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medical narrative capacity and self-efficacy sens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staffs
-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人员医学叙事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相关性。方法 于2019年10—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石家庄市6所三甲医院472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医学叙事能力量表(NCS)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分析临床护理人员医学叙事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结果 临床护理人员医学叙事能力总分为(150.74±17.92)分,处于中等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6.49±2.95)分,处于中等水平;护理人员医学叙事能力总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呈正相关(r=0.770,P < 0.001)。结论 临床护理人员医学叙事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医学叙事能力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护理管理者可以通过增强护理人员内部学习动力来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医学叙事能力。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on of medical narrative capacity with self-efficacy sens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staff.Methods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2019, 472 clinical nursing staff from 6 Grade Ⅲ Level A hospitals in Shijiazhuang City were conducted wit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by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and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medical narrative capacity scale (NCS)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edical narrative capacity and self-efficacy sensation was analyzed in clinical nursing staff.Results The total scores of medical narrative capacity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sensation were (150.74±17.92) and (26.49±2.95) respectively, in clinical nursing staff, which were at the middle level.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tal score of medical narrative capacity and the score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sensation in nursing staff (r=0.770, P < 0.001).Conclusion The medical narrative capacity and self-efficacy sens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staffs are at the medium level, and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edical narrative capacity and self-efficacy sensation. By enhancing nurses' internal learning motivation, nursing managers can improve their self-efficacy sensation and medical narrative capacity.
-
寻常型银屑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与免疫相关的银屑病,目前尚不明确其发病机制,多由微血管扩张、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分化与增生及真皮乳头层炎症浸润等引起,属于慢性炎症性疾病[1-2]。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甲氨蝶呤、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对症治疗,虽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不良反应多,且易复发[3]。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免疫性疾病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寻常型银屑病属“松皮癣”范畴,发病原因为热毒内蕴、血热内伏、血液黏度增加,因此临床常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4-5]。《寻常型银屑病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专家共识(2017年)》[6]已明确指出,火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研究使用火针联合活血化瘀汤治疗血瘀型寻常型银屑病并探讨其对疾病严重程度、皮肤屏障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接受治疗的120例血瘀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60例)和联合组(60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2014版)》[7]相关诊断标准的中重度银屑病患者; ②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中血瘀证相关诊断标准的患者; ③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 ④能够耐受本研究治疗患者。