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ession of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oxidative stress index in young children with suppurative meningitis
-
摘要:目的
探讨促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在低龄化脓性脑膜炎(PM)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PM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疾病进展程度分为普通PM组36例与重症PM组24例,另选取同期诊治的50例非中枢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儿脑脊液中促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相关指标水平与PM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结果重症PM组、普通PM组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重症PM组、普通PM组的TNF-α、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重症PM组高于普通P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重症PM组、普通PM组MDA、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重症PM组高于普通P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重症PM组、普通PM组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M病情严重程度与TNF-α(r=0.354)、IL-8(r=0.397)、MDA(r=0.437)、NO(r=0.456)水平均呈正相关(P < 0.05或P < 0.01)。
结论PM患儿疾病进展与促炎性因子水平及氧化应激反应有关。临床可依据上述指标对PM患儿疾病进行诊治。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oxidative stress indicators in young children with purulent meningitis (PM).
MethodsClinical data of 60 children with PM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normal PM group (36 cases) and severe PM group (24 case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disease progression. Another 50 children with non-central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The levels of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macrophagic inflammatory protein-1α (MIP-1α), interleukin-6 (IL-6) and interleukin-8 (IL-8)] and oxidative stress indexes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malondialdehyde (MDA) and nitrogen monoxide (NO)] in cerebrospinal fluid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related indicators and the severity of PM children.
ResultsThe IL-6 levels in the severe PM group and normal PM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levels of TNF-α and IL-8 in the severe PM group and the normal PM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evere PM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PM group (P < 0.05). The levels of MDA and NO in the severe PM group and the normal PM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evere PM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PM group (P < 0.05). The SOD levels of the severe PM group and normal PM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severity of PM diseas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s of TNF-α (r=0.354), IL-8 (r=0.397), MDA (r=0.437) and NO (r=0.456) (P < 0.05 or P < 0.01).
