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nursing-led auricular acupressure on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
摘要:目的
观察护理主导的耳穴压豆疗法在改善紫杉醇类药物化疗乳腺癌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中的效果。
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研究组采用传统西医治疗结合耳穴压豆法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评分。
结果治疗后, 2组患者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倦怠乏力和腱反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上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4%(38/43), 高于对照组的74.4%(32/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护理主导的耳穴压豆疗法联合甲钴胺可改善接受紫杉醇类药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周围神经毒性症状,具有无创简单、安全灵活、经济实用、依从性好等优势。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nursing-led auricular acupressure therapy in improving the symptoms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chemotherapy of paclitaxel.
MethodsA total of 86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western medicine and auricular acupressur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western medicine alon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cores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symptom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limb numbness, limb pain, fatigue and tendon reflex in both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scores of the above symptom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88.4% (38/4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4.4% (32/43)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The nursing-led auricular acupressure therapy combined with mecobalamin can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peripheral neurotoxicit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paclitaxel, with the advantages of non-invasiveness, simplicity, safety, flexibility, cost-effectiveness, and good compliance.
-
Keywords:
- nursing /
- auricular acupressure therapy /
- breast cancer /
- chemotherapy /
- peripheral neuropathy /
- paclitaxel
-
突发性耳聋(SD)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特点是短时间内突发明显听力下降[1]。SD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研究[2]认为与病毒感染、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免疫系统异常等有关。上呼吸道感染、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劳累、睡眠不足、情绪差、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等均是该病的诱发因素[3]。4~84岁人群均有可能罹患SD[4]。及时诊断和治疗SD或可避免永久性听力损失[5]。糖皮质激素是治疗SD的常用药,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等作用,能够显著减轻疾病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症状[6]。地塞米松的用药方式较多,包括口服、静脉滴注、鼓室内注射和耳后注射等,不同给药方式的临床效果存在一定差异。临床上口服用药方便简单,但适用于症状轻微者。耳后注射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和经验,不正确的注射技巧可能导致药物无法准确送达目标部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同时,耳后注射还存在药物剂量限制问题,对于需要大剂量药物治疗者可能不适用。本研究采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与鼓室内注射治疗中老年SD患者,探讨其对症状改善时间、听力阈值、睡眠质量、血管内皮功能、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突发性耳聋(SD)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特点是短时间内突发明显听力下降[1]。SD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研究[2]认为与病毒感染、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免疫系统异常等有关。上呼吸道感染、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劳累、睡眠不足、情绪差、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等均是该病的诱发因素[3]。4~84岁人群均有可能罹患SD[4]。及时诊断和治疗SD或可避免永久性听力损失[5]。糖皮质激素是治疗SD的常用药,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等作用,能够显著减轻疾病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症状[6]。地塞米松的用药方式较多,包括口服、静脉滴注、鼓室内注射和耳后注射等,不同给药方式的临床效果存在一定差异。临床上口服用药方便简单,但适用于症状轻微者。耳后注射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和经验,不正确的注射技巧可能导致药物无法准确送达目标部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同时,耳后注射还存在药物剂量限制问题,对于需要大剂量药物治疗者可能不适用。