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modified protective enterostomy for obstructive sigmoid colon cancer in elder patients
-
摘要:目的 观察改良保护性肠造口术对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癌患者的疗效及患者围术期炎性因子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梗阻性乙状结肠癌手术治疗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盲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改良保护性肠造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回肠袢式造口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炎性因子水平、血清胃泌素(GAS)水平、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 Ⅰ期、Ⅱ期手术后,观察组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Ⅱ期手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GAS、H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个月的累积复发率、累积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改良保护性肠造口术应用于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癌患者中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modified protective enterostomy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igmoid carcinoma, and analyze the change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during perioperation.Methods A total of 96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igmoid colon cancer undergoing surgery were selected, and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50) and control group (n=46) according to randomized blinded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mproved protective enterostomy,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oop ileostomy.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inflammatory factors, serum gastrin (GAS),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prognosis were compared.Results After surgery of phase Ⅰ and Ⅱ, the postoperative fasting time, hospitalization and exhaust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surgery, the serum levels of interleukin-1 (IL-1), interleukin-6 (IL-6),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GAS and HGF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cores of all dimensions in the 36-item Shot-form Health Status Survey (SF-36)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cumulative recurrence rate and cumulative mortal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4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 Modified protective enterostom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igmoid carcinoma,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inflammatory factors, promot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long-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
前庭系统包括内耳半规管和前庭内椭圆囊、球囊,是维持人体平衡和空间定向能力的重要系统,与体位改变和运动过程中的视觉保持密切相关,故前庭功能障碍往往伴随视觉、听觉、身体平衡的失调及运动错觉性眩晕的发生[1]。当前临床治疗前庭功能障碍的常规方案为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康复治疗,但该保守治疗患者获益不高,原因主要为: 一是前庭功能障碍病因复杂、病程长且症状波动大; 二是长期的眩量或平衡障碍容易引发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这种情绪不仅会削弱患者对康复过程的信心,还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前庭系统的功能恢复。此外,患者对疾病本质及康复效果的认知不足,容易怀疑治疗方案,从而降低治疗依从性,患者无法获得持续有效的治疗,导致疗效不佳和预后不良[2]。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认知行为疗法重视通过正确信息的输入,实现个体不当认知的纠正,从而指导良好行为、改善疾病转归。既往研究[3-4]将该疗法应用于恶性肿瘤、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等人群的干预,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本研究将基于IMB模型的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前庭功能障碍患者,探究其对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获益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前庭功能障碍患者154例,开展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标准: ①患者Romberg试验、Mann试验、Fukuda试验结果均阳性,明确前庭功能障碍诊断[5]; ②疾病处于稳定期者; ③意识清醒者,具备配合研究的能力和参与研究的意愿。排除标准: ①合并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 ②合并器质性疾病所致眩晕者; ③合并脑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 ④既往有头颈部、耳部外伤史或手术史者。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77例。本临床研究已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案
