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cation value of enzyme-linked immunodot assay for interferon-γ combined with tuberculin test in diagnosis of epididymal tuberculosis
-
摘要:目的 探讨γ-干扰素(IFN-γ)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联合结核菌素试验在附睾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接诊的90例经手术治疗且病理结果证实为附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方法将患者分为A组(酶联免疫斑点法)、B组(结核菌素试验)、C组(IFN-γ酶联免疫斑点法联合结核菌素试验),每组30例。比较3组附睾结核诊断阳性率。结果 C组附睾结核诊断阳性率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IFN-γ酶联免疫斑点法联合结核菌素试验能提高附睾结核的诊断阳性率。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enzyme-linked immunodot assay (ELISPOT) for interferon-γ (IFN-γ) combined with tuberculin test in the diagnosis of epididymal tuberculosis.Methods Clinical materials of 90 patients with epididymal tuberculosis confirme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from March 2016 to March 201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detection method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ELISA), group B (tuberculin test), and group C (IFN-γ ELISA combined with tuberculin test),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ositive rate of diagnosis of epididymal tuberculosis were compared among three groups.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diagnosis of epididymal tuberculosis in group 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A and group B (P < 0.05).Conclusion IFN-γ ELISA combined with tuberculin test can increase the positive rate of diagnosis of epididymal tuberculosis.
-
随着体检的不断普及以及多排螺旋CT的发展,肺部小结节的检出率明显升高。直径大于1 cm的肺结节恶性率达50%~60%[1-2], 磨玻璃影结节(GGO)的恶性率高达63%~74%[3]。病理是诊断肺结节的金标准,电视胸腔镜(VATS)是获取病理的有效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肺部小结节的诊断和治疗中。由于部分小结节特别是GGO, 病灶小、质地软、位置深,仅凭术中肉眼观察和手指触诊难以准确定位,增加了手术难度,甚至需中转开胸。因此, VATS术前对结节进行精准定位尤为必要。目前研究报道有多种不同定位方法,如微弹簧圈定位、染料定位、Hookwire定位、放射性示踪剂定位等,各有优缺点。对本院47例患者52枚肺部结节采用CT引导微弹簧圈加亚甲蓝联合定位后行胸腔镜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8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胸外科共有47例患者52枚肺部结节经CT引导微弹簧圈加亚甲蓝联合定位后行VATS手术。男28例,女19例; 年龄24~81岁,平均(59.3±11.4)岁, 5名患者为多发结节,其余均为单发结节; 实性结节11个, GGO 41个; 右肺29个,左肺23个结节; 病灶直径5~27 mm; 结节距胸膜垂直距离5~32 mm。穿刺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材料包括PTC介入穿刺针: 18G×150 mm; 栓塞弹簧圈(型号MWCE-35-3-4, COOK公司)。
1.2 定位方法
手术当日CT引导下行肺结节穿刺定位。根据CT片肺结节位置放置定位标尺, CT扫描确定体表穿刺针点,注意避开血管、肋骨,选择最佳穿刺路径,确定穿刺角度及进针深度。常规消毒、铺巾, 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介入穿刺针按预定路径穿刺至胸膜外, CT扫描后调整穿刺方向、角度,进针至结节边缘,重新CT扫描确定穿刺针针尖位置,如位置不佳,调整穿刺针方向,如位置良好,则拔出针芯。穿刺针推入并释放微弹簧圈,注入亚甲蓝0.5~1.0 mL, 逐步退针,使针道及脏层胸膜穿刺处染色,拔除穿刺针后重新CT扫描,明确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明确微弹簧圈与结节的位置关系,打印胶片供VATS术中参考。将患者送至手术室进行手术。
1.3 VATS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于患侧第5肋间腋前线处做3 cm切口,置入切口保护套,胸腔镜探查,寻找脏层胸膜亚甲蓝染色处,触及弹簧圈,以腔镜直线型缝合器楔形切除病灶。如病灶位置较深,则通过X线透视弹簧圈用卵圆钳夹持标记部位,以直线缝合器楔形切除病灶。解剖标本,沿微弹簧圈及亚甲蓝染色处找到肺结节,缝线标记,行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行肺叶切除术及纵隔淋巴结清扫。
2. 结果