本研究采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与鼓室内注射治疗中老年SD患者,探讨其对症状改善时间、听力阈值、睡眠质量、血管内皮功能、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115例中老年S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57例与B组58例。A组男30例,女27例; 年龄40~84岁,平均(64.72±5.89)岁; 病程1~12 d, 平均(5.53±1.45) d; 病变在左侧29例,右侧28例。B组男30例,女28例; 年龄40~84岁,平均(64.77±5.84)岁; 病程1~12 d, 平均(5.57±1.43)d; 病变在左侧30例,右侧28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编号: EC-024-027)。纳入标准: ①年龄40~84岁者; ②符合SD的临床诊断标准[7]者; ③初次发病者; ④单侧耳病变者; ⑤自愿参与研究者。排除标准: ①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其他耳部疾病者; ②有内耳手术史者; ③其他疾病引起的听力损伤者; ④合并主要脏器疾病者; ⑤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⑥传染病者; ⑦精神疾病者; ⑧癌症患者; ⑨药物过敏者; ⑩有地塞米松禁忌证(包括高血压、血栓症、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电解质代谢异常、心肌梗死、内脏手术、青光眼等)者。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115例中老年S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57例与B组58例。A组男30例,女27例; 年龄40~84岁,平均(64.72±5.89)岁; 病程1~12 d, 平均(5.53±1.45) d; 病变在左侧29例,右侧28例。B组男30例,女28例; 年龄40~84岁,平均(64.77±5.84)岁; 病程1~12 d, 平均(5.57±1.43)d; 病变在左侧30例,右侧28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编号: EC-024-027)。纳入标准: ①年龄40~84岁者; ②符合SD的临床诊断标准[7]者; ③初次发病者; ④单侧耳病变者; ⑤自愿参与研究者。排除标准: ①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其他耳部疾病者; ②有内耳手术史者; ③其他疾病引起的听力损伤者; ④合并主要脏器疾病者; ⑤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⑥传染病者; ⑦精神疾病者; ⑧癌症患者; ⑨药物过敏者; ⑩有地塞米松禁忌证(包括高血压、血栓症、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电解质代谢异常、心肌梗死、内脏手术、青光眼等)者。
1.2 方法
A组予以地塞米松(天津市津津药业,国药准字H20044139)静脉滴注治疗, 10 mg/次, 1次/d, 治疗5 d; 5 d后药量改为5 mg/次, 1次/d, 治疗5 d; 共治疗10 d。B组予以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 患者平卧,患耳向上,常规清洁消毒,予以1%丁卡因行鼓膜表面麻醉5 min, 耳内镜辅助下在鼓膜后下象限行鼓膜穿刺,注射0.5 mL地塞米松(5 mg/mL), 注入后保持患耳向上头位20~30 min, 避免吞咽动作,1次/d,隔天1次,共治疗10 d。2组治疗期间同时给予营养神经、高压氧、维生素等辅助治疗。
1.2 方法
A组予以地塞米松(天津市津津药业,国药准字H20044139)静脉滴注治疗, 10 mg/次, 1次/d, 治疗5 d; 5 d后药量改为5 mg/次, 1次/d, 治疗5 d; 共治疗10 d。B组予以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 患者平卧,患耳向上,常规清洁消毒,予以1%丁卡因行鼓膜表面麻醉5 min, 耳内镜辅助下在鼓膜后下象限行鼓膜穿刺,注射0.5 mL地塞米松(5 mg/mL), 注入后保持患耳向上头位20~30 min, 避免吞咽动作,1次/d,隔天1次,共治疗10 d。2组治疗期间同时给予营养神经、高压氧、维生素等辅助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 症状改善时间,包括耳鸣消失、呕吐消失、眩晕消失、听力恢复的时间。②听力阈值,治疗前后使用听力测试仪测定高频、低频下的听力阈值。③睡眠质量,治疗前后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分,总分21分,评分越低越好[8]。④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前后采集血样,使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一氧化氮(NO)、过氧化脂质(LPO)水平, 使用羟胺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⑤不良反应,包括一过性眩晕、轻微耳痛、皮疹。
1.3 观察指标
① 症状改善时间,包括耳鸣消失、呕吐消失、眩晕消失、听力恢复的时间。②听力阈值,治疗前后使用听力测试仪测定高频、低频下的听力阈值。③睡眠质量,治疗前后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分,总分21分,评分越低越好[8]。④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前后采集血样,使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一氧化氮(NO)、过氧化脂质(LPO)水平, 使用羟胺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⑤不良反应,包括一过性眩晕、轻微耳痛、皮疹。
1.4 临床疗效
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分为痊愈、好转、无效[9]。①痊愈是指听力复常或与健耳听力相差≤10 dB; ②好转是指听力提高10~30 dB; ③无效是指听力提高 < 10 Db。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4 临床疗效
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分为痊愈、好转、无效[9]。①痊愈是指听力复常或与健耳听力相差≤10 dB; ②好转是指听力提高10~30 dB; ③无效是指听力提高 < 10 Db。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 ± s)表示,比较行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 ± s)表示,比较行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结果
2.1 2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B组耳鸣消失、呕吐消失、眩晕消失、听力恢复的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 1 2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x ± s)d 组别 n 耳鸣消失时间 呕吐消失时间 眩晕消失时间 听力恢复时间 A组 57 10.43±2.38* 4.62±1.12* 9.32±2.64* 12.55±3.38* B组 58 8.61±2.05 3.19±1.03 7.79±2.31 9.31±2.46 与B组比较, * P < 0.05。 2.1 2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B组耳鸣消失、呕吐消失、眩晕消失、听力恢复的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 1 2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x ± s)d 组别 n 耳鸣消失时间 呕吐消失时间 眩晕消失时间 听力恢复时间 A组 57 10.43±2.38* 4.62±1.12* 9.32±2.64* 12.55±3.38* B组 58 8.61±2.05 3.19±1.03 7.79±2.31 9.31±2.46 与B组比较, * P < 0.05。 2.2 2组听力阈值比较