排除标准: ①既往有感染病史、外伤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史患者; ②关节型、脓疱型及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 ③合并严重心理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患者; ④近2周内曾服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及维A酸类药物,或2周内外用糖皮质激素、维甲酸类药物及维生素D3衍生制剂的患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中药组年龄(37.42±3.85)岁; 男45例,女15例; 病程(10.53±1.16)个月; 体质量指数(BMI)(21.57±2.21) kg/m2; 皮损形态为斑块型35例,点滴型25例; 疾病严重程度为中度39例,重度21例。联合组年龄(36.78±3.76)岁; 男47例,女13例; 病程(10.41±1.11)个月; BMI(21.75±2.26) kg/m2; 皮损形态为斑块型39例,点滴型21例; 疾病严重程度为中度42例,重度18例。2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西医诊断标准: ①好发于躯干、四肢及头皮部位,皮损主要见斑块、斑丘疹及红色丘疹,大小不一。皮疹泛发或散发,覆盖银白色鳞屑,刮除后可见光亮薄膜,下见点状出血。②病程长短不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病情迁延反复,多伴有家族史。血瘀证标准: 皮肤反复难愈,呈斑块状,鳞屑厚,色暗红,舌紫伴有瘀斑瘀点,脉涩。
1.2 方法
中药组给予活血化瘀汤(生地黄25 g, 丹参、白花蛇舌草、地骨皮、地肤子、苦参、白鲜皮各20 g, 蛇床子、红花各10 g)治疗,药材加水煎煮,分早晚2次服用, 1剂/d, 以上药物均由中药房统一熬制。联合组在中药组基础上给予火针治疗,使用0.4 mm×45.0 mm火针对增殖厚、颜色暗、鳞屑多、斑块状等皮损区域施针。患者取舒适卧位,将酒精灯点燃后置于操作床旁,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针,针体加热至发红迅速刺入皮损区,不超过皮损基底部深度(0.5~1.0 mm), 以腕力点刺后将针迅速取出,以20 min为宜。由病变外部向病变区点刺,针尖相距稀疏均匀,以0.6 cm为宜。结束后以碘伏消毒,针孔勿近水,每3 d治疗1次。2组均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1)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包括皮损肥厚浸润、皮损颜色、瘙痒、肌肤甲错情况,根据严重程度记0、2、4、6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2) 以皮损面积严重指数(PASI)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疾病严重程度,分值为0~72分。计算公式: PASI评分=(红斑+鳞屑+浸润)头颈部评分×头颈部面积×0.1+(红斑+鳞屑+ 浸润)上肢评分×上肢面积×0.2+(红斑+鳞屑+浸润)躯干评分×躯干面积×0.3+(红斑+鳞屑+浸润) 下肢评分×下肢面积×0.4。根据银屑病的红斑、浸润和鳞屑的严重程度评分标准,将银屑病分为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或极重度(4分)。皮损面积分为0(0分)、1%~ < 10%(1分)、10%~ < 30%(2分)、30%~ < 50%(3分)、50%~ < 70%(4分)、70%~ < 90%(5分)或90%~100%(6分)。(3) 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采集患者治疗前后5 mL空腹静脉血,取2 mL经抗凝处理留取血浆,用于检测血浆黏度,余下的3 mL直接用于检测患者全血低切黏度、高切黏度,检测仪器为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MVIS-2045A型)。(4) 检测皮肤屏障功能。使用GPSkin Barrier检测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经表皮水分丢失、角质层含水量及皮脂含量。(5) 观察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性生活(1项)、社会交集(1项)、工作和学习(1项)、休闲娱乐(1项)、日常活动(3项)、心理感受(1项)、主观症状(2项),每项0~3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6) 观察临床疗效。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①显效: 治疗后,患者皮损基本消失,皮损面积缩小>90%; ②有效: 治疗后,患者皮损有所改善,破损面积缩小>50%~90%; ③无效: 治疗后,患者皮损无改善甚至加重。(7) 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
与治疗前比较, 2组治疗后皮损肥厚浸润、皮损颜色、瘙痒、肌肤甲错各项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且联合组低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1。
表 1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x±s)分 证候 时点 联合组(n=60) 中药组(n=60) 皮损肥厚浸润 治疗前 4.12±0.37 4.03±0.34 治疗后 1.46±0.21*# 1.89±0.28* 皮损颜色 治疗前 4.62±0.41 4.53±0.36 治疗后 1.37±0.25*# 1.85±0.31* 瘙痒 治疗前 4.75±0.43 4.62±0.38 治疗后 1.57±0.24*# 2.11±0.31* 肌肤甲错 治疗前 4.57±0.52 4.62±0.56 治疗后 1.15±0.26*# 1.78±0.37* 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中药组比较, #P < 0.05。 2.2 疾病严重程度
与治疗前比较, 2组治疗后PASI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2。
表 2 2组疾病严重程度(PASI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联合组 60 21.57±2.25 10.53±1.26*# 中药组 60 21.96±2.31 15.78±1.62* 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中药组比较, #P < 0.05。 2.3 血液流变学