ConclusionDisease progression in children with PM is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M children can be based on the above indicators.
-
Keywords:
-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
- oxidative stress /
- purulent meningitis /
- low-aged children
-
约90%的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学类型为肝细胞癌(HCC)[1-2], 而外科手术是HCC的首选根治方式,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明显提高,但复发率仍较高,术后1年复发率可达32.4%~55.0%[3]。目前,临床有超过70%的新诊断HCC病例处于疾病中晚期[4], 错过了根治性治疗的最佳时机。针对无法根治的HCC患者,临床多采用以免疫节点抑制剂为核心的联合治疗方案,但在长期治疗中仍面临着“增效减毒”的挑战[5]。临床研究[6-7]表明,中医药治疗肝癌在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效果较好。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法对江苏省名中医周珉教授治疗中国肝癌分期方案(CNLC)不同分期[5]原发性肝癌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约90%的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学类型为肝细胞癌(HCC)[1-2], 而外科手术是HCC的首选根治方式,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明显提高,但复发率仍较高,术后1年复发率可达32.4%~55.0%[3]。目前,临床有超过70%的新诊断HCC病例处于疾病中晚期[4], 错过了根治性治疗的最佳时机。针对无法根治的HCC患者,临床多采用以免疫节点抑制剂为核心的联合治疗方案,但在长期治疗中仍面临着“增效减毒”的挑战[5]。临床研究[6-7]表明,中医药治疗肝癌在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效果较好。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法对江苏省名中医周珉教授治疗中国肝癌分期方案(CNLC)不同分期[5]原发性肝癌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2月—2020年7月周珉教授诊治的HCC患者的病案资料(为避免数据重复,取多次复诊患者前3次就诊病案内容,并剔除复诊中组方完全相同的方剂)。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2月—2020年7月周珉教授诊治的HCC患者的病案资料(为避免数据重复,取多次复诊患者前3次就诊病案内容,并剔除复诊中组方完全相同的方剂)。
1.2 数据处理平台
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0)”软件处理数据,该平台具有数据录入及数据挖掘功能。
1.2 数据处理平台
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0)”软件处理数据,该平台具有数据录入及数据挖掘功能。
1.3 数据录入
将纳入病例按CNLC分期标准[5]分为Ⅰ期组、Ⅱ期组、Ⅲ期组、Ⅳ期组,整理好每例病案的方剂,进行中药名的规范处理,并将方剂分组录入系统。
1.3 数据录入
将纳入病例按CNLC分期标准[5]分为Ⅰ期组、Ⅱ期组、Ⅲ期组、Ⅳ期组,整理好每例病案的方剂,进行中药名的规范处理,并将方剂分组录入系统。
1.4 数据挖掘方法
将分组数据在“病例采集”模块中按照规范进行录入,录入完毕后进入“数据分析”模块,设定适宜的参数,进行不同分期的药物使用频率、药物配伍规律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提取组合,导出各组用药频次、用药模式以及新方剂等数据。为了避免数据误差,由另2位科研人员进行数据校准整理。在“统计分析”模块里进行中药的药性、五味、归经、功效统计; 在“方剂分析”模块里,对数据中的中药出现频次进行“药物频次统计”; 在“熵聚类分析”模块中设置适宜的相关度和惩罚系数,设置所有方剂组分析的相关度为7, 惩罚系数为5。
1.4 数据挖掘方法
将分组数据在“病例采集”模块中按照规范进行录入,录入完毕后进入“数据分析”模块,设定适宜的参数,进行不同分期的药物使用频率、药物配伍规律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提取组合,导出各组用药频次、用药模式以及新方剂等数据。为了避免数据误差,由另2位科研人员进行数据校准整理。在“统计分析”模块里进行中药的药性、五味、归经、功效统计; 在“方剂分析”模块里,对数据中的中药出现频次进行“药物频次统计”; 在“熵聚类分析”模块中设置适宜的相关度和惩罚系数,设置所有方剂组分析的相关度为7, 惩罚系数为5。
2. 结果
2. 结果
2.1 各期用药频次比较