2组治疗后高频、低频下的听力阈值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B组治疗后高频、低频下的听力阈值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2组听力阈值比较(x ± s)dB 组别 n 高频 低频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A组 57 66.86±5.75 50.83±4.63*# 65.23±5.05 48.28±4.45*# B组 58 66.91±5.70 41.78±4.02* 65.30±5.00 40.16±3.63* 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B组比较, #P < 0.05。 2.2 2组听力阈值比较
2组治疗后高频、低频下的听力阈值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B组治疗后高频、低频下的听力阈值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2组听力阈值比较(x ± s)dB 组别 n 高频 低频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A组 57 66.86±5.75 50.83±4.63*# 65.23±5.05 48.28±4.45*# B组 58 66.91±5.70 41.78±4.02* 65.30±5.00 40.16±3.63* 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B组比较, #P < 0.05。 2.3 2组睡眠质量比较
2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B组治疗后PSQI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 3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x ± 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A组 57 15.54±2.78 12.29±2.35*# B组 58 15.59±2.74 9.83±2.03* PSQI: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B组比较, #P < 0.05。2.3 2组睡眠质量比较
2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B组治疗后PSQI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 3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x ± 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A组 57 15.54±2.78 12.29±2.35*# B组 58 15.59±2.74 9.83±2.03* PSQI: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B组比较, #P < 0.05。2.4 2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2组治疗后NO、SOD均高于治疗前, LPO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B组治疗后NO、SOD均高于A组, LPO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表 4 2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x ± s)组别 n NO/(μmol/L) LPO/(μmol/L) SOD/(U/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A组 57 36.90±6.33 50.83±7.49*# 6.88±1.15 5.78±1.02*# 95.34±7.47 100.16±7.52*# B组 58 36.81±6.40 61.78±8.12* 6.92±1.09 4.66±0.83* 95.18±7.40 108.35±7.60* NO: 一氧化氮; LPO: 过氧化脂质; SOD: 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B组比较, #P < 0.05。 2.4 2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2组治疗后NO、SOD均高于治疗前, LPO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B组治疗后NO、SOD均高于A组, LPO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表 4 2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x ± s)组别 n NO/(μmol/L) LPO/(μmol/L) SOD/(U/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A组 57 36.90±6.33 50.83±7.49*# 6.88±1.15 5.78±1.02*# 95.34±7.47 100.16±7.52*# B组 58 36.81±6.40 61.78±8.12* 6.92±1.09 4.66±0.83* 95.18±7.40 108.35±7.60* NO: 一氧化氮; LPO: 过氧化脂质; SOD: 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B组比较, #P < 0.05。 2.5 2组临床疗效比较
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 高于A组的78.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5。
表 5 2组临床疗效比较组别 n 痊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A组 57 16 29 12 78.95* B组 58 23 31 4 93.10 与B组比较, * P < 0.05。 2.5 2组临床疗效比较
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 高于A组的78.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5。
表 5 2组临床疗效比较组别 n 痊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A组 57 16 29 12 78.95* B组 58 23 31 4 93.10 与B组比较, * P < 0.05。 2.6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7%, A组为10.5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6。
