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术后患者嗅觉障碍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刘萍, 江雪莲, 马静, 秦思宜, 林穆君

刘萍, 江雪莲, 马静, 秦思宜, 林穆君. 垂体瘤术后患者嗅觉障碍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 27(13): 32-36. DOI: 10.7619/jcmp.20230799
引用本文: 刘萍, 江雪莲, 马静, 秦思宜, 林穆君. 垂体瘤术后患者嗅觉障碍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 27(13): 32-36. DOI: 10.7619/jcmp.20230799
LIU Ping, JIANG Xuelian, MA Jing, QIN Siyi, LIN Mujun. Meta-analysis of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olfactory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th pituitary tumor after opera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3, 27(13): 32-36. DOI: 10.7619/jcmp.20230799
Citation: LIU Ping, JIANG Xuelian, MA Jing, QIN Siyi, LIN Mujun. Meta-analysis of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olfactory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th pituitary tumor after opera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3, 27(13): 32-36. DOI: 10.7619/jcmp.20230799

垂体瘤术后患者嗅觉障碍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81502141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R473.6;R739.41

Meta-analysis of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olfactory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th pituitary tumor after operation

  • 摘要:
    目的 

    探讨嗅觉干预措施对垂体瘤术后患者嗅觉障碍的改善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one、Scopus、EBSCO、Embase、Medine、CENTRAL、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实施干预措施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8月,形式为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8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垂体瘤术后患者早期进行嗅觉干预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1周(SMD=-0.68, 95%CI: -1.28~-0.08, P < 0.001)及术后1 (SMD=-1.05, 95%CI: -1.57~0.54, P < 0.000 1)、3 (SMD=-0.96, 95%CI: -1.71~-0.21, P=0.01)、6个月(SMD=-1.09, 95%CI: -1.79~-0.40, P=0.002)的嗅觉阈值评分,并可改善鼻腔功能(SMD=-1.72, 95%CI: -2.81~-0.63, P=0.002)。

    结论 

    术后实施嗅觉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垂体瘤术后患者嗅觉障碍程度,改善其鼻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olfactory intervention measur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olfactory disturb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pituitary tumor after operation.

    Methods 

    The literatur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Cochrone, Scopus, EBSCO, Embase, Medine, CENTRAL, Web of Science, CINAHL, China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Network, Wanfang Database and VIP database were searched by computer. The retrieval time was form establishment to August 2022, and the form was combined with the main inscription and the free word.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Revman 5.3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Results 

    A total of 9 literatures were included, including 823 patients.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early olfactory intervention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pituitary tumor after surgery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s′ performance 1 week after surgery (SMD=-0.68; 95%CI, -1.28 to 0.08; P < 0.001) and postoperative 1 (SMD=1.05; 95%CI, 1.57 to 0.54; P < 0.000 1), 3 (SMD=0.96; 95%CI, 1.71 to 0.21; P=0.01) and 6 months (SMD=1.09; 95%CI, -1.79 to 0.40; P=0.002), and improved nasal function (SMD=-1.72; 95%CI, -2.81 to 0.63; P=0.002).