与治疗前比较, 2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3。
表 3 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x±s)mPa·s 组别 n 全血低切黏度 全血高切黏度 血浆黏度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联合组 60 16.52±1.68 10.23±1.15*# 6.75±0.78 3.14±0.35*# 5.13±0.56 2.16±0.27*# 中药组 60 16.14±1.62 13.46±1.37* 6.82±0.81 4.67±0.48* 5.02±0.53 3.47±0.36* 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中药组比较, #P < 0.05。 2.4 皮肤屏障功能
与治疗前比较, 2组治疗后经表皮水分丢失减少,且联合组治疗后经表皮水分丢失少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与治疗前比较, 2组角质层含水量及皮脂含量增加,且中药组高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4。
表 4 2组皮肤屏障功能比较(x±s)组别 n 经表皮水分丢失/[g/(h·m2)] 角质层含水量/% 皮脂含量/(μg/cm3)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联合组 60 29.45±3.02 10.57±1.12*# 6.45±0.78 27.35±2.86*# 60.12±6.24 101.23±10.57*# 中药组 60 30.14±3.11 18.32±1.85* 6.53±0.82 20.74±2.15* 60.78±6.31 86.34±8.75* 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中药组比较, #P < 0.05。 2.5 生活质量
与治疗前比较, 2组治疗后DLQI评分降低,且联合组低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5。
表 5 2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比较(x±s)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联合组 60 12.34±1.26 3.14±0.48*# 中药组 60 12.75±1.29 6.37±0.79* 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中药组比较, #P < 0.05。 2.6 临床疗效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中药组的78.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6。
表 6 2组临床疗效比较[n(%)]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联合组 60 32(53.33) 24(40.00) 4(6.67) 56(93.33)* 中药组 60 25(41.67) 22(36.67) 13(21.67) 47(78.33) 与中药组比较, * P < 0.05。 2.7 不良反应
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治疗均可耐受,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未做任何处理,治疗5 d后不良反应自行消退,继续治疗未见其他不良反应,见表 7。
表 7 2组不良反应比较[n(%)]组别 n 胃肠道反应 皮肤发红 瘙痒 灼热感 合计 联合组 60 1(1.67) 2(3.33) 2(3.33) 2(3.33) 7(11.67) 中药组 60 3(5.00) 0 1(1.67) 0 4(6.67) 3. 讨论
银屑病常存在血流速度减慢、血瘀及渗出、血液黏稠度增加等血液流变学异常情况[10]。中医认为银屑病是由血燥、血热引起,邪气入侵机体不得宣通,导致郁而化热,皮肤热邪蕴结,耗伤阴血,进而引发肌肤失养[11-12]。银屑病的发生与血液黏稠度的增加及皮肤微血管异常有关,关键病机为血瘀热结,患者血热可引发血瘀,而血瘀亦会导致血热难以祛除,导致瘀滞不通进而生热,如此反复即会导致该病缠绵难愈[13]。因此,本病应以活血化瘀、清热凉血为主要治疗原则。李灿等[14]研究显示,凉血解毒汤治疗银屑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强免疫功能,效果较好。本院自拟活血化瘀汤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凉血、解毒止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银屑病。近年来,中医特色疗法治疗银屑病愈加受到临床重视,其中《寻常型银屑病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专家共识(2017年)》推荐采用火针疗法治疗血瘀证银屑病。火针最早记载于《小品方》,主要是将针具针尖加热后刺入特定皮肤部位或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安全可行、操作简单的特点,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经表皮水分丢失、PASI评分和皮损肥厚浸润、皮损颜色、瘙痒、肌肤甲错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与治疗前比较, 2组治疗后经表皮水分丢失减少,且联合组治疗后经表皮水分丢失少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与治疗前比较, 2组角质层含水量及皮脂含量增加,且中药组高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以上结果提示,火针联合活血化瘀汤治疗血瘀型寻常型银屑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皮肤屏障功能,调节血液黏稠度,效果较好。原因为活血化瘀汤中生地黄为君药,可养阴、凉血、清热; 蛇床子、白花蛇舌草、地骨皮、地肤子、苦参、白鲜皮共为臣药,其中蛇床子可止痒杀虫、燥湿祛风,白花蛇舌草可解毒消痈、清热利湿,地骨皮可清热凉血、降火清肺,地肤子能够祛风止痒、清热利湿,苦参可解毒杀虫、燥湿清热,白鲜皮可燥湿清热、解毒祛风; 丹参、红花共为佐药,其中丹参可凉血消肿、活血散瘀,红花可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可解毒止痒、活血凉血、清热燥湿[17]。火针能够“以热引热”,将火热之邪排出体外,进而达到去腐生肌、排脓敛疮、清热解毒的目的。此外,火针还能以其温热作用激发经络之气,进而鼓舞气血运输,发挥透风止痒、活血化瘀的作用[18]。