表 6 2组不良反应比较组别 n 一过性眩晕 轻微耳痛 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 A组 57 3 2 1 10.53 B组 58 3 2 2 12.07 2.6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7%, A组为10.5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6。
表 6 2组不良反应比较组别 n 一过性眩晕 轻微耳痛 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 A组 57 3 2 1 10.53 B组 58 3 2 2 12.07 3. 讨论
SD在临床上以耳鸣、呕吐、眩晕、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听力下降是最显著的特征,患者常会在72 h内出现听力明显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全聋[10]。耳鸣通常表现为耳内有嗡嗡声,此症状会持续性发生,不仅会加重听力障碍,还会引起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11-12]。SD若未及时治疗,会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以及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13]。因此,对该病进行早期诊治非常重要。糖皮质激素是指南推荐的首选用药,其中地塞米松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内耳组织的炎症反应,缓解内耳血管的痉挛和水肿,从而改善内耳的血液供应,保护听力[14]。地塞米松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对内耳组织的损伤,进一步起到保护听力的作用[15]。在治疗SD时,地塞米松通常采用静脉滴注给药,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地塞米松也可能导致一些全身不良反应,如应激性溃疡、血糖增高、高血压和骨质疏松症等,且疗效不稳定,部分患者可能对治疗无反应或反应不显著[16]。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可发挥更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靶向性强。鼓室内注射给药能够使药物直接进入内耳,避免全身不良反应,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②疗效稳定。鼓室内注射给药可以保证药物在内耳具有较高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③操作简便。鼓室内注射给药操作简便[17]。值得注意的是,鼓室内注射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以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18]。同时,有中耳炎、鼓膜穿孔等病史的患者应慎用[19]。
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耳鸣消失、呕吐消失、眩晕消失、听力恢复的时间均短于A组,提示B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更快的改善,表明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用药能够快速控制患者的病情。分析原因为: 鼓室内给药的靶向定位性较好,可有效避免血液循环障碍和血-迷路屏障,直接进入内耳,从而更快地发挥治疗作用。2组治疗后高频、低频下的听力阈值均降低,但B组低于A组,提示B组患者的听力水平得到了更明显的改善。分析原因为: 地塞米松经鼓室内给药可通过圆窗膜直接吸收,使外淋巴液和内淋巴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较高水平,从而提升地塞米松在内耳的作用,使患者听力得到更好的改善[20]。SD患者受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症状的影响,睡眠质量会明显降低,治疗时还应关注患者的睡眠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 B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低于A组,提示B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更好,这可能与该组患者症状缓解、听力恢复的效果更明显有直接关系。血管内皮是血管内表面的单层细胞,参与维持血管的生理状态,包括调节血管的通透性、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等。在SD的发病机制中,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会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可引起内耳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听力下降。NO是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种重要舒张因子,可以调节血管的舒张功能。SOD能够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LPO水平升高与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有关。因此,NO、SOD和LPO水平可以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健康状态和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 2组治疗后NO、SOD、LPO均得到了一定改善,但B组的改善幅度更大,提示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给药能够更有效地调节血管内皮的功能,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进一步证实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给药的应用优势。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提示2种地塞米松不同给药方式的安全性相当。鼓室给药可减少地塞米松的使用量,继而减少全身不良反应,对有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禁忌证者能够提供更安全的治疗条件[21]。
综上所述,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中老年SD的效果优于静脉滴注,可快速缓解患者症状,提高听力阈值,改善睡眠质量及内皮功能,不增加不良反应,有效性与安全性较高。
3. 讨论