收集并录入113例患者信息,共202首方剂,涉及230味中药。其中, CNLC分期Ⅰ期: 51首方剂, 146味中药; Ⅱ期: 61首方剂, 160味中药; Ⅲ期: 77首方剂, 182味中药; Ⅳ期: 13首方剂, 108味中药。所有方剂中,单味药物应用频数最高达179次(茯苓),最低1次; 各期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茯苓、陈皮、薏苡仁、炒白术、法半夏等, Ⅰ期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还有肿节风、香附、僵蚕、姜黄等; Ⅱ期和Ⅲ期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还有肿节风、仙鹤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僵蚕、泽漆、香附、麦冬等; 而Ⅳ期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还有玉米须、藿香、炒麦芽、鸡内金、炒谷芽等。见表 1。
表 1 CNLC各期用药频次比较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茯苓 48 茯苓 53 茯苓 67 茯苓 11 陈皮 41 陈皮 48 陈皮 65 陈皮 10 薏苡仁 36 炒白术 40 炙甘草 52 法半夏 9 炙甘草 30 法半夏 40 法半夏 49 炙甘草 6 炒白术 27 炙甘草 39 党参 42 赤芍 6 肿节风 27 党参 37 炒白术 41 炒白术 6 法半夏 26 薏苡仁 37 薏苡仁 40 玉米须 5 香附 25 赤芍 27 赤芍 32 藿香 5 僵蚕 25 肿节风 26 肿节风 30 炒麦芽 5 党参 24 砂仁 26 香附 29 鸡内金 5 炙鳖甲 24 仙鹤草 25 鸡内金 28 炒枳壳 5 半枝莲 23 白花蛇舌草 25 炒谷芽 26 党参 5 赤芍 22 半枝莲 25 白花蛇舌草 26 炒谷芽 5 仙鹤草 22 麦冬 24 半枝莲 25 姜黄 5 麦冬 22 泽漆 23 炒枳壳 25 茵陈 5 北沙参 21 北沙参 22 麦冬 24 麦冬 5 南沙参 21 南沙参 21 僵蚕 24 桑白皮 4 白花蛇舌草 20 山药 21 泽漆 24 北沙参 4 姜黄 19 炒枳壳 21 炒麦芽 24 鸡骨草 4 泽漆 17 香附 21 仙鹤草 24 焦栀子 4 2.1 各期用药频次比较
收集并录入113例患者信息,共202首方剂,涉及230味中药。其中, CNLC分期Ⅰ期: 51首方剂, 146味中药; Ⅱ期: 61首方剂, 160味中药; Ⅲ期: 77首方剂, 182味中药; Ⅳ期: 13首方剂, 108味中药。所有方剂中,单味药物应用频数最高达179次(茯苓),最低1次; 各期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茯苓、陈皮、薏苡仁、炒白术、法半夏等, Ⅰ期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还有肿节风、香附、僵蚕、姜黄等; Ⅱ期和Ⅲ期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还有肿节风、仙鹤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僵蚕、泽漆、香附、麦冬等; 而Ⅳ期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还有玉米须、藿香、炒麦芽、鸡内金、炒谷芽等。见表 1。
表 1 CNLC各期用药频次比较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中药 频次/次 茯苓 48 茯苓 53 茯苓 67 茯苓 11 陈皮 41 陈皮 48 陈皮 65 陈皮 10 薏苡仁 36 炒白术 40 炙甘草 52 法半夏 9 炙甘草 30 法半夏 40 法半夏 49 炙甘草 6 炒白术 27 炙甘草 39 党参 42 赤芍 6 肿节风 27 党参 37 炒白术 41 炒白术 6 法半夏 26 薏苡仁 37 薏苡仁 40 玉米须 5 香附 25 赤芍 27 赤芍 32 藿香 5 僵蚕 25 肿节风 26 肿节风 30 炒麦芽 5 党参 24 砂仁 26 香附 29 鸡内金 5 炙鳖甲 24 仙鹤草 25 鸡内金 28 炒枳壳 5 半枝莲 23 白花蛇舌草 25 炒谷芽 26 党参 5 赤芍 22 半枝莲 25 白花蛇舌草 26 炒谷芽 5 仙鹤草 22 麦冬 24 半枝莲 25 姜黄 5 麦冬 22 泽漆 23 炒枳壳 25 茵陈 5 北沙参 21 北沙参 22 麦冬 24 麦冬 5 南沙参 21 南沙参 21 僵蚕 24 桑白皮 4 白花蛇舌草 20 山药 21 泽漆 24 北沙参 4 姜黄 19 炒枳壳 21 炒麦芽 24 鸡骨草 4 泽漆 17 香附 21 仙鹤草 24 焦栀子 4 2.2 所有方剂药物性味及归经分析
在药物性味及归经分析中,药性中寒性占比最高,其次是温、平; 五味中甘味使用最多; 药物归经占比位居前4位的是脾、胃、肺和肝。见表 2、图 1和表 3。
表 2 所有方剂中药物性味分析药性 频次/次 频率/% 五味 频次/次 频率/% 温 1 053 29.5 苦 1 842 32.5 寒 1 345 37.7 甘 1 856 32.8 平 923 25.9 辛 1 432 25.3 凉 225 6.3 酸 309 5.5 热 23 0.6 咸 222 3.9 表 3 统计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处方的药物归经排序 归经 频次/次 频率/% 1 脾 1 856 19.8 2 胃 1 581 16.9 3 肺 1 463 15.6 4 肝 1 431 15.3 5 肾 746 8.0 6 心 692 7.4 7 胆 460 4.9 8 大肠 453 4.8 9 小肠 273 2.9 10 膀胱 253 2.7 11 三焦 101 1.1 12 心包 71 0.8 2.2 所有方剂药物性味及归经分析
