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对机械通气新生儿通气时间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卢君, 林茜, 张丹, 胡红

卢君, 林茜, 张丹, 胡红. 集束化护理对机械通气新生儿通气时间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7): 53-55. DOI: 10.7619/jcmp.202007016
引用本文: 卢君, 林茜, 张丹, 胡红. 集束化护理对机械通气新生儿通气时间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7): 53-55. DOI: 10.7619/jcmp.202007016
LU Jun, LIN Qian, ZHANG Dan, HU Hong. Effect of cluster nursing on ventilation time and nursing quality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neonate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0, 24(7): 53-55. DOI: 10.7619/jcmp.202007016
Citation: LU Jun, LIN Qian, ZHANG Dan, HU Hong. Effect of cluster nursing on ventilation time and nursing quality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neonate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0, 24(7): 53-55. DOI: 10.7619/jcmp.202007016

集束化护理对机械通气新生儿通气时间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R459.7

Effect of cluster nursing on ventilation time and nursing quality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neonates

  • 摘要: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8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图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集束化护理,比较2组治疗时间、护理前后血气指标、护理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前, 2组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 2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酸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集束化护理应用于机械通气新生儿患者,可改善血气指标,提高护理质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有明显防范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luster nursing in neonat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0 mechanical ventilation neonate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chart method,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cluster nursing, respectively. The treatment time, blood gas index, nursing quality and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length of ICU stay and total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e nursing quality score was higher,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bove indicator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blood gas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 showed no difference(P>0.05), while the 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and pH value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 Conclusion Cluster nursing fo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neonates can improve the blood gas index, enhanc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prevent from ventilator-related pneumonia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 脊椎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是外力造成胸腰椎骨质连续性的破坏,临床上传统修复治疗手段为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使用椎弓根螺钉联合骨折的上下两个椎板进行治疗[1]。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存在创口较大、护理困难、恢复慢等情况,而微创化的脊柱手术是目前脊柱修复术的发展趋势[2]。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不需要做大面积创口,而使用脊柱三柱进行内固定[3], 相较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有着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程度轻、手术时间短、止痛药物用量小、恢复快、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势[4]。本研究比较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与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8年4月收治的6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纳入标准[5]: ①年龄18~60岁; ②单一胸椎或腰椎骨折患者; ③脊柱损伤1周内者; ④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通知书。排除标准: ① 2处及以上椎体损伤者; ②合并并发症者。将67例患者分为2组。微创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25~57岁,平均(43.20±18.50)岁; 病变椎体为T116例, T1215例, L110例, L24例。常规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2~55岁,平均(44.30±21.20)岁; 病变椎体为T115例, T1212例, L113例, L2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常规组采用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手术。微创组采用胸腰椎后路微创内固定系统(北京富乐公司)。术前取俯卧位,垫高患者腰背部及髋部,使用金属网格架予以支撑,使患者胸腹部悬空。在伤处椎弓根及其相邻节段椎弓根投影标记。常规消毒和铺巾,以标记椎弓根根部为中心,平行做4个2 cm切口。使用尖刀片打开皮肤及皮下胸背筋膜,分离肌层。X线引导下使用C臂摄取穿刺针进行穿刺,深入椎弓根约2 cm处。侧位透视,引导穿刺针穿刺至椎体后缘。拔出穿刺针内芯,于内孔放置导丝,将穿刺针套管取出,使用导丝扩大钉道。移除前两级扩张器,留下第三级扩张器,攻丝,置入中空万向螺钉,C臂经X射线确认弓根螺钉位置良好。同法置入剩余椎弓根钉。安装置棒器,置入上下椎弓根螺钉尾槽,拧入固定螺帽,拧紧上方螺帽,C臂X射线下作调整至位置合适,拧紧固定螺帽,进行缝合[6]

    根据麻醉记录,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记录手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手术结束后1 d检查患者肌酸激酶。记录患者术后首次可自主依靠支撑器具下床时间。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检查患者疼痛情况,指导患者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疗效评价[7]。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指导患者使用功能障碍指数法(ODI)进行疗效评价[8]。使用X射线检查患者骨折部分椎体高度及其Cobb角度,计算病变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值。病变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值=病变椎体高度/参考值×100%。Cobb角度为X射线拍摄患者侧位脊椎,于影像图分别以病变椎体上、下板板面水平线做垂直线,两线交汇处即Cobb角[9]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术后1 d肌酸激酶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 < 0.05)。见表 1

    表  1  2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比较(x±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引流量/mL 下床时间/d 肌酸激酶/(U/L)
    术前 术后1 d
    微创组(n=35) 64.30±4.70* 67.20±7.10* 0* 2.50±0.20* 137.70±25.90 253.40±25.50*
    常规组(n=32) 112.80±13.40 233.40±25.20 241.50±22.50 4.30±0.80 140.20±24.60 562.70±83.30
    与常规组比较,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时,常规组VAS评分显著高于微创组(P < 0.05)。术后1个月时,常规组VAS评分略高于微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x±s)
    时点 微创组(n=35) 常规组(n=32)
    术前 6.73±0.91 6.95±0.63
    术后1周 1.62±0.35* 3.34±0.56
    术后1个月 0.33±0.21 0.35±0.25
    与常规组比较,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组患者均在术前基本丧失行为能力, 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ODI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 < 0.05)。术后6个月, 2组患者均已恢复行为能力, 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  3  2组ODI评分比较(x±s)
    时点 微创组(n=35) 常规组(n=32)
    术前 89.35±2.23 89.57±1.99
    术后3个月 16.47±1.23* 23.47±2.87
    术后6个月 13.72±1.59 13.76±1.63
    与常规组比较,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术前、术后6个月, 2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值、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 2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微创组Cobb角显著大于常规组(P < 0.05)。见表 4

