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不良事件的影响

郑燕红, 蔡海明, 张旭

郑燕红, 蔡海明, 张旭.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不良事件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22): 24-26. DOI: 10.7619/jcmp.201922009
引用本文: 郑燕红, 蔡海明, 张旭.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不良事件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22): 24-26. DOI: 10.7619/jcmp.201922009
ZHENG Yanhong, CAI Haiming, ZHANG Xu. Effect of different doses of clopidogrel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19, 23(22): 24-26. DOI: 10.7619/jcmp.201922009
Citation: ZHENG Yanhong, CAI Haiming, ZHANG Xu. Effect of different doses of clopidogrel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19, 23(22): 24-26. DOI: 10.7619/jcmp.201922009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不良事件的影响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蔡海明

  • 中图分类号: R743

Effect of different doses of clopidogrel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CI)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86例急性CI住院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大剂量组(n=43)与小剂量组(n=43)。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大剂量组给予氯吡格雷150 mg, 小剂量组给予氯吡格雷常规剂量75 mg, 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大剂量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 0.05), 且显著低于小剂量组(P < 0.05)。大剂量组短期脑梗死复发率2.33%, 低于小剂量组9.30%, 出血发生率11.63%, 高于小剂量组4.6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神经功能恶化率4.65%, 低于小剂量组18.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与标准剂量75 mg氯吡格雷比较,大剂量150 mg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更加显著,能有效促进C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ifferent doses of clopidogrel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I).
      Methods  Totally 86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cute CI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high dose group (n=43) and low dose group (n=43).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symptomatic treatment, the high dos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150 mg clopidogrel, while the small dos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5 mg clopidogrel.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3 months. The platelet count,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score of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s well as adverse ev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platelet count,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and NIHSS score in the high dos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low dose group (P < 0.05). The short-term recurrence rat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2.33% in high dose group and 9.30% in low dose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bleeding was 11.63% in high dose group and 4.65% in low dose group, and all these result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The deterioration rate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high dose group was 4.6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18.60% in low dose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dose of 75 mg clopidogrel, the high dose of 150 mg clopidogrel has better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effect,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CI patients.
  • 脑梗死(CI)约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 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1]。CI起病急骤,多数患者发病前无任何前驱症状,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抗血小板药物在CI的治疗及二级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2]。与传统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更佳,且出血风险相对较低,多项研究[3-4]也指出,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获益大于阿司匹林。目前医学界对氯吡格雷在CI治疗和预防领域的最佳剂量尚无明确定论,《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也仅推荐75 mg作为标准参考剂量,临床具体用药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探讨CI患者应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的效果,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86例急性CI住院患者。纳入标准: 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NIHSS评分、颅脑CT或MRI影像学检查等,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5]中CI诊断标准; ②患者年龄40~75岁,性别不限,发病至入院时间<48 h; ③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①近期服用过抗凝药物或对本研究药物存在过敏禁忌者; ②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缺陷、脑肿瘤、严重外伤、全身急慢性感染、精神及神经性疾病等; ③中途主动退出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86例CI患者分为大剂量组(n=43)与小剂量组(n=43)。大剂量组男28例,女15例; 年龄42~75岁,平均(59.25±6.38)岁; 发病至入院时间1~7 h, 平均(3.15±1.02) h; 合并高血压20例,糖尿病7例; 吸烟史19例,饮酒史21例。小剂量组男26例,女17例; 年龄41~75岁,平均(59.30±6.35)岁; 发病至入院时间1~8 h, 平均(3.14±1.01) h; 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8例; 吸烟史21例,饮酒史18例。2组CI患者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比性良好。

    所有CI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卧床、镇静、脱水降颅压、改善微循环、神经保护、亚低温治疗等常规对症处理,相关健康教育和康复护理内容均相同。在上述基础上,2组患者均给予氯吡格雷(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 75 mg×7片)治疗,其中大剂量组给予150 mg, 1次/d, 小剂量组给予75 mg, 1次/d, 均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期间进行血脂和凝血功能检测、心脑功能检查以及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等。

    分别于治疗前后晨起空腹状态下检测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脑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NIHSS量表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肢体协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和知觉感等11个方面,总分42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记录2组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脑梗死复发、脑神经功能恶化以及出血事件等。

    2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比较见表 1

    表  1  2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x±s)
    组别 n 血小板计数/(×109/L) 血小板聚集率/% NIHSS评分/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大剂量组 43 258.03±47.69 178.92±40.27*# 67.38±18.05 46.79±12.53*# 11.31±2.57 3.10±0.85*#
    小剂量组 43 256.70±48.25 240.21±41.58 67.50±17.32 62.09±14.98 11.28±2.60 5.27±1.52*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小剂量组比较,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大剂量组短期脑梗死复发率2.33%, 低于小剂量组9.30%, 出血发生率11.63%, 高于小剂量组4.6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神经功能恶化率4.65%, 低于小剂量组18.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I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5%~20%, 且急性期CI病死率高达5%~15%, CI已成为中国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6]。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临床治疗CI的主要药物,但许多CI患者年龄较大,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差,因此需谨慎选择抗血小板药物[7]。《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推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作为CI的治疗和二级预防药物,但近些年研究[8]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存在较高的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不良事件风险,且易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和CI复发,因此临床应用逐渐受到限制。氯吡格雷是一种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口服后迅速吸收,胃肠道副作用较少,主要通过阻断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表面P2Y12受体结合来抑制纤维蛋白原与P2Y12受体结合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用药3~7 d达到稳定状态,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机制存在差异[9]。目前,氯吡格雷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疾病治疗,但关于不同剂量氯吡格雷的效果差异的研究较少。