在药物性味及归经分析中,药性中寒性占比最高,其次是温、平; 五味中甘味使用最多; 药物归经占比位居前4位的是脾、胃、肺和肝。见表 2、图 1和表 3。
表 2 所有方剂中药物性味分析药性 频次/次 频率/% 五味 频次/次 频率/% 温 1 053 29.5 苦 1 842 32.5 寒 1 345 37.7 甘 1 856 32.8 平 923 25.9 辛 1 432 25.3 凉 225 6.3 酸 309 5.5 热 23 0.6 咸 222 3.9 表 3 统计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处方的药物归经排序 归经 频次/次 频率/% 1 脾 1 856 19.8 2 胃 1 581 16.9 3 肺 1 463 15.6 4 肝 1 431 15.3 5 肾 746 8.0 6 心 692 7.4 7 胆 460 4.9 8 大肠 453 4.8 9 小肠 273 2.9 10 膀胱 253 2.7 11 三焦 101 1.1 12 心包 71 0.8 2.3 药物功效分析、归类及频次分布
将所有方剂的药物功效共分为17类,其中清热类和化湿类占比较高,分别为31.6%和11.9%, 其次为活血化瘀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见图 2、表 4。
表 4 药物功效归类和频次分布排序 功效 频次/次 频率/% 1 清热类 331 31.7 2 化湿类 125 12.0 3 活血化瘀类 93 8.9 4 利水渗湿类 90 8.6 5 理气类 78 7.5 6 消食类 65 6.2 7 解表类 49 4.7 8 平肝息风类 37 3.5 9 化痰止咳平喘类 33 3.2 10 止血类 30 2.9 11 补虚类 28 2.7 12 祛风湿类 28 2.7 13 泻下类 25 2.4 14 安神类 13 1.2 15 收涩类 9 0.9 16 攻毒杀虫止痒类 6 0.6 17 温里类 5 0.5 2.3 药物功效分析、归类及频次分布
将所有方剂的药物功效共分为17类,其中清热类和化湿类占比较高,分别为31.6%和11.9%, 其次为活血化瘀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见图 2、表 4。
表 4 药物功效归类和频次分布排序 功效 频次/次 频率/% 1 清热类 331 31.7 2 化湿类 125 12.0 3 活血化瘀类 93 8.9 4 利水渗湿类 90 8.6 5 理气类 78 7.5 6 消食类 65 6.2 7 解表类 49 4.7 8 平肝息风类 37 3.5 9 化痰止咳平喘类 33 3.2 10 止血类 30 2.9 11 补虚类 28 2.7 12 祛风湿类 28 2.7 13 泻下类 25 2.4 14 安神类 13 1.2 15 收涩类 9 0.9 16 攻毒杀虫止痒类 6 0.6 17 温里类 5 0.5 2.4 各期用药模式比较
根据各期方剂数目、药物组合频次的初步分析结果,设置合适的支持度个数(Ⅰ期为25, Ⅱ期为30, Ⅲ期为36, Ⅳ期为5),得出各期的高频用药组合并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各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组合多出自四君子汤、二陈汤, Ⅰ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组合还有茯苓-薏苡仁、陈皮-薏苡仁、陈皮-肿节风、薏苡仁-肿节风; Ⅱ、Ⅲ、Ⅳ期高频药物组合均以健脾化湿药物组合为主。见表 5。
表 5 各期用药模式比较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茯苓-薏苡仁*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陈皮 法半夏-茯苓 陈皮-薏苡仁* 炙甘草-茯苓 法半夏-茯苓 炙甘草-陈皮 炙甘草-茯苓 炙甘草-党参 炙甘草-茯苓 法半夏-陈皮 陈皮-茯苓-薏苡仁 炙甘草-炒白术 法半夏-陈皮 陈皮-炒白术 陈皮-肿节风* 党参-茯苓 炙甘草-陈皮-茯苓 炙甘草-茯苓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党参-茯苓 炙甘草-党参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 炙甘草-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 炙甘草-炒白术 薏苡仁-肿节风* 法半夏-茯苓 陈皮-党参 炙甘草-陈皮-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茯苓 党参-炒白术 炒白术-茯苓 法半夏-陈皮-茯苓 *表示该药物组合在该分期中出现的频次较高。 2.4 各期用药模式比较
根据各期方剂数目、药物组合频次的初步分析结果,设置合适的支持度个数(Ⅰ期为25, Ⅱ期为30, Ⅲ期为36, Ⅳ期为5),得出各期的高频用药组合并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各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组合多出自四君子汤、二陈汤, Ⅰ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组合还有茯苓-薏苡仁、陈皮-薏苡仁、陈皮-肿节风、薏苡仁-肿节风; Ⅱ、Ⅲ、Ⅳ期高频药物组合均以健脾化湿药物组合为主。见表 5。