    Conclusion 

    Postoperative olfactory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egree of olfactory disturbance in patients with pituitary tumor, improve their nasal function and enhance their quality of life.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的肺部疾病,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递增[1-2]。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会引发Ⅱ型呼吸衰竭,与患者肺功能进一步下降及较高的病死率密切相关[3-4]。如何减轻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预后,是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无创机械通气仍是临床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常见手段,而无创机械通气中不同吸入氧浓度对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所差异,有关吸入氧的适宜浓度仍存在争议[5]。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27(IL-27)在机体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HMGB1可在炎症条件下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Toll样受体结合,启动多条信号通路,放大炎症效应; IL-27表达可诱导CD4+ T细胞增殖,促进多种炎症因子的合成分泌,加重炎症反应,其水平变化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密切相关[6-7]。本研究对比了无创机械通气中应用不同吸入氧浓度治疗对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指标、血清HMGB1、IL-27水平的影响,旨在为临床选择无创机械通气中合适的吸入氧浓度提供参考。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本院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158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无创机械通气中吸入氧浓度为45%, n=80)和B组(无创机械通气中吸入氧浓度为60%, n=78)。纳入标准: ①诊断符合AECOPD、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8]者; ②均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者; ③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岁; ④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①既往存在家庭呼吸机使用史患者; ②合并其他类型肺部疾病患者; ③存在口咽部创伤或手术史患者; ④需立即气管插管治疗患者。治疗期间, A组1例患者死亡, 2例患者进入ICU, 1例患者未完成治疗周期脱落; B组2例患者进入ICU。最终纳入统计学分析患者152例, A组、B组各为76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x±s)[n(%)]
    指标 A组(n=76) B组(n=76) t/χ2 P
    性别 39(51.32) 34(44.74) 0.659 0.417
    37(48.68) 42(55.26)
    年龄/岁 57.81±6.29 56.92±5.17 0.953 0.342
    体质量指数/(kg/m2) 23.47±1.29 23.86±1.61 1.648 0.101
    基础疾病 糖尿病 23(30.26) 20(26.32) 0.292 0.589
    高血压 26(34.21) 22(28.95) 0.487 0.485
    吸烟史 37(48.68) 34(44.74) 0.238 0.626
    COPD病程/年 3.62±1.37 3.27±1.2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止咳化痰、抗炎、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常规对症治疗。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 规格: 每揿含沙美特罗25 μg和丙酸氟替卡松250 μg; 注册证号: H20140404; 法国Glaxo Wellcome Production公司), 1吸/次, 2次/d, 连续使用7 d。采用VPAPIII ST-A with QuickNav无创机械通气系统(瑞思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采用鼻导管或面罩连接呼吸机,通气模式为S/T模式,参数设置: 呼吸频率12~16次/min, 氧流量4~5 L/min, 初始治疗时吸气相正压(IPAP)10 cmH2O, 呼气末正压(EPAP)4 cmH2O, 待患者适应后,调整IPAP为10~20 cmH2O, EPAP为5~10 cmH2O; 1~3次/d, 每次通气3~4 h, 日通气时间≥8 h。A组患者吸入氧浓度为45%, B组患者吸入氧浓度为60%, 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

    ① 血气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7 d取患者股动脉血5 mL, 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cobas-b-123型,瑞士罗氏公司)检测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pH值。②血清HMGB1、IL-27水平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7 d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5 mL,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MGB1、IL-27水平。③并发症: 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检验水准α=0.05, 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7 d后, A组pa(O2)、pH值水平高于B组, pa(CO2)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x±s)
    指标 时点 A组(n=76) B组(n=76)
    pa(O2)/mmHg 治疗前 53.28±7.52 54.91±6.68
    治疗1 d后 67.24±8.85 65.92±9.03
    治疗7 d后 95.13±8.27* 82.49±9.35
    pa(CO2)/mmHg 治疗前 68.27±8.54 69.63±7.48
    治疗1 d后 53.48±6.65 55.29±7.23
    治疗7 d后 39.79±5.28* 47.31±7.15
    pH值 治疗前 7.23±0.11 7.20±0.15
    治疗1 d后 7.36±0.12 7.33±0.09
    治疗7 d后 7.39±0.05* 7.34±0.07
    pa(O2): 动脉血氧分压; pa(C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B组比较, *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治疗1、7 d后, A组血清HMGB1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  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MGB1水平比较(x±sμg/L
    组别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治疗前 治疗1 d后 治疗7 d后
    A组(n=76) 4.08±1.13 3.25±0.79* 2.14±0.95*
    B组(n=76) 4.12±1.09 3.69±1.03 2.67±0.84
    与B组比较, *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治疗1、7 d后, A组血清IL-27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表  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7水平比较(x±sng/L
    组别 白细胞介素-27
    治疗前 治疗1 d后 治疗7 d后
    A组(n=76) 187.24±39.26 125.31±20.81* 75.49±19.48*
    B组(n=76) 183.57±41.22 157.25±19.62 102.64±15.53
    与B组比较, *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治疗期间, 2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表  5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口咽干燥 鼻压伤 胃肠胀气 一过性低氧血症 合计
    A组(n=76) 3(3.95) 2(2.63) 1(1.32) 0 6(7.89)
    B组(n=76) 1(1.32) 2(2.63) 1(1.32) 1(1.32) 5(6.5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AECOPD患者往往存在反复发作的低氧血症,会使肺小动脉痉挛,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血管重塑; 同时,随着肺功能的降低,患者呼吸肌收缩能力下降,易造成二氧化碳潴留,最终引发Ⅱ型呼吸衰竭,进一步增加患者的病死率。无创机械通气可通过减轻气流阻塞、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来达到改善通气、缓解呼吸肌疲劳、减轻临床症状的效果。既往临床无创机械通气中多采用高浓度氧吸入治疗,以迅速改善低氧血症。但有研究[9]发现,过量吸入氧会增加呼吸中枢麻痹与继发性肺损伤的风险。无创机械通气中采用何种浓度的吸入氧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对比了无创机械通气中应用不同吸入氧浓度对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气指标及血清HMGB1、IL-27水平的影响。HMGB1是调节机体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重要非组蛋白,具有启动并维持肺泡上皮细胞瀑布式炎症级联反应的作用,其水平变化与机体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0]。本研究发现,治疗1、7 d后, A组血清HMGB1水平显著低于B组,提示在无创机械通气中应用45%吸入氧浓度,可降低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清HMGB1水平,有利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的控制。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无创机械通气可改善患者气道通气状态,在降低气道阻力及患者呼吸肌做功的同时,提高肺泡换气功能,从而改善呼吸状态,减轻肺损伤; 但吸入氧浓度会对肺功能产生一定影响,浓度越高,肺部炎症反应越重,单核细胞合成分泌大量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最终导致血清HMGB1水平升高[11]