SD在临床上以耳鸣、呕吐、眩晕、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听力下降是最显著的特征,患者常会在72 h内出现听力明显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全聋[10]。耳鸣通常表现为耳内有嗡嗡声,此症状会持续性发生,不仅会加重听力障碍,还会引起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11-12]。SD若未及时治疗,会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以及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13]。因此,对该病进行早期诊治非常重要。糖皮质激素是指南推荐的首选用药,其中地塞米松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内耳组织的炎症反应,缓解内耳血管的痉挛和水肿,从而改善内耳的血液供应,保护听力[14]。地塞米松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对内耳组织的损伤,进一步起到保护听力的作用[15]。在治疗SD时,地塞米松通常采用静脉滴注给药,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地塞米松也可能导致一些全身不良反应,如应激性溃疡、血糖增高、高血压和骨质疏松症等,且疗效不稳定,部分患者可能对治疗无反应或反应不显著[16]。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可发挥更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靶向性强。鼓室内注射给药能够使药物直接进入内耳,避免全身不良反应,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②疗效稳定。鼓室内注射给药可以保证药物在内耳具有较高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③操作简便。鼓室内注射给药操作简便[17]。值得注意的是,鼓室内注射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以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18]。同时,有中耳炎、鼓膜穿孔等病史的患者应慎用[19]。
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耳鸣消失、呕吐消失、眩晕消失、听力恢复的时间均短于A组,提示B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更快的改善,表明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用药能够快速控制患者的病情。分析原因为: 鼓室内给药的靶向定位性较好,可有效避免血液循环障碍和血-迷路屏障,直接进入内耳,从而更快地发挥治疗作用。2组治疗后高频、低频下的听力阈值均降低,但B组低于A组,提示B组患者的听力水平得到了更明显的改善。分析原因为: 地塞米松经鼓室内给药可通过圆窗膜直接吸收,使外淋巴液和内淋巴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较高水平,从而提升地塞米松在内耳的作用,使患者听力得到更好的改善[20]。SD患者受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症状的影响,睡眠质量会明显降低,治疗时还应关注患者的睡眠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 B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低于A组,提示B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更好,这可能与该组患者症状缓解、听力恢复的效果更明显有直接关系。血管内皮是血管内表面的单层细胞,参与维持血管的生理状态,包括调节血管的通透性、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等。在SD的发病机制中,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会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可引起内耳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听力下降。NO是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种重要舒张因子,可以调节血管的舒张功能。SOD能够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LPO水平升高与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有关。因此,NO、SOD和LPO水平可以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健康状态和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 2组治疗后NO、SOD、LPO均得到了一定改善,但B组的改善幅度更大,提示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给药能够更有效地调节血管内皮的功能,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进一步证实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给药的应用优势。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提示2种地塞米松不同给药方式的安全性相当。鼓室给药可减少地塞米松的使用量,继而减少全身不良反应,对有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禁忌证者能够提供更安全的治疗条件[21]。
综上所述,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中老年SD的效果优于静脉滴注,可快速缓解患者症状,提高听力阈值,改善睡眠质量及内皮功能,不增加不良反应,有效性与安全性较高。
-
表 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变量 分类 对照组(n=43) 研究组(n=43) χ2 P 年龄 ≤40岁 7(16.3) 8(18.6) 0.081 0.760 >40岁 36(83.7) 35(81.4) 绝经情况 未绝经 22(51.2) 19(44.2) 0.420 0.517 已绝经 21(48.8) 24(55.8) 分期 Ⅱ期 32(74.4) 34(79.1) 0.261 0.610 Ⅲ期 11(25.6) 9(20.9) 病理类型 浸润性导管癌 38(88.4) 40(93.0) 0.551 0.458 浸润性小叶癌 5(11.6) 3(7.0) 紫杉醇类药物 紫杉醇 35(81.4) 38(88.4) 0.816 0.366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8(18.6) 5(11.6) 蒽环类药物 表柔比星(法玛新) 15(34.9) 18(41.9) 0.443 0.506 表柔比星(艾达生) 28(65.1) 25(58.1) 表 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评分比较(x±s)
分 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时点 对照组(n=43) 研究组(n=43) 肢体麻木 治疗前 2.02±0.67 1.95±0.79 治疗后 1.42±0.55* 0.98±0.83*# 肢体刺痛 治疗前 1.93±0.77 2.00±0.79 治疗后 1.56±0.59* 1.09±0.48*# 疲倦乏力 治疗前 1.91±0.68 1.88±0.82 治疗后 1.67±0.72* 1.14±0.47*# 腱反射 治疗前 1.88±0.69 1.86±0.97 治疗后 1.77±0.61* 1.40±0.82*# 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表 3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对照组 43 10(23.3) 22(51.1) 11(25.6) 32(74.4) 研究组 43 22(51.2) 16(37.2) 5(11.6) 38(88.4)* 与对照组比较, * P < 0.05。 -
[1] SERETNY M, CURRIE G L, SENA E S, et 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ain, 2014, 155(12): 2461-2470.