表 5 各期用药模式比较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陈皮-茯苓 茯苓-薏苡仁*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陈皮 法半夏-茯苓 陈皮-薏苡仁* 炙甘草-茯苓 法半夏-茯苓 炙甘草-陈皮 炙甘草-茯苓 炙甘草-党参 炙甘草-茯苓 法半夏-陈皮 陈皮-茯苓-薏苡仁 炙甘草-炒白术 法半夏-陈皮 陈皮-炒白术 陈皮-肿节风* 党参-茯苓 炙甘草-陈皮-茯苓 炙甘草-茯苓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党参-茯苓 炙甘草-党参 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 炙甘草-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 炙甘草-炒白术 薏苡仁-肿节风* 法半夏-茯苓 陈皮-党参 炙甘草-陈皮-茯苓 炙甘草-炒白术-茯苓 党参-炒白术 炒白术-茯苓 法半夏-陈皮-茯苓 *表示该药物组合在该分期中出现的频次较高。 2.5 基于熵聚类的各期新方列表
根据各期录入数据的初步分析预读,设置适宜的相关度和惩罚系数,设置所有方剂组分析的相关度为7, 惩罚系数为5, 最后进行熵聚类分析,挖掘出各期的新方剂。其中, Ⅰ期、Ⅱ期的新方剂主要具有清利肝胆湿热、解毒散结的功效; Ⅲ期、Ⅳ期的新方剂常用黄芪、白术、猪苓、地榆、泽漆、防己、玉米须、大腹皮等,以淡渗利湿、甘温健脾为特点; 新方剂郁金-延胡索-失笑散-川楝子常用于肝郁气滞胁痛或情志不舒者,麦冬-天冬-炙鳖甲-山慈菇-牡蛎-穿山甲具有养阴化痰散结的功效,祛邪而不伤正。见表 6。
表 6 各期新方列表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所有方剂组 薏苡仁-肿节风-仙鹤草-柴胡-陈皮 酢浆草-垂盆草-叶下珠-冬葵子 黄芪-猪苓-地榆-泽漆-防己 茯苓-炙甘草-六一散-地榆 郁金-延胡索-失笑散-川楝子 炙鳖甲-牡蛎-南沙参-山药-北沙参 麦冬-天冬-炙鳖甲-生地黄 玉米须-泽漆-防己-厚朴-大腹皮 炒白术-姜黄-肿节风-枇杷叶 麦冬-天冬-炙鳖甲-山慈菇-牡蛎-穿山甲 2.5 基于熵聚类的各期新方列表
根据各期录入数据的初步分析预读,设置适宜的相关度和惩罚系数,设置所有方剂组分析的相关度为7, 惩罚系数为5, 最后进行熵聚类分析,挖掘出各期的新方剂。其中, Ⅰ期、Ⅱ期的新方剂主要具有清利肝胆湿热、解毒散结的功效; Ⅲ期、Ⅳ期的新方剂常用黄芪、白术、猪苓、地榆、泽漆、防己、玉米须、大腹皮等,以淡渗利湿、甘温健脾为特点; 新方剂郁金-延胡索-失笑散-川楝子常用于肝郁气滞胁痛或情志不舒者,麦冬-天冬-炙鳖甲-山慈菇-牡蛎-穿山甲具有养阴化痰散结的功效,祛邪而不伤正。见表 6。
表 6 各期新方列表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所有方剂组 薏苡仁-肿节风-仙鹤草-柴胡-陈皮 酢浆草-垂盆草-叶下珠-冬葵子 黄芪-猪苓-地榆-泽漆-防己 茯苓-炙甘草-六一散-地榆 郁金-延胡索-失笑散-川楝子 炙鳖甲-牡蛎-南沙参-山药-北沙参 麦冬-天冬-炙鳖甲-生地黄 玉米须-泽漆-防己-厚朴-大腹皮 炒白术-姜黄-肿节风-枇杷叶 麦冬-天冬-炙鳖甲-山慈菇-牡蛎-穿山甲 3. 讨论
3. 讨论
3.1 药物频次分析
药物频次分析表明,在CNLC的各个阶段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主要为茯苓、陈皮、薏苡仁、炒白术和法半夏等,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为健脾化湿。在不同阶段的药物使用情况为: Ⅰ期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肿节风、香附、僵蚕和姜黄等,这些药物侧重于化痰解毒、疏肝行气; Ⅱ期和Ⅲ期的药物使用情况较为相似,主要包括化痰散结和清热解毒的药物; Ⅳ期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还有玉米须、藿香、炒麦芽、鸡内金和炒谷芽等,这些药物主要功效为化湿醒脾、和中健胃。
3.1 药物频次分析
药物频次分析表明,在CNLC的各个阶段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主要为茯苓、陈皮、薏苡仁、炒白术和法半夏等,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为健脾化湿。在不同阶段的药物使用情况为: Ⅰ期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肿节风、香附、僵蚕和姜黄等,这些药物侧重于化痰解毒、疏肝行气; Ⅱ期和Ⅲ期的药物使用情况较为相似,主要包括化痰散结和清热解毒的药物; Ⅳ期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还有玉米须、藿香、炒麦芽、鸡内金和炒谷芽等,这些药物主要功效为化湿醒脾、和中健胃。
3.2 药物性味及归经分析
所有方剂药物的药性分布以寒性最多,湿热被认为是原发性肝癌的核心病理因素,多数患者系感染湿热疫毒之邪或常年摄入酒毒,湿热痰郁久酿成癌毒[8-9],造成热邪内郁的病机特征,患者临床表现常有烦热、口苦、盗汗、面部赤丝红缕、肝掌阳性甚至黏膜或腔道出血。因此,首先需以寒性药物清热治疗; 其次需借助温性药物“透邪外出”,而湿邪当以“温药和之”,所以在使用寒性药物的同时,应注重温性药的配伍。五味统计以甘、苦、辛味最多,甘能补虚,苦能燥湿,辛能行气血,也符合该病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药物归经多分布在脾、胃经,侧面体现了周珉教授治疗该病肝脾同调、顾护脾胃的学术特色[10]。