    IL-27是由抗原呈递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介导并激活多种信号级联反应,参与机体Th1细胞免疫应答,促进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的合成与分泌[12]。一项有关血清IL-27水平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关系的分析研究[13]发现,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清IL-27水平较单纯COPD患者、健康者显著升高,并与患者肺功能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认为IL-27参与气道炎症反应。本研究发现,治疗1、7 d后, A组血清IL-27水平显著低于B组,提示在无创机械通气中应用45%吸入氧浓度,可降低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清IL-27水平,促进患者康复。高吸入氧浓度会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改变,导致肺泡上皮细胞死亡,加重肺部炎症反应,使细胞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 而高水平的细胞炎症因子会反过来促进IL-27的合成与分泌,使其水平显著升高[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7 d后, A组pa(O2)、pH值水平显著高于B组, pa(CO2)水平显著低于B组,提示采用45%吸入氧浓度的无创机械通气能更好地纠正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其血气指标。COPD患者由于长期处于低氧状态,机体已具备低氧适应性,完全适应当前的低氧状态; 当吸入高浓度、高流量氧气时,可能会破坏机体的低氧适应性“稳态”,加重肺部炎症反应,不利于因呼吸衰竭造成的缺氧状态的改善[15]。研究[5]发现,与60%吸入氧浓度相比,在无创机械通气中应用45%吸入氧浓度能显著改善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氧指标和呼吸状况,并认为45%吸入氧浓度更符合患者机体状态,有利于相关组织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护。本研究中,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进一步表明2种吸入氧浓度的安全性相当。但本研究为单中心临床试验,纳入样本量较少,后续研究拟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多角度研究不同吸入氧浓度对AECOPD患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并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与60%吸入氧浓度相比, 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接受吸入氧浓度为45%的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患者血气指标改善效果更好,血清HMGB1、IL-27水平下降更显著,安全性较高。

  • 图  1   文献筛选流程

    图  2   护理干预对垂体瘤术后1周患者嗅觉阈值评分的影响

    图  3   护理干预对垂体瘤术后1个月患者嗅觉阈值评分的影响

    图  4   护理干预对垂体瘤术后3个月嗅觉阈值评分的影响

    图  5   护理干预对垂体瘤术后6个月患者嗅觉阈值评分的影响

    图  6   护理干预对垂体瘤术后患者鼻腔功能评分的影响

    表  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n=9)