47例患者在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成功率为100.0%, 定位时间为(16.5±4.3) min, 定位后出现无症状少量气胸8例(17.0%), 穿刺针道出血6例(12.8%), 少量气胸合并针道出血4例(8.5%), 均无需处理,无血胸、空气栓塞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行胸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胸患者,所有肺结节术中均顺利识别并切除。随后病理结果表明,良性结节6枚,不典型腺瘤样增生7枚,原位癌9枚,微浸润腺癌16枚,浸润性腺癌12枚,转移癌2枚。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后住院时间4~11 d, 平均(6.2±1.1) d。
3. 讨论
随着CT体检的普及,肺部小结节的检出率明显提高[4], 但仅仅根据肺结节的CT影像特点难以确定结节的良恶性, PET-CT对于亚厘米小结节良恶性鉴别意义不大[5-6], 对小结节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随着胸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肺叶切除术逐渐被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接受。但是在胸腔镜下难以识别没有累及脏层胸膜的小结节,特别是GGO, 导致中转开胸甚至不得不扩大手术范围。术中能否准确找到肺结节是影响VATS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7], 对肺结节进行精准定位是胸腔镜手术急需解决的问题。理想定位方法应具有精度高、并发症少、定位时间短、对设备要求低的特点。目前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定位方法: Hookwire定位、染色定位、微弹簧圈定位,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8]。使用Hookwire定位是最早的、应用最广的定位方法,但Hookwire定位后可出现移位脱落情况。文献[9-10]报道,有5.0%~13.5%的移位发生率。若Hookwire插入脏层胸膜深度小于5 mm将增加移位风险[11], 因此至少将Hookwire放置在距离脏层胸膜以下1 cm才能较好固定。对于深度>2 cm的肺结节即使进行Hookwire定位,术中仍会出现切除范围不足、切缘阳性以及切断Hookwire钢丝致异物残留的情况。
CT引导下亚甲蓝染色定位最早由Lenglinger提出,由于亚甲蓝等染料具有不同颜色,术者可以清晰看到穿刺位置,特别适合位置比较表浅(距胸膜3 cm以内)的肺结节,但如果亚甲蓝注射过多,易造成染色范围太大或胸腔染色,导致肺结节定位不准。部分患者特别是长期吸烟或矽肺的患者,肺表面色泽较深,亚甲蓝识别困难[12]。因此定位后需尽快手术,一般要求3 h以内同时必须协调好CT室、手术室。
微弹簧圈主要用于血管内栓塞, Asamura[13]首次报道将微弹簧圈用于肺结节定位,微弹簧圈外周附有纤毛,表面摩擦力大,不会因术中肺组织萎陷、手术器械牵拉出现移位脱落,手术前或手术当日定位均可,定位后不需要立即手术,术前准备时间较充裕。但如果病灶位置较深,定位后弹簧圈隐匿于肺组织内,肺表面无明显标志,术中不易寻找结节。有学者采用微弹簧圈“拖尾法”进行定位,但易出现“拖尾”不成功甚至弹簧圈脱落至胸腔的情况。因此,“拖尾法”并不适合所有病灶定位[14]。将微弹簧圈及亚甲蓝两种方法联合定位肺结节更有优势,兼顾了亚甲兰的着色性及弹簧圈的稳定性,术者很容易根据亚甲蓝染色确定肺结节大致位置,术中寻找结节更直观、时间更短、更确切,不会出现肺结节遗漏或切除不全情况,极大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弹簧圈置入后位置比较固定,病理科医生可以根据弹簧圈位置轻松地找到肺结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医疗纠纷。
本组47例患者52枚肺结节定位成功率为100.0%, 定位时间为(16.5±4.3) min, 定位后VATS手术成功率为100.0%, 未出现结节遗漏或找不到的情况,具有较高准确性。CT引导下微弹簧圈及亚甲蓝联合定位属于有创定位方法,具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15]。本组定位后出现无症状少量气胸8例,穿刺针道出血6例,少量气胸合并针道出血4例,均无需处理,无血胸、空气栓塞等并发症。本研究结果分析总结出如下体会: ①术前认真研读CT图像,选定最佳穿刺路径,尽可能垂直肺表面,避开大血管、支气管、肋骨及肩胛骨; ②争取一次成功,避免反复多次穿刺,一旦出现气胸、血肿后再定位肺结节较困难; ③弹簧圈置于结节边缘,不进入结节内,保持结节的完整性,便于病理检查,同时避免了穿刺时可能出现的针道肿瘤种植; ④亚甲蓝使用量小于1 mL,过多则增加染色范围,影响定位准确性。
综上所述, CT引导下微弹簧圈加亚甲蓝联合定位具有简单直观、定位准确、并发症少、创伤小的优点,保证肺结节精准切除,同时避免切除过多的肺组织,提高胸腔镜手术的成功率。
-
表 1 3组诊断附睾结核阳性率比较
组别 n 阳性 阴性 阳性率/% A组 30 22 8 73.33* B组 30 21 9 70.00* C组 30 28 2 93.33 与C组比较, *P < 0.05。 -
[1] 李富东, 王养民, 周逢海, 等. 超声造影联合酶联免疫斑点法在附睾结核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7, 38(5): 294-29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BGY201705005.htm [2] 黄皓, 杨细飞, 邓群益, 等. IFN-γ酶联免疫斑点法与结核菌素皮试在附睾结核检测中的应用比较[J].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2, 18(6): 534-53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KXB201206015.htm [3] 叶璐, 陆友金, 甘能金, 等. IFN-γ释放试验在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6, 11(12): 1131-113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ISC201612018.htm [4] 柏明见, 何美琳, 冯璟, 等.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结核病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8, 10(2): 71-73. doi: 10.3969/j.issn.1674-7151.2018.02.002 [5] 唐洁, 陈策, 查成, 等. 