1.2.1 常规治疗和干预
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干预,持续4周。(1) 药物治疗: 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维生素B1、甲钴胺、胞磷胆碱、神经节苷脂等药物治疗,嘱患者遵医嘱用药并记录用药频次、服药剂量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 前庭康复训练: 在专业人员指导和陪同下,引导患者行前庭-眼反射增益练习、脊髓前庭反射静态和动态稳定性练习。①眼平视训练。嘱患者在固定头部的前提下,活动眼球并跟随目标物完成眼球上下运动、左右运动、远近运动。目标物运动速度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步提高,起始速度为0.5~1.0 Hz (即每秒0.5~1.0次往返运动),并可逐渐增加至2.0 Hz。头部运动速度应与目标物运动速度相匹配,起始速度为0.5~1.0 Hz, 并逐渐增加至2.0 Hz, 以保持视觉稳定性和反射练习的效果。训练体位从卧位开始,逐渐过渡到坐位和站位。每次训练持续10 min, 建议每天进行2~3次。逐步提升目标物和头部运动速度,可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耐受性并提高训练的效果和重复性。②平衡训练。嘱患者在保持眼球注视点稳定的前提下,完成头部前后、左右和旋转训练,逐步提高运动速度,并尝试闭眼训练; 头部运动起始速度为每秒20°, 逐渐提高至每秒40 °, 头部的角度变化范围从20 °(小幅度)逐步增加至60 °(大幅度),每次训练10~15 min, 每天2次。③站立位运动训练。嘱患者取站位,先行睁眼状态下站位-坐位转换训练、转身训练,逐步过渡至闭眼状态下训练,配合双手间互掷皮球,每次抛球时确保皮球高度超过眼部高度; 从站位转换到坐位时,初始阶段允许患者缓慢进行,转换时间约为3~5 s, 逐渐加快至2 s内完成,每次训练15 min, 每天2次。④坐位运动训练。嘱患者取坐位,行耸肩、转肩练习,先行睁眼训练,而后转为闭眼训练,同时行坐位捡物品训练,依次尝试单手捡取、双手捡取; 耸肩和转肩练习分别进行10~15次。起初每个动作持续1~2 s, 逐渐增加至每个动作3~4 s; 在捡物品训练时,初始时采用单手捡取物品的方式,逐步增加难度至双手同步捡取,每次训练20 min, 每天1~2次。⑤功能性活动训练。行屋内行走、上下斜坡、上下台阶等训练,先行睁眼训练后转为闭眼训练,训练期间嘱家属或监护人实时陪同保护; 初始阶段每级台阶或每米斜坡的时间为2~3 s, 逐渐减少至1~2 s, 每次训练15~20 min, 建议每天进行1次。
1.2.2 基于IMB模型的认知行为疗法
观察组接受基于IMB模型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持续4周。①信息干预: 通过播放视频、分享文章、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向患者传达并讲解前庭功能障碍相关信息,包括病因、治疗策略、注意事项、既往案例等,帮助患者建立对前庭功能障碍诊治的基本认知和康复信念; 通过鼓励患者复述、提问等方式帮助患者加深印象并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错误认知; 出院后通过公众号、微信群、复诊健康教育等形式开展持续信息追踪和信息强化,重点强调坚持前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②动机干预: 通过动机性访谈等方式挖掘患者康复动机、康复问题,帮助患者发现可能影响康复信心、康复依从性、康复积极性的原因并予以积极干预和纠正; 向患者介绍正念冥想、音乐干预、肌肉放松等情绪疏解和身心调适策略,帮助患者减轻身心压力; 鼓励患者积极表达自身想法,并增加与他人的交流。③行为技巧干预: 通过现场演示、视频播放、康复病患现身说法等方式讲解前庭康复训练的重点和要点,并介绍常见训练错误行为,帮助患者掌握康复训练方法和技巧; 向患者发放康复训练记录本,嘱患者记录每日训练频次、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鼓励患者记录每次训练体会,感受训练获益,并于随访时根据患者训练记录反馈调整训练策略。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采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DASS-21)、眩晕残障量表(DHI)、前庭康复获益问卷(VRBQ)、跌倒风险问卷(FRQ)、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临床症状、自护能力变化,并使用动静态姿势平衡台,实施感觉统合试验(SOT), 评估其平衡功能变化。① DASS-21: 包括抑郁、焦虑、压力共3个维度,各维度评分0~21分,评分与该维度负性情绪严重状态呈正相关[6]; ② DHI: 包括躯体、情感、功能3个维度,各维度评分依次为28、36、36分,评分与症状对患者该维度的影响呈正相关[7]; ③ VRBQ: 包括22个条目,评分与患者康复质量呈负相关[7]; ④ FRQ: 包括10个问题,评分范围0~10分,评分与患者跌倒风险呈正相关[8]; ⑤ ESCA: 包括5个维度,总分100分,评分与患者自护能力呈正相关[9]; ⑥ SOT: 平衡得分≥年龄标准化95%置信区间(CI)判定为良好,平衡得分 < 年龄标准化95%CI且未达到易跌倒标准判定为稍差,平衡得分 < 38分或较年龄标准化评分低>15分判定为易跌倒[1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x ± s)表示,采用双侧t检验, P < 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组年龄、性别、发作频率、症状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 1。
表 1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x ± s)[n(%)]组别 n 年龄/岁 性别 发作频率 症状侧别 男 女 1次/月 2~4次/月 >4次/月 左侧 右侧 对照组 77 44.23±5.65 46(59.74) 31(40.26) 21(27.27) 41(53.25) 15(19.48) 32(41.56) 45(58.44) 观察组 77 44.08±5.71 44(57.14) 33(42.86) 19(24.68) 45(58.44) 13(16.88) 34(44.16) 43(55.84) 2.2 心理状态变化