    汪永飞[10]研究指出, 50 mg与75 mg氯吡格雷治疗非心源性急性CI患者的抗血小板作用相当,安全性均较好,提示50 mg与75 mg治疗急性CI的效果并无明显差异。张继中等[11]研究指出,与标准剂量氯吡格雷比较,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CI效果更佳,能有效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及NIHSS评分,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本研究在未使用负荷剂量条件下,比较标准剂量75 mg与大剂量150 mg氯吡格雷治疗急性CI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大剂量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血小板聚集率、NIHSS评分显著降低,而小剂量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均不显著, NIHSS评分虽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大剂量组,提示150 mg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更强。此外,氯吡格雷还能显著降低血清炎性介质如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表达[12], 有效减轻脑组织缺血及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13-15]。本研究显示,大剂量组脑梗死复发率略高于小剂量组, 2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 表  1   2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x±s)

    组别 n 血小板计数/(×109/L) 血小板聚集率/% NIHSS评分/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大剂量组 43 258.03±47.69 178.92±40.27*# 67.38±18.05 46.79±12.53*# 11.31±2.57 3.10±0.85*#
    小剂量组 43 256.70±48.25 240.21±41.58 67.50±17.32 62.09±14.98 11.28±2.60 5.27±1.52*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小剂量组比较, #P<0.05。
    下载: 导出CSV
  • [1] 孙叶飞, 詹娇阳. 循证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7, 46(4): 377-37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YK201704026.htm
    [2] 路芳, 刘翠, 聂忆秋. 抗血小板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的调控作用[J]. 血栓与止血学, 2017, 23(1): 68-70. doi: 10.3969/j.issn.1009-6213.2017.01.021
    [3] 毛妮, 张蕾, 郭洪伟, 等. 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后脑梗死复发类型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医药导刊, 2017, 19(1): 51-52. doi: 10.3969/j.issn.1009-0959.2017.01.026
    [4] 李欣, 刘兰星, 刘意琼. 阿司匹林用于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发生抵抗的原因分析及氯吡格雷干预效果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4(8): 30-3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YSJ201708010.htm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48(4): 246-257.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5.04.002
    [6] 王允, 代大伟, 范宇威, 等.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 17(26): 5194-519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WCX201726045.htm
    [7] 郭婷婷, 黄照, 王玉洁. 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与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9(9): 926-929. doi: 10.3969/j.issn.1009-0126.2017.09.008
    [8] 朱浩, 鱼丽萍, 杨霖崧, 等. 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关系[J]. 海南医学, 2018, 29(24): 35-3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AIN201824011.htm
    [9] 陈勇, 陈道文, 陈飞, 等. 血栓弹力图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研究[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8, 31(5): 34-3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CSJ201805012.htm
    [10] 汪永飞.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轻型急性脑梗死抗血小板作用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比较[D]. 石家庄: 河北医科大学, 2018.
    [11] 张继中, 郑远征, 李珂, 等.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 22(3): 54-6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NSJ201903008.htm
    [12] 陈灏.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防治中的作用对比[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20): 5-7. doi: 10.3969/j.issn.1673-5110.2016.20.003
    [13] 梁慧. 不同剂量硫酸氯吡格雷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研究[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 18(11): 59-6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ZXL201811025.htm
    [14] 胡乔乔, 何佳.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 药学实践杂志, 2017, 35(5): 449-452. doi: 10.3969/j.issn.1006-0111.2017.05.016
    [15] 唐俊彦, 黄宇. 不同剂量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比较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12(6): 22-23, 2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PLHY201906008.htm
  • 期刊类型引用(11)

    1. 朱家攀,孙吴琼,王子博.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 包头医学. 2025(01): 41-43+53 . 百度学术
    2. 张剑波,史琦玉,胡亚民,李晓红. 氯吡格雷血小板反应性与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不良事件的关系. 中国药业. 2024(13): 69-74 . 百度学术
    3. 黄本恩. 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当代医学. 2022(08): 34-36 . 百度学术
    4. 李阿银,乔博芳.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 临床研究. 2022(05): 116-119 . 百度学术
    5. 彭秉纲. 降脂通络软胶囊+氟伐他汀在脑梗塞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血脂、C-反应蛋白变化分析. 黑龙江中医药. 2022(01): 30-32 . 百度学术
    6. 何春林.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05): 788-791 . 百度学术
    7. 刘虹,崔长富,尹周,刘维,张新英.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FDP、Hcy、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海南医学. 2022(15): 1917-1920 . 百度学术
    8. 姚玲,宋霄. 脑梗死治疗中氯吡格雷的应用对其炎症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 贵州医药. 2022(08): 1280-1281 . 百度学术
    9. 常海宽. 下肢机器人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医疗装备. 2022(21): 122-124 . 百度学术
    10. 张延广.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继续医学教育. 2021(07): 151-152 . 百度学术
    11. 陈亚芬.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中国民间疗法. 2021(19): 77-7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8
  • HTML全文浏览量:  187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1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9-11
  • 录用日期:  2019-10-2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2-28
  • 发布日期:  2019-11-2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