       纳入研究 国家 时间 研究类型 样本量 干预措施 测评时间 评价指标
    T C T C
    陶春红等[14] 中国 2016年 CCT 25 20 氧氟沙星滴眼液滴鼻,同时进行鼻腔冲洗 氧氟沙星滴眼液滴鼻持续2周 出院后3个月
    王会等[13] 中国 2019年 CCT 79 79 鼻腔护理 围术期护理 术前及术后1、3、6个月
    李晨曦等[6] 中国 2020年 CCT 39 40 嗅觉训练 常规护理 术后1、3、6个月 ①②
    徐泽怡[16] 中国 2020年 RCT 39 39 早期视嗅觉刺激 围术期护理 术后1周、术后1个月 ①②
    冯玉等[15] 中国 2020年 RCT 50 50 手术护理 常规护理 术前及术后1、3、6个月
    XU P等[18] 中国 2021年 RCT 30 30 37~38 ℃的2%生理盐水鼻腔冲洗 常规护理 术后1周及术后1、3个月
    杨瑾等[12] 中国 2022年 CCT 48 48 成果导向宣教理念 常规护理 术后1周至1个月 ①②
    夏喜玲等[11] 中国 2022年 RCT 52 52 鼻腔冲洗 常规护理 术后1周、术后1个月
    刘晓楠等[17] 中国 2022年 RCT 52 51 早期嗅觉训练 常规护理 术后1周、术后3个月 ①②
    T代表试验组, C代表对照组; RCT: 随机对照试验; CCT: 临床对照试验; ①: 嗅觉识别、察觉阈值; ②: 鼻腔功能。
    下载: 导出CSV

    表  2   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评价结果(n=5)

       纳入研究 随机方法 盲法 分配隐藏 结果数据完整性 选择性报告研究数据 其他偏倚 质量等级
    研究者/参与者 结果测量者
    夏喜玲等[11] 低偏倚 高风险 不清楚 不清楚 不清楚 不清楚 不清楚 B
    徐泽怡[16] 低偏倚 高风险 高风险 高风险 不清楚 不清楚 不清楚 B
    冯玉等[15] 不清楚 高风险 高风险 不清楚 不清楚 不清楚 不清楚 B
    刘晓楠等[17] 不清楚 低偏倚 低偏倚 不清楚 不清楚 不清楚 不清楚 B
    XU P等[18] 低偏倚 不清楚 低偏倚 低偏倚 不清楚 不清楚 不清楚 B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临床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评价结果(n=4)

       纳入文献
    李晨曦等[6]
    杨瑾等[12] 不清楚
    王会等[13] 不清楚 不清楚 不清楚
    陶春红等[14] 不清楚
    ①: 是否清晰阐述研究中的因果关系; ②: 各组基线间是否具有可比性; ③: 除要验证的干预措施,各组接受的其他措施是否相同; ④: 是否设立对照组; ⑤: 是否在护理干预前后对结局指标进行多维度测量; ⑥: 随访结果是否完整,不完整者,是否报告失访并采取措施处理; ⑦: 是否采取相同的方式对各组研究对象的结局指标进行测量; ⑧: 结局指标的测量方式是否可信; ⑨: 资料分析方法是否恰当。
    下载: 导出CSV
  • [1]

    ALIMOHAMADI M, SANJARI R, SHIRANI M, et al. Initial experience with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to predict the tumor consistency and surgical success in solid growth hormone producing pituitary macroadenomas[J]. Asian J Neurosurg, 2019, 14(3): 698-701. doi: 10.4103/ajns.AJNS_56_16

    [2] 王亚飞, 王国伟, 张轩宇, 等. 神经内镜辅助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对垂体瘤患者激素水平及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影响[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20, 17(6): 145-14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NYG202006044.htm
    [3] 母义明. 垂体瘤诊治进展[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7, 42(7): 576-58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FJY201707002.htm
    [4] 谭宝东, 崔连旭, 赵庆顺, 等. 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经单侧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及并发症[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9, 26(4): 446-449. doi: 10.13455/j.cnki.cjcor.2019.04.16
    [5] 王建飞, 石东付, 卢国奇, 等. 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 26(2): 117-11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LC202102018.htm
    [6] 李晨曦, 李彩霞, 沈梅芬, 等. 嗅觉训练对垂体瘤术后患者嗅觉功能恢复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 2020, 35(20): 32-35, 6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LXZ202020009.htm
    [7]

    WANG S S, CHEN Y H, LI J Z, et al. Olfactory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following microscopic endonasal transsphenoidal pituitary surgery[J]. Medicine, 2015, 94(4): e465.

