 1472-1476. [32] 程敏琼, 秦嗪, 陈慧, 等. 宫颈癌放疗患者自我调节疲乏与应对方式的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2, 26(6): 63-66, 71. doi: 10.7619/jcmp.20220189 [33] 朱可可, 张思森, 张芬, 等. 临床护理人员积极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J]. 河南医学研究, 2022, 31(16): 2916-2920. [34] 张世娟, 罗有娟. 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J]. 大理大学学报, 2021, 6(7): 121-128. [35] 鲁浩, 章雅青, 王琳. 护士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16, 31(4): 93-96. [36] 周露, 李婷, 周成莉, 等. 心理弹性在急诊护士应激(压力)反应与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J]. 全科护理, 2023, 21(35): 5002-5005. [37] 黎黎, 彭丽丽, 汪丰, 等. 积极心理干预对90后护士心理弹性及总体幸福感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 2021, 36(14): 82-85. [38] MA X C, WU D M, HOU X F. Positive affect and job performance in psychiatric nurses: a moderated mediation analysis[J]. Nurs Open, 2023, 10(5): 3064-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