[2] Sugimoto M, Komatsu H, Hayashida T. Association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ety of Cancer Nursing, 2021, 35: 29-35.
[3] DEMIRCI U.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factor Ⅶ deficiency in surgery: 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J]. Erciyes Med J, 2021, 44(2): 222-228.
[4] FRADKIN M, BATASH R, ELMALEH S, et al.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duced by chemotherapy[J]. Curr Med Chem, 2019, 26(25): 4698-4708.
[5] SELVY M, PEREIRA B, KERCKHOVE N, et al.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French oncologists' professional practices[J]. Support Care Cancer, 2021, 29(7): 4033-4043.
[6] SAMUELS N, BEN-ARYE E. Integrative approaches to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J]. Curr Oncol Rep, 2020, 22(3): 23.
[7] SCHUTZMEIER P, KUTZORA S, MITTERMEIER I, et al.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pollen-induced allergic symptoms: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22, 33(1): e13690. http://pubmed.ncbi.nlm.nih.gov/34717016/
[8] KIEFFER J M, POSTMA T J, VAN DE POLL-FRANSE L,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EORTC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questionnaire (QLQ-CIPN20)[J]. Qual Life Res, 2017, 26(11): 2999-3010.
[9] BÉRUBÉ-MERCIER P, TAPP D, CIMON M ō,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patient-reported and clinician-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a COSMIN systematic review protocol[J]. BMJ Open, 2022, 12(4): e057950.
[10] ARGYRIOU A A, KOLTZENBURG M, POLYCHRONOPOULOS P, et al. Peripheral nerve damage associated with administration of taxane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J].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08, 66(3): 218-228.
[11] 徐革, 连娜琪, 于洋, 等. 化疗药所致周围神经病变发生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20, 26(18): 3601-3605, 3611. doi: 10.3969/j.issn.1006-2084.2020.18.012 [12] TAWFIK A A, HAMZA S A, ADLY N N, et al. Pattern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in Egypt and its relation to socioeconomic status[J]. J Egypt Public Health Assoc, 2024, 99(1): 4.
[13] YEH C H, LUKKAHATAI N, CAMPBELL C, et al. Preliminary effectiveness of auricular point acupressure on chemotherapy-induced neuropathy: part 1 self-reported outcomes[J]. Pain Manag Nurs, 2019, 20(6): 614-622.
[14] Mai Q, Li X, Yang D, et al. Effects of acupressure on cancer-related pain manage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Eur J Integr Med, 2022, 51: 102120.
[15] 王小玲, 钱巧云, 徐丽霞. 耳穴埋籽配合心理护理对乳腺癌化疗致恶心及呕吐的干预[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12): 177-178. doi: 10.7619/jcmp.201712058 [16] LI T, PARK S B, BATTAGLINI E, et al. Assessing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with 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easurement propertie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future use[J]. Qual Life Res, 2022, 31(11): 3091-3107.
[17] 武琼华, 孙淑琴, 王静, 等. 中药穴位贴敷外治法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 27(20): 137-141. doi: 10.7619/jcmp.20231985 [18] 周肖, 丁彩艳, 刘慧, 等. 化疗致外周神经毒性患者适应性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2, 26(8): 137-142, 148. doi: 10.7619/jcmp.2021494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6
- HTML全文浏览量: 21
- PDF下载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