以上药物性味及归经的规律,契合了周珉教授对于该病的证机认识[11], 将该病分为湿热瘀毒内结型、肝脾两伤型、气阴不足型、肝胆失疏型、肝肾两虚型以及湿热内蕴型。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并涉及胃、胆等脏腑。病理因素主要是湿、热,痰、瘀、毒亦较常见并相互叠加,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两伤为主,兼有脾胃亏虚、脾肾两虚、肝脾亏虚等; 标实以湿热内蕴为主,兼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癌毒留注等[12-13]。
3.2 药物性味及归经分析
所有方剂药物的药性分布以寒性最多,湿热被认为是原发性肝癌的核心病理因素,多数患者系感染湿热疫毒之邪或常年摄入酒毒,湿热痰郁久酿成癌毒[8-9],造成热邪内郁的病机特征,患者临床表现常有烦热、口苦、盗汗、面部赤丝红缕、肝掌阳性甚至黏膜或腔道出血。因此,首先需以寒性药物清热治疗; 其次需借助温性药物“透邪外出”,而湿邪当以“温药和之”,所以在使用寒性药物的同时,应注重温性药的配伍。五味统计以甘、苦、辛味最多,甘能补虚,苦能燥湿,辛能行气血,也符合该病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药物归经多分布在脾、胃经,侧面体现了周珉教授治疗该病肝脾同调、顾护脾胃的学术特色[10]。
以上药物性味及归经的规律,契合了周珉教授对于该病的证机认识[11], 将该病分为湿热瘀毒内结型、肝脾两伤型、气阴不足型、肝胆失疏型、肝肾两虚型以及湿热内蕴型。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并涉及胃、胆等脏腑。病理因素主要是湿、热,痰、瘀、毒亦较常见并相互叠加,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两伤为主,兼有脾胃亏虚、脾肾两虚、肝脾亏虚等; 标实以湿热内蕴为主,兼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癌毒留注等[12-13]。
3.3 用药模式分析
治疗CNLC各期的药物组合以四君子汤和二陈汤为基础方,通过加减调整。常用药物包括清热解毒药(如肿节风、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泽漆)和益气养阴药(如党参、白术、沙参、山药)。这表明清热化湿、健脾养阴的治法贯穿了整个治疗过程。湿邪是疾病的主要启动因素,会导致热、痰、瘀、毒等病理因素,并推动病情发展,毒邪长期郁结化热,进一步损耗气阴[14]。因此,清热利湿和益气养阴是治疗的关键。湿邪与脾密切相关,湿邪伤脾或脾虚时难以祛除。健脾有助于恢复脾的正常功能,调畅全身气机[15]。
肝癌的病机主要包括“邪盛”和“正虚”2个方面。通过分析CNLC各期的用药频率和组合模式,本研究发现周珉教授的治疗思路是根据不同病情阶段的邪气性质和脏腑损伤,采取扶正祛邪、分期论治的方法。肝癌初期,湿热酿生癌毒,邪蕴肝脏,肝郁气滞,肝胆失疏,血行不畅,肝络失和而发病[16]。在CNLC的Ⅰ期和Ⅱ期,患者通常在手术或消融治疗后就诊,症状轻微,如胁痛或低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此期邪气盛但正虚较轻,治疗以祛邪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清热化湿药物,以及肿节风、香附、僵蚕、姜黄等,药物组合如茯苓-薏苡仁、陈皮-薏苡仁等,旨在化痰解毒、疏肝行气。
在CNLC的中期(Ⅱ期和Ⅲ期),湿热、痰瘀、癌毒互结,邪气壅滞,导致邪热耗气伤阴,影响肝脾,甚至脾肾亏虚[17]。患者常在消融、介入、化疗或系统治疗中,表现为疲乏、纳差、消瘦、腹胀等,舌红或绛,苔厚腻,脉象弦、滑、涩、细。此期邪气盛而正虚,治疗需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常用药物包括化痰散结药(如薏苡仁、姜黄、酢浆草、炙鳖甲、僵蚕)、清热解毒药,以及健脾益气、养阴和血的药物。
晚期患者通常为Ⅲ期和Ⅳ期,此时毒邪弥漫,正气严重亏损,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呕吐、恶液质以及肝功能失代偿的并发症如腹水、黄疸等[18]。舌体胖大,脉象滑、细、弱、涩。治疗以扶正为主,重点在于健脾和胃、益气养阴、补养肝肾。常用药物包括玉米须、藿香、炒麦芽、鸡内金等,用于健脾理气和纠正营养状态; 同时使用茵陈、鸡骨草、焦栀子、桑白皮等药物退黄和利尿消胀。治疗应结合中西医方法,以改善患者症状和提升生存质量。
不同阶段的药物使用和治疗策略体现了周珉教授的整体思路,即根据病情阶段、邪气性质、脏腑损伤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扶正祛邪治疗,以应对肝癌的复杂病机。
3.3 用药模式分析
治疗CNLC各期的药物组合以四君子汤和二陈汤为基础方,通过加减调整。常用药物包括清热解毒药(如肿节风、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泽漆)和益气养阴药(如党参、白术、沙参、山药)。这表明清热化湿、健脾养阴的治法贯穿了整个治疗过程。湿邪是疾病的主要启动因素,会导致热、痰、瘀、毒等病理因素,并推动病情发展,毒邪长期郁结化热,进一步损耗气阴[14]。因此,清热利湿和益气养阴是治疗的关键。湿邪与脾密切相关,湿邪伤脾或脾虚时难以祛除。健脾有助于恢复脾的正常功能,调畅全身气机[15]。