火针联合活血化瘀汤可内外兼治,进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本研究还发现,与治疗前比较, 2组治疗后DLQI评分降低,且联合组低于中药组,提示火针联合活血化瘀汤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红花、丹参能够抗凝血、抑制血小板凝集; 白花蛇舌草可调节机体免疫力、抗菌、抗炎; 地骨皮能够抑制络氨酸酶活性,可有效治疗多种皮肤病; 地肤子可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抗过敏、抗炎; 苦参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过敏、抑菌、止痒、抗炎等作用; 白鲜皮能够通过抑制IgE结合抗原进而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止痒作用较好。诸药合用可有效治疗皮肤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进而提高生活质量。火针治疗皮肤病具有较悠久的历史,将烧红的针尖快速刺入局部患处,既能发挥局部刺激作用,又具备灸的温热效应,可补气助阳、温通经络、疏通气血、排脓敛疮,治疗皮损,且火针还可导致皮损处出现红热、疼痛、充血反应,其热力刺激度可引发内在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血管壁的渗透性,增强经络、气血的疏通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改善皮肤组织局部营养状况及微循环,促进受损神经和组织修复与再生[19-20]。此外,针刺皮损区域还能有效延缓表皮细胞增生角质化过程,促进皮疹消退,缓解瘙痒症状[21],有利于病情恢复。此外,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火针联合活血化瘀汤的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火针联合活血化瘀汤治疗血瘀型寻常型银屑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皮肤屏障功能,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生活质量。但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不明确其外部适应性,还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进行论证。
-
表 1 临床护理人员医学叙事能力得分(n=472)(x±s)
项目 条目数 得分/分 得分率/% 关注倾听 9 50.32±6.24 79.87 理解回应 11 66.76±8.61 86.70 反思再现 6 33.66±4.34 80.14 总分 27 150.74±17.92 79.75 表 2 护理人员自我效能感各条目得分(n=472)(x±s)
分 条目 得分 1. 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2.94±0.73 2. 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的 2.23±0.52 3. 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的 2.11±0.32 4. 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 3.21±0.42 5. 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 2.21±0.51 6. 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题 3.22±0.41 7. 我能冷静地面对困难,因为我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3.18±0.40 8. 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方法 2.10±0.35 9. 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3.07±0.27 10. 无论什么事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应付自如 2.21±0.52 表 3 医学叙事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n=472)
项目 r P 医学叙事能力总分 0.770 <0.001 关注倾听维度得分 0.725 <0.001 理解回应维度得分 0.718 <0.001 反思再现维度得分 0.715 <0.001 -
[1] CHARLOTTE B, BODIL H. B, MATTHIAS H, et al. A Narrative Care approach for persons living with dementia in institutional care setting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lder People Nursing, 2020, 15(1): 25. doi: 10.1111/opn.12278
[2] 于晓丽, 朱晓萍, 邱昌翠, 等. 癌症患者实施叙事护理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20, 35(7): 106-10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7.106 [3] 刘联, 蓝云. 国内外叙事医学研究综述[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 15(1): 55-5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ZYK201701018.htm [4] 姜安丽. 叙事护理的发轫与探究[J]. 上海护理, 2018, 18(1): 5-7. doi: 10.3969/j.issn.1009-8399.2018.01.002 [5] 马婉贞. 医护人员医学叙事能力量表的开发及信效度检验[D]. 南京: 南京医科大学, 2019. [6] 侯佳坤, 周宏珍, 胡瑞丹, 等. 临床护士医学叙事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21, 36(1): 63-6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01.063 [7] 李宁, 王玉玲, 宋海楠, 等. 新入职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及分析[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7, 38(6): 545-547. doi: 10.3969/j.issn.2095-5227.2017.06.014 [8] 肖凤, 李爽, 任英, 等. 临床护士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工作环境与关怀行为的相关性[J]. 护理研究, 2021, 35(3): 396-40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HZ202103006.htm [9] 董伟著, 张文彤. 