2组干预4周后DASS-21中抑郁、焦虑、压力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观察组干预4周后DASS-21中抑郁、焦虑、压力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2。
表 2 2组患者DASS-21评分比较(x ± s)分 组别 n 抑郁维度评分 焦虑维度评分 压力维度评分 干预前 干预4周后 干预前 干预4周后 干预前 干预4周后 对照组 77 11.39±1.95 7.52±1.33* 9.36±1.57 6.41±1.22* 18.67±3.25 13.01±2.36* 观察组 77 11.41±2.08 6.64±1.29*# 9.37±1.71 5.84±1.05*# 18.81±3.37 11.26±2.14*# DASS-21: 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与干预前比较, *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3 眩晕症状变化
2组干预4周后DHI中躯体、情感、功能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观察组干预4周后DHI中躯体、情感、功能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3。
表 3 2组患者DHI评分变化比较(x ± s)分 组别 n 躯体维度评分 情感维度评分 功能维度评分 干预前 干预4周后 干预前 干预4周后 干预前 干预4周后 对照组 77 15.74±3.72 8.25±1.79* 22.81±5.14 7.25±1.38* 23.17±4.12 10.25±1.92* 观察组 77 15.69±3.88 7.19±1.52*# 22.76±5.23 6.29±1.17*# 23.29±4.08 8.91±1.34*# DHI: 眩晕残障量表。与干预前比较, *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4 康复获益对比
2组干预4周后VRBQ、FRQ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 ESCA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干预4周后VRBQ、FR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4。
表 4 2组患者康复获益变化比较(x ± s)分 组别 n VRBQ评分 FRQ评分 ESCA评分 干预前 干预4周后 干预前 干预4周后 干预前 干预4周后 对照组 77 47.66±8.44 23.75±3.48* 4.76±0.49 2.28±0.31* 76.08±8.73 85.59±10.83* 观察组 77 47.41±8.75 21.29±2.81*# 4.81±0.53 1.52±0.27*# 75.71±8.42 91.97±11.26*# VRBQ: 前庭康复获益问卷; FRQ: 跌倒风险问卷; ESCA: 自我护理能力量表。
与干预前比较, *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2.5 平衡功能变化
2组干预4周后平衡功能均较干预前改善,观察组干预4周后平衡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5。
表 5 2组患者平衡功能变化比较[n(%)]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4周后 良好 稍差 易跌倒 良好 稍差 易跌倒 对照组 77 8(10.39) 29(37.66) 40(51.95) 39(50.65)* 24(31.17) 14(18.18)* 观察组 77 11(14.29) 24(31.17) 42(54.55) 59(76.62) *# 13(16.88)*# 5(6.49)*# 与干预前比较, *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3. 讨论
眩晕是前庭功能障碍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反复发作且病情迁延的眩晕症状会造成患者工作、生活能力大幅下降,也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以及跌倒风险[11]。同时,前庭神经系统也承担机体平衡、视觉、本体觉等多项重要功能,故前庭功能障碍的进展对患者生活质量乃至生存质量均造成威胁[12]。本研究深入分析负性情绪在前庭功能障碍患者中的重要性,揭示了这种情绪变化与疾病进展的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5-羟色胺缺乏与负性情绪存在关联,本研究不仅验证了这一关联,还通过IMB模型的干预进一步探讨了认知、动机和行为技能对情绪改善的影响。
临床治疗前庭功能障碍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前庭功能康复训练等,以药物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应用最为广泛。其中,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是促进前庭功能代偿的有效方式,且被证实不仅有助于患者眩晕症状的改善,也能够帮助大脑实现平衡状态的重新建立,故能够达到减弱前庭异常反应、降低刺激反应性的目的[13]。另有学者[14-15]发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一方面是前庭功能障碍引发相关临床症状并影响患者工作生活能力的结果,另一方面,负性情绪也可能加剧机体头晕等症状感受,且前庭功能障碍所致大脑神经递质5-羟色胺缺乏也可能与焦虑、抑郁等症状的出现有关。因此,积极开展前庭功能训练对于前庭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理状态的改善均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IMB模型的认知行为疗法可以进一步增强患者的情绪调节能力,这与其他文献的发现形成了互补。