肝癌的病机主要包括“邪盛”和“正虚”2个方面。通过分析CNLC各期的用药频率和组合模式,本研究发现周珉教授的治疗思路是根据不同病情阶段的邪气性质和脏腑损伤,采取扶正祛邪、分期论治的方法。肝癌初期,湿热酿生癌毒,邪蕴肝脏,肝郁气滞,肝胆失疏,血行不畅,肝络失和而发病[16]。在CNLC的Ⅰ期和Ⅱ期,患者通常在手术或消融治疗后就诊,症状轻微,如胁痛或低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此期邪气盛但正虚较轻,治疗以祛邪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清热化湿药物,以及肿节风、香附、僵蚕、姜黄等,药物组合如茯苓-薏苡仁、陈皮-薏苡仁等,旨在化痰解毒、疏肝行气。
在CNLC的中期(Ⅱ期和Ⅲ期),湿热、痰瘀、癌毒互结,邪气壅滞,导致邪热耗气伤阴,影响肝脾,甚至脾肾亏虚[17]。患者常在消融、介入、化疗或系统治疗中,表现为疲乏、纳差、消瘦、腹胀等,舌红或绛,苔厚腻,脉象弦、滑、涩、细。此期邪气盛而正虚,治疗需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常用药物包括化痰散结药(如薏苡仁、姜黄、酢浆草、炙鳖甲、僵蚕)、清热解毒药,以及健脾益气、养阴和血的药物。
晚期患者通常为Ⅲ期和Ⅳ期,此时毒邪弥漫,正气严重亏损,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呕吐、恶液质以及肝功能失代偿的并发症如腹水、黄疸等[18]。舌体胖大,脉象滑、细、弱、涩。治疗以扶正为主,重点在于健脾和胃、益气养阴、补养肝肾。常用药物包括玉米须、藿香、炒麦芽、鸡内金等,用于健脾理气和纠正营养状态; 同时使用茵陈、鸡骨草、焦栀子、桑白皮等药物退黄和利尿消胀。治疗应结合中西医方法,以改善患者症状和提升生存质量。
不同阶段的药物使用和治疗策略体现了周珉教授的整体思路,即根据病情阶段、邪气性质、脏腑损伤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扶正祛邪治疗,以应对肝癌的复杂病机。
3.4 聚类分析
本研究对所有方剂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多组新方,侧面反映了周珉教授治疗肝癌常见并发症或伴随症的用药经验。其中,郁金、延胡索、失笑散、川楝子药物组合以及薏苡仁、肿节风、仙鹤草、柴胡、陈皮药物组合偏疏肝和络止痛,常用于肝炎及肝癌相关胁痛的治疗; 麦冬、天冬、炙鳖甲、山慈菇、牡蛎、穿山甲重在化痰软坚散结,为治疗肝癌的常用药组; 酢浆草、垂盆草、叶下珠、冬葵子药物组合清利肝胆湿热,具有保肝降酶的药理作用,可用于肝癌伴肝功能异常者; 黄芪、猪苓、地榆、泽漆、防己药物组合以及玉米须、泽漆、防己、厚朴、大腹皮药物组合偏于利水渗湿,适用于出现腹水及下肢水肿的患者。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中医传承平台的数据挖掘分析了周珉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剂,结合病机认识,总结出该病的特点为湿热痰毒和气阴两伤,确立了清热化湿、健脾养阴的基本治法,并强调了扶正祛邪和分期论治的原则。
3.4 聚类分析
本研究对所有方剂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多组新方,侧面反映了周珉教授治疗肝癌常见并发症或伴随症的用药经验。其中,郁金、延胡索、失笑散、川楝子药物组合以及薏苡仁、肿节风、仙鹤草、柴胡、陈皮药物组合偏疏肝和络止痛,常用于肝炎及肝癌相关胁痛的治疗; 麦冬、天冬、炙鳖甲、山慈菇、牡蛎、穿山甲重在化痰软坚散结,为治疗肝癌的常用药组; 酢浆草、垂盆草、叶下珠、冬葵子药物组合清利肝胆湿热,具有保肝降酶的药理作用,可用于肝癌伴肝功能异常者; 黄芪、猪苓、地榆、泽漆、防己药物组合以及玉米须、泽漆、防己、厚朴、大腹皮药物组合偏于利水渗湿,适用于出现腹水及下肢水肿的患者。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中医传承平台的数据挖掘分析了周珉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剂,结合病机认识,总结出该病的特点为湿热痰毒和气阴两伤,确立了清热化湿、健脾养阴的基本治法,并强调了扶正祛邪和分期论治的原则。
-
表 1 3组患儿促炎性因子水平比较(x±s)
ng/L 组别 n TNF-α MIP-1α IL-6 IL-8 普通PM组 36 60.16±19.65* 43.13±17.32 159.57±23.39* 203.94±44.71* 重症PM组 24 77.21±29.30*# 45.78±18.50 165.32±25.47* 254.32±59.36*# 对照组 50 19.36±8.65 41.06±18.65 124.20±28.66 82.12±24.75 TNF-α: 肿瘤坏死因子-α; MIP-1α: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 IL-6: 白细胞介素-6; IL-8: 白细胞介素-8。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与普通PM组比较, #P < 0.05。 表 2 3组患儿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x±s))
组别 n SOD/(U/mL) MDA/(μmol/L) NO/(μmol/L) 普通PM组 36 29.89±9.45* 5.76±2.04* 15.98±2.61* 重症PM组 24 32.16±5.82* 8.29±2.99*# 19.97±4.33*# 对照组 50 12.15±3.57 3.18±1.20 6.78±1.87 SOD: 超氧化物歧化酶; MDA: 丙二醛; NO: 一氧化氮。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与普通PM组比较, #P < 0.05。 -