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第2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113-115. [10] 马婉贞, 顾平, 张晶晶, 等. 医护人员医学叙事能力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中华护理杂志, 2020, 55(4): 578-58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HL202004024.htm [11] 王才康, 胡中锋, 刘勇.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应用心理学, 2001, 15(1): 37-40. doi: 10.3969/j.issn.1006-6020.2001.01.007 [12] 郑启秘, 蒲亨萍, 余江洪, 等. 三级医院护理人员医学叙事能力现况调查及对策探讨[J]. 护士进修杂志, 2021, 36(3): 284-28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SJX202103021.htm [13] 田丽, 李梦媛, 肖抒情, 等. 三级医院护士医学叙事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21, 36(7): 72-7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07.072 [14] 武全莹, 郭红. 叙事医学教育在护理人文教育中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22): 129-132. doi: 10.7619/jcmp.201922043 [15] 程青云, 张艳, 赵敬, 等. 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同理心及倾听能力现状调查[J]. 护理学杂志, 2020, 35(20): 71-7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20.071 [16] 王昌, 邢彩霞, 汪美玲, 等. 叙事护理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 41(2): 200-202. doi: 10.3969/j.issn.1002-1256.2020.02.027 [17] 赵悠. 叙事护理对护理人员批判性思维、人文关怀意识的影响[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5(26): 25-5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LHL202026023.htm [18] 邵静, 罗薇, 刘晓, 等. 叙事护理临床实践在提升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中的效果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20, 20(11): 1713-1716. 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20.11.025 [19] 肖凤, 李爽, 任英, 等. 临床护士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工作环境与关怀行为的相关性[J]. 护理研究, 2021, 35(3): 396-40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HZ202103006.htm [20] 李圣芳. 巴林特小组活动对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证研究[D]. 太原: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21] 孙丽媛, 梁小荣. 我国护士职业获益感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21, 48(1): 27-3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DYF202101007.htm [22] 刘亚楠, 臧舒婷, 芦良花. ICU护士自我效能感与患者安全文化感知现状及关系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20, 20(1): 27-29. doi: 10.3969/j.issn.1671-315x.2020.01.006 [23] 许超丽, 杨静静, 郁新, 等. Snyder希望理论在改善肝癌手术患者希望水平、自我效能中的临床价值[J]. 当代护士: 上旬刊, 2021, 28(5): 72-7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ZT202105027.htm [24] 王娟. 奥瑞姆自理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老年骨质疏松病人健康信念、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全科护理, 2021, 19(8): 1054-105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THS202108016.htm [25] 赵翊虹, 杨春菊, 莫文娟, 等.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延续护理对心脏瓣膜机械性置换术术后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 2021, 50(3): 485-488. doi: 10.3969/j.issn.0253-9926.2021.03.059 [26] 张凤霞, 赵桂双. 授权理论联合图文式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自我效能及自护能力的影响[J]. 慢性病学杂志, 2021, 22(3): 472-47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YSO202103052.htm [27] 李圣芳, 薛平, 侯冉, 等. 山西省10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 2020, 34(10): 1768-1773. doi: 10.12102/j.issn.1009-6493.2020.10.017 -
期刊类型引用(1)
1. 张伟娜,唐丹荔,牛妍艳. 古塞奇尤单抗治疗重度斑块状银屑病临床价值研究. 陕西医学杂志. 2025(02): 239-24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0
- HTML全文浏览量: 165
- PDF下载量: 9
- 被引次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