然而,单纯药物治疗和前庭功能训练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①无法改善患者由于认知不足而导致的依从性下降、治疗信心低下等现状; ②难以有效保障患者长期训练的依从性和科学性,而错误的训练方法可能导致不良结局,甚至引发各类身心疾病[16]。针对这些局限性,基于IMB模型的认知行为疗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干预途径。IMB模型通过信息、动机和行为技能3个核心部分,系统地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并进一步解决患者治疗信心低下、依从性不佳等问题。首先,提供科学、精准的疾病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IMB模型能够纠正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错误认知,帮助其正确理解治疗的必要性,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其次, IMB模型通过激发患者的内在动机,鼓励其积极参与康复过程,建立长久的治疗信心。最后, IMB模型通过具体的行为技能训练,确保患者能够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技巧,保障训练的科学性,避免因训练错误引发负面后果。因此,基于IMB模型的认知行为疗法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还能通过增强动机和提升行为技能来有效应对单纯药物和前庭功能训练的局限性,进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7]。经过4周干预后,观察组DASS-21各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基于IMB模型的认知行为疗法对缓解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抑郁、焦虑和压力等负性情绪具有积极作用。IMB模型中的信息部分帮助患者正确理解其病情和治疗过程,减少对疾病的恐惧和不确定性; 动机部分通过调整患者的负性情绪,特别是焦虑和抑郁,促使其更主动地参与康复; 行为技能部分则通过引导患者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其对症状的应对能力,从而降低压力水平。观察组DHI各维度评分更低,表明IMB模型还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眩晕症状及其带来的残障。患者在认知行为疗法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应对诱发性刺激,减少对眩晕症状的恐惧,逐步适应和强化前庭系统的代偿能力。IMB模型通过引导患者认识到适当的诱发性刺激不仅不会加重症状,反而有助于促进前庭代偿功能,从而提高患者暴露于这些刺激的意愿,这种正反馈机制加速了患者的康复过程。此外,观察组干预后VRBQ、FRQ评分显著降低, ESCA评分显著提高,表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康复意识显著提升。这种变化背后的机制可能在于认知行为疗法对患者行为习惯的正向影响,通过IMB模型的信息和动机部分,患者能更全面地理解康复过程并增强信心,进而更主动地康复训练。更高的ESCA评分反映了患者在管理自身康复过程中的自主性增强,这一改善不仅降低了康复训练的风险,还有效形成了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了患者在未来康复训练中的积极性。
另外,在探讨基于IMB模型的认知行为疗法对前庭功能障碍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时,除了其在认知和行为层面的干预作用,研究还可以深入关注其在神经生理学层面的具体机制。负性情绪的产生与多种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尤其是与情绪调节相关的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19]。通过IMB模型的认知行为疗法,患者的错误认知得以纠正,进而引起这些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善,从而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此外,该疗法的干预可能通过调节大脑中与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相关的功能网络活动,如前额叶皮层、扣带回和杏仁核等区域的神经连接,改善患者的神经调控能力。这种网络活动的改变进一步提升患者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应对负性情绪和应激事件。未来研究可以结合脑影像学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以及神经递质水平的监测,进一步探讨基于IMB模型的认知行为疗法在神经生理学层面对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作用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该疗法的科学理解,还能为临床干预提供更有力的生物学依据。
IMB模型的框架结构在前庭功能障碍的干预中已展现重要作用,但其与其他相关疾病(包括心理疾病和慢性疾病)之间的潜在联系和影响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将IMB模型的干预策略扩展到前庭功能障碍与这些疾病的共存关系,可以为患者的整体健康提供更全面的支持。此外,前庭功能障碍常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共存, IMB模型可以帮助患者优化健康行为,减少这些慢性病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在较严重的情况下,前庭功能障碍还可能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 IMB模型可通过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帮助患者维持认知功能并应对认知能力的下降。
然而,本研究仅选取了干预4周后的指标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后续研究需要注意: ①长期效果评估的重要性。更长时间的随访可以反映干预措施的持久性和长期疗效,从而更全面地评估干预的真正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变化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稳定显示出来。②动态监测的优势。动态监测能够观察到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趋势,这有助于了解干预措施在不同阶段的具体效果,以及是否需要调整干预策略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③全面数据收集。未来的研究需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和多次测量(干预后3个月、6个月、1年),以收集更多的动态数据。这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基于IMB模型的认知行为疗法对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长期影响。④样本量的限制性。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仅纳入了154例患者,这可能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样本量不足可能会影响对干预效果的统计效力,无法代表更广泛人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未来研究将扩大样本量,纳入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增加动态检测和长期随访,以验证结果的普适性并获得更可靠的结论。此外研究还需要关注患者对该疗法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并分析影响这些因素的关键变量,如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过程中的体验。未来研究还将探索前庭功能障碍与其他相关疾病的潜在关联,分析IMB模型认知行为疗法的广泛应用前景及其对这些相关疾病的潜在影响,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参考。