    表  4  2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值、Cobb角比较(x±s)
    组别 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值/% Cobb角/°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微创组(n=35) 57.72±3.97 88.73±8.97 99.72±0.12 14.18±2.25 1.19±0.27* 2.96±0.33
    常规组(n=32) 56.93±4.52 90.63±3.43 99.69±0.23 14.23±2.41 0.63±0.12 2.89±0.45
    与常规组比较,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脊椎骨折好发于胸椎、腰椎,多发于青壮年男性,采矿、建筑等职业中较为多见,其他发病原因包括车祸、高处坠落[10]。老年患者存在骨质疏松,致伤因素多为跌倒、滑倒。胸腰椎骨折常伴脏器损伤及神经损伤,治疗存在极大难度和风险[11]。胸腰椎骨折大体上可分为楔形压缩性骨折、爆破性骨折、不定向爆破性骨折、椎体水平撕裂损伤、过度屈曲-牵引损伤、椎体脱节[12]

    临床上常使用椎弓根钉固定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帮助患者尽早进行椎体复位、愈合。本研究发现,术后患者行动能力极低,术后6个月即恢复大部分的行动能力。但从手术角度来说,由于椎弓根钉固定法需要对椎体进行直接打孔、上椎弓根螺钉等操作,所以需要打开患者病变椎体附近的皮肤,剥离患者椎旁肌肉、筋膜、韧带、骶棘肌,创伤较大,易发生术中神经损伤[13]。有研究[14]提出,使用改良的穿刺方法可显著减少患者的痛苦。本研究中使用的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即是使用胸腰椎后路微创内固定系统进行手术,术中只在穿刺椎体时对患者造成创伤,与传统椎弓根钉固定术相比,不需要剥离骶棘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椎旁肌的血管神经损伤,保护了脊椎软组织[15]

    有研究[16]报道,传统椎弓根钉固定术可造成术后肌纤维僵硬化,肌肉功能出现衰退,并可能伴有神经损伤。本研究中,使用传统椎弓根钉固定术的患者恢复3个月后依然存在病变椎体所在位置的酸痛、僵硬、无力,从而影响了行动能力恢复。有研究[17]认为传统椎弓根钉固定术中无神经性损伤的腰背疼痛主要导致了患者生活质量恢复缓慢。本研究中,使用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患者在术后1周即痛感消失到不影响日常生活,而使用传统椎弓根钉固定术患者则在术后1周仍然存在较大的痛感。根据X射线影像来判断,本研究中使用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使用传统椎弓根钉固定术的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 在Cobb角方面, 2组患者出现了微创组矫正力度显著小于常规组的情况(P>0.05)。

    综上所述,与椎弓根钉固定术相比,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势,但二者最终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均能使患者在6个月内恢复行动能力。

  • 李雪华, 纪健, 钱素云. 机械通气危重症患儿适宜能量供给值与年龄的关系[J]. 中华儿科杂志, 2018, 56(1): 39-42.
    聂振清, 陈晓燕. 机械通气联合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价值[J]. 安徽医药, 2019, 23(6): 1222-1225.
    杨雪峰. 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 2018, 47(7): 883-885.
    张京芬. 集束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 24(20): 2452-2455.
    曾慧, 张珍, 龚媛, 等. 胸肺物理治疗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 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7, 29(5): 403-412.
    唐丽玲, 袁莉萍, 张鹏, 等. 气流冲击结合间断声门下吸引法在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上的效果研究[J]. 安徽医药, 2017, 21(6): 1062-1065.
    宋德婧, 巴文天, 段军, 等. 机械通气患者咳嗽能力的评价及临床意义[J]. 中华医学杂志, 2018, 98(26): 2128-2130.
    王楠楠, 孙荣青, 李庆华, 等. 集束化护理对热射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9, 26(1): 120-122.
    青旭蓉, 晏玲. 集束化护理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护理: 中英文, 2018, 4(4): 11-14.
    杨璐丹, 谢曼英, 叶海连, 等. 集束化干预策略对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 38(1): 88-91.
  • 期刊类型引用(10)

    1. 卢镇生,叶握球,冯奕鑫,陈晓丽.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非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吉林医学. 2022(10): 2611-2615 . 百度学术
    2. 苟林. 后路经皮微创和椎旁肌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体骨折疗效观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1(01): 50-54 . 百度学术
    3. 徐修磊. MIPPSO手术和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分析. 当代医学. 2021(29): 80-82 . 百度学术
    4. 李恒.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微创脊柱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蛇志. 2021(03): 347-348+362 . 百度学术
    5. 段莉娜,杜飞,罗颖. 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X线透视角度的偏差对术者置钉精确性的影响.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1(12): 1506-1507 . 百度学术
    6. 杨俊贤. 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胸腰椎功能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12): 61-62 . 百度学术
    7. 闫庆明. 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微创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伤椎影像学指标的影响. 中国医学创新. 2020(21): 1-5 . 百度学术
    8. 赵腾,马妍妍. 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中外医疗. 2020(23): 66-68 . 百度学术
    9. 王维霖,赵永旭,王琳. 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胸椎骨折患者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中国医药指南. 2020(25): 97-98 . 百度学术
    10. 赵小灵,潘飞龙,刘志元,赵小强.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与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82): 198+20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06
  • HTML全文浏览量:  102
  • PDF下载量:  14
  • 被引次数: 1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1-0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