    [8]

    ZHANG X M, LI Y Q, ZHANG D D, et al. Olfaction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th pituitary adenoma after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a qualitative study[J]. Ann Palliat Med, 2022, 11(7): 2235-2246.

    [9] 励莉. 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嗅觉改变的影响因素[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 18(7): 974-97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LSJ202107007.htm
    [10] 董浩. 显微镜与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后嗅觉功能的对比[D].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 2017.
    [11] 夏喜玲, 刘佳, 苏艳, 等. 鼻腔冲洗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患者鼻腔嗅觉及舒适度的影响研究[J]. 中外医疗, 2022, 41(1): 29-3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ZZZ202201048.htm
    [12] 杨瑾, 吴瑾, 丁艳萍. 成果导向宣教理念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22, 28(16): 33-3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LHL202216011.htm
    [13] 王会, 程莲. 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患者嗅觉改变的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9, 25(18): 61-6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LHL201918024.htm
    [14] 陶春红, 万婷. 双鼻孔经蝶窦扩大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鼻腔护理对嗅觉恢复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7): 994-99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XLT201607097.htm
    [15] 冯玉, 张冬琼, 李莎, 等. 探究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切除术配合手术护理对垂体瘤患者嗅觉及其他并发症的影响[J]. 养生保健指南, 2020(44): 4-5.
    [16] 徐泽怡. 早期视嗅觉刺激对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嗅觉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 27(1): 81-84.
    [17] 刘晓楠, 方丹东, 杭欢欢. 早期嗅觉训练对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嗅觉功能、鼻腔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 35(10): 1777-177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XLL202210070.htm
    [18]

    XU P, LIU S L, DONG Y H, et al. Effects of nasal irrigation after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re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pituitary adenoma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Medicine, 2021, 100(51): e28317.

    [19] 马琛. 鼻腔冲洗对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后患者鼻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D]. 苏州: 苏州大学, 2021.
    [20] 陈延鑫. 垂体瘤经鼻蝶入路术后嗅觉障碍分析[D]. 大连: 大连医科大学, 2020.
    [21] 刘后银, 张业森, 韩易, 等. 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对视力及嗅觉功能改善情况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22, 19(1): 44-4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NYG202201012.htm
    [22] 孙娴, 王培丽, 崔圆元. 黏膜下经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与传统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对患者围术期指标、嗅觉功能恢复和并发症的影响[J]. 陕西医学杂志, 2023, 52(2): 192-19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YZ202302017.htm
    [23] 李彩霞, 沈梅芬.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术后患者嗅觉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 25(12): 1582-1585. 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85-1020153577.htm
    [24] 程友, 薛飞, 王天友, 等.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鼻腔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置[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7, 24(9): 475-47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EBYT201709013.htm
    [25] 郭康.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术后颅内感染及嗅觉障碍并发症的研究[D]. 西安: 第四军医大学, 2017.
  • 期刊类型引用(3)

    1. 赵茜. 老年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 中国民康医学. 2025(04): 12-15+19 . 百度学术
    2. 龙茵,朱水泉,伍桂雄,梁紫沙. 平喘调中针刺法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对肺功能的改善作用.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12): 82-84 . 百度学术
    3. 温文乐,齐亚伟,杨敬雅,毋娜,何博,金文霞. 尼可刹米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辅助治疗AE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13): 46-4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图(6)  /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6
  • HTML全文浏览量:  53
  • PDF下载量:  11
  • 被引次数: 5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3-14
  • 修回日期:  2023-05-1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7-1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