-
表 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指标 观察组(n=50) 对照组(n=46) t/χ2 P 性别 男 17(34.00) 14(30.43) 0.139 0.709 女 33(66.00) 32(69.57) 年龄/岁 67.32±4.24 67.08±4.35 0.274 0.785 BMI/(kg/m2) 23.12±2.06 23.42±2.25 0.682 0.497 ASA分级 Ⅰ~Ⅱ级 22(44.00) 15(32.61) 1.312 0.252 Ⅲ级 28(56.00) 31(67.39) TNM分期 Ⅰ~Ⅱ期 32(64.00) 29(63.04) 0.009 0.923 Ⅲ~Ⅳ期 18(36.00) 17(36.96) 合并症 心脑血管疾病 9(18.00) 8(17.39) -0.175 0.861 高血压 21(42.00) 22(47.83) 糖尿病 18(36.00) 16(34.78) 呼吸系统疾病 10(20.00) 9(19.57) WBC/(×109/L) 10.23±3.15 10.68±3.24 0.690 0.492 Hb/g 90.25±8.17 91.08±8.26 0.495 0.622 ALB/(g/L) 30.45±3.12 31.18±3.01 1.165 0.247 BMI: 体质量指数; ASA: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WBC: 白细胞计数; Hb: 血红蛋白; ALB: 白蛋白。 表 2 2组患者Ⅰ期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比较(x±s)[n(%)]
组别 n 手术相关指标 术后并发症 手术时间/d 禁食时间/d 住院时间/d 排气时间/d 肠造口水肿 肠造口坏死 肠造口脱垂 肠造口回缩 合计 对照组 46 2.55±0.46 4.75±0.81 8.95±2.01 4.82±1.52 2(4.35) 1(2.17) 1(2.17) 2(4.35) 6(13.04) 观察组 50 1.40±0.31* 2.92±0.23* 7.95±1.60* 3.12±0.60* 1(2.00) 0 1(2.00) 1(2.00) 3(6.00)* 与对照组比较, * P < 0.05。 表 3 2组患者Ⅱ期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比较(x±s)[n(%)]
组别 n 手术相关指标 术后并发症 手术时间/d 禁食时间/d 住院时间/d 排气时间/d 切口感染 切口疝 吻合口瘘 肺感染 合计 对照组 46 2.72±0.51 4.85±0.70 8.94±1.31 4.11±0.42 4(8.70) 2(4.35) 3(6.52) 1(2.17) 10(21.74) 观察组 50 2.64±0.45 2.80±0.63* 6.32±0.84* 2.05±0.53* 1(2.00) 0 2(4.00) 0 3(6.00)* 与对照组比较, * P < 0.05。 表 4 2组患者不同时点炎症因子水平比较(x±s)
组别 时点 IL-1/(pg/mL) IL-6/(pg/mL) TNF-α/(ng/mL) 对照组(n=46) 术前1 d 87.47±10.67 93.72±9.40 88.24±8.31 术后12 h 106.33±11.26* 179.36±10.14* 114.29±9.01* 术后24 h 124.25±12.48*# 205.53±10.87*# 128.69±9.26*# 观察组(n=50) 术前1 d 86.87±10.54 92.59±9.72 85.63±8.25 术后12 h 95.14±10.83*△ 146.26±9.54*△ 92.48±8.69*△ 术后24 h 103.91±11.28*#△ 178.82±9.23*#△ 100.94±8.89*#△ IL-1: 白细胞介素-1; IL-6: 白细胞介素-6; TNF-α: 肿瘤坏死因子-α。与术前1 d比较, * P < 0.05;
与术后12 h比较,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表 5 2组患者不同时点血清GAS、HGF水平比较(x±s)
pg/mL 组别 时点 GAS HGF 对照组(n=46) 术前 89.70±10.17 1 750.75±119.34 术后3 d 78.65±9.42* 1 421.56±108.29* 术后7 d 69.49±7.38*# 1 012.36±99.38*# 观察组(n=50) 术前 90.19±10.21 1 739.60±124.53 术后3 d 70.68±8.27*△ 1 178.62±98.45*△ 术后7 d 58.42±6.56*#△ 852.80±93.23*#△ GAS: 胃泌素; HGF: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术前比较, * P < 0.05; 与术后3 d比较,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表 6 2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比较(x±s)
分 指标 对照组(n=46) 观察组(n=50)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精神健康 51.69±5.20 66.40±7.18* 50.22±5.25 72.84±7.39*# 生理机能 58.07±6.84 69.57±7.65* 58.59±6.46 75.42±8.82*# 社会功能 60.46±7.29 68.38±8.04* 60.19±7.56 75.61±9.57*# 躯体疼痛 56.25±6.98 61.21±7.20* 56.66±6.41 68.44±7.92*# 情感职能 65.49±6.56 71.66±7.08* 65.45±6.89 77.65±7.57*# 精力 53.46±5.89 61.24±6.18* 54.21±5.99 68.22±5.25*# 生理职能 58.97±6.66 64.51±7.14* 59.42±6.87 68.50±7.48*# 一般健康状况 61.99±6.43 71.53±6.25* 62.56±6.57 79.47±7.18*# 与术前比较, *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表 7 2组患者远期预后情况比较[n(%)]