[1] SHIOMI Y, FUJIWARA S, MORIHISA Y, et al. Bacterial meningitis and suppurative thrombophlebitis after trigger point injections: a case report[J]. Brain Nerve, 2021, 73(6): 737-740.
[2] 兰敏, 周慧霞. 血清降钙素原在鉴别小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中的作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9): 37-39. doi: 10.7619/jcmp.202009011 [3] 郭倩, 齐玉敏, 张靖, 等. 利福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1, 36(12): 2560-2563. [4] 周庆女, 黄华飞, 钟文华, 等.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神经发育结局中的预测价值[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 30(11): 1338-1342. [5] 牛焕红, 范芳, 韩燚. 脑脊液细胞学在结核性脑膜炎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医师杂志, 2019, 21(6): 872-875. [6] 李静, 杨赞章, 闫晓静, 等. 氧化应激指标及S100B在低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J]. 广东医学, 2020, 41(21): 2196-2200. [7] 江载芳, 申昆玲, 沈颖, 等.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 43(7): 47-53. [8] 尹飞, 彭镜.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疗程与腰椎穿刺检查系列建议之三——结核性脑膜炎治疗疗程与腰椎穿刺检查建议[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0, 35(1): 7-9. [9] 熊志勇, 刘静, 贺元成. B族链球菌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表达[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0, 30(18): 2851-2854. [10] 黄涛, 刘星苗, 陈朝晖, 等. 2014—2018年天津市儿童医院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9, 34(6): 1909-191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WZW201906066.htm [11] 方瑞, 都鹏飞.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对足月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预测价值[J]. 重庆医学, 2019, 48(23): 4020-402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QYX201923016.htm [12] 王伟伟, 李静, 冯向春. 新生儿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治病菌分布及临床特点分析[J]. 重庆医学, 2021, 50(S01): 300-302. [13] 王茜, 白瑞苗, 陈红雨, 等.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Caveolin-1、VE-cadherin、CXCl-5水平与炎性因子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1, 21(16): 3155-315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WCX202116032.htm [14] 李兴广, 吴海侠. 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小儿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血清CRP、PCT、TNF-α、NO和HS水平的影响[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8(4): 238-242. (本文编辑: 周娟钱锋)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YSJ202004011.htm -
期刊类型引用(1)
1. 张明慧,王宗傲,孙华,欧阳怡然,赵兰美,张婷,姚霏,袁琴,江国荣,张露蓉,刘敏. 加味玉屏风散的抗肝癌效应及机制.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5(03): 169-17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9
- HTML全文浏览量: 88
- PDF下载量: 9
- 被引次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