组别 n 累积复发 累积死亡 术后12个月 术后18个月 术后24个月 术后12个月 术后18个月 术后24个月 对照组 46 3(6.52) 6(13.04) 8(17.39) 1(2.17) 3(6.52) 6(13.04) 观察组 50 1(2.00) 2(4.00) 2(4.00)* 0 1(2.00) 1(2.00)* 与对照组比较, * P < 0.05。 -
[1] HARILINGAM M R, KHUSHAL A, AIKOYE A. Self-expanding metal stenting for obstructing left colon cancer: a district hospital experience[J]. Indian J Gastroenterol, 2016, 35(4): 305-309. doi: 10.1007/s12664-016-0671-y
[2] 袁翔, 杨晓艳. 回肠袢式造口术治疗高位直肠癌患者的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 2020, 29(15): 2751-2753. 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20.15.022 [3] 江怀宁, 陈莉, 方磊, 等. 基于造口定位的腹部功能锻炼对肠造口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8): 1110-111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ANG202008033.htm [4] 林岚, 思永玉. 合并肺心病老年患者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回肠造口术的围手术期管理1例[J].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 42(4): 398-403. doi: 10.3760/cma.j.cn321761-20201222-00262 [5] 李干斌, 韩加刚, 王振军, 等. 不同治疗策略对完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1, 24(4): 335-343. doi: 10.3760/cma.j.cn.441530-20201203-00636 [6] 彭丹丹, 陈永霞, 康慧鑫. 延续护理联合中医按摩及PDSA循环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影响[J]. 西部中医药, 2019, 32(10): 140-14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SZY201910045.htm [7] 吴巍, 马冰, 张於, 等. 中老年结直肠癌永久性造口患者心理痛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1(12): 1460-1464.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0.12.021 [8] 李国宾, 王贵宪, 宋军民, 等. 肛门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注射肉毒素预防中低位直肠癌吻合口瘘的效果[J]. 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20, 55(1): 17-2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NYK202001004.htm [9] 张骏, 蔡巍, 何茂梁, 等. 不同肠造口术在治疗老年梗阻性直乙状结肠癌中的临床效果比较[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 15(6): 202-204. doi: 10.3969/j.issn.1672-6170.2018.06.063 [10] 李宝平, 张海亮, 常卫, 等. 回肠袢式造口术和结肠造口术治疗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癌的临床观察[J]. 实用癌症杂志, 2017, 32(11): 1842-1844. doi: 10.3969/j.issn.1001-5930.2017.11.030 [11] 许宁, 李文亮, 黄凤昌. 改良保护性肠造口应用于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癌患者的围术期观察[J]. 北京医学, 2019, 41(4): 271-27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YX201904005.htm [12] 李南, 苏拓, 姜国丹. 两种肠造口术在治疗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癌和高位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7, 36(2): 177-17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YYZ201410021.htm [13] 宋军民, 张炜, 米纪元, 等. 单吻合器双荷包吻合法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J]. 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20, 55(1): 25-2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NYK202001006.htm [14] 徐莹, 郭素萍. 晚期直肠癌合并肠造口患者心理痛苦筛查及精准护理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 22(24): 133-136. doi: 10.7619/jcmp.201824039 [15] 邵芬娣, 娄海飞, 邹丽芳, 等. 戴明环管理对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 2020, 27(15): 1898-1900. doi: 10.3760/cma.j.issn.1008-6706.2020.15.026 [16] 李京, 王东旭, 朱宏斌, 等. 生长抑素联合兰索拉唑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胃泌素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 河北医学, 2019, 25(10): 1638-1642.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19.10.014 [17] 程春宇. 回肠拌式造口术对左侧结肠癌老年患者术后血清GAS水平变化的影响[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8, 41(3): 148-14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XJY201803067.htm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1
- HTML全文浏览量: 130
- PDF下载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