基于结核杆菌耐热抗原小分子多肽刺激人外周血T细胞产生TNF-α和IFN-γ鉴别肺结核和潜伏性结核感染[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7(11): 1442-1447. doi: 10.3969/j.issn.1673-4254.2017.11.03 [6] 陈兵. 附睾结核42例诊断和治疗[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6, 22(z1): 64-6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WZX200801183.htm [7] 叶璐, 陆友金, 甘能金, 等. IFN-γ释放试验在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6, 11(12): 1131-113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ISC201612018.htm [8] 刘玉娟, 蔡秋娥, 段艳辉, 等. Elispot检测抗原特异性IFN-γ反应在结核性盆腔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17(3): 167-169. doi: 10.3877/j.issn.2096-2738.2017.03.011 [9] 杨玲, 黄建斌, 崔晓永. 鹿泉区2011—2015年中小学新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 38(3): 407-40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IWS201703029.htm [10] 杨映晖. γ-干扰素释放酶联免疫法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7(2): 53-54. doi: 10.3760/cma.j.issn.1673-8799.2017.02.012 [11] 邬恒燕, 喻增建, 徐助伟, 等. 结核抗体IgG/IgM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15): 155-156. doi: 10.7619/jcmp.201615057 [12] 翟玉安.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与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对结核病患者诊断价值比较[J]. 实用医技杂志, 2016, 23(7): 726-72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YYJ201607019.htm [13] 张福兴.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探讨[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 24(14): 62-63. doi: 10.3969/j.issn.1006-6586.2018.14.031 [14] 李静, 曹琳, 王卓.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研究[J]. 大家健康: 学术版, 2016, 10(9): 48-49. doi: 10.3969/j.issn.1009-6019.2016.09.064 [15] 李曙光, 李莉, 张修磊.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在菌(涂)阴肺结核辅助诊断中的价值-Meta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7, 44(3): 515-51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DYF201703033.htm [16] 孙超, 李磊, 王颖, 等. ELISPOT(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对肺结核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 口岸卫生控制, 2018, 23(5): 31-38. doi: 10.3969/j.issn.1008-5777.2018.05.008 [17] 黄汉鹏. 比较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核菌素试验以及血清结核抗体检测对诊断肺结核的价值[J]. 中外医疗, 2016, 35(35): 41-42, 4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ZZZ201635013.htm [18] 陆小艳, 杨艺, 杨丹. T-SPOT. TB联合血浆细胞因子检测在活动性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21): 41-44. doi: 10.7619/jcmp.201621013 -
期刊类型引用(7)
1. 王辉,郑翔,闻作川,田浩,王永平. CT引导下Hookwire及亚甲蓝定位在胸腔镜治疗肺结节中的应用研究. 转化医学杂志. 2023(03): 182-184 . 百度学术
2. 徐叶锋,龙才权. 乳腺癌保乳术中超声引导下亚甲蓝定位的效果. 浙江创伤外科. 2023(07): 1325-1328 . 百度学术
3. 朱峰,程少麟,杨洋,唐震. 亚甲蓝与Hookwire联合定位与医用胶定位在肺小结节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01): 138-140 . 百度学术
4. 吴伟斌,洪祎纯,林晓竹,黄加铭. CT引导下生物胶定位联合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在肺部小结节治疗中的应用. 中外医学研究. 2022(18): 29-32 . 百度学术
5. 蔡志春,朱逸涵,蔡志扬. 新型组织标记液与亚甲蓝在大鼠皮下标记效果的比较.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2(04): 16-19 . 百度学术
6. 李晶. 微弹簧圈定位在肺小结节术前穿刺中应用及其并发症分析. 浙江创伤外科. 2021(03): 494-495 . 百度学术
7. 王美之,张怀忠,季中,沈丽慧. 肺部小结节定位技术及其对诊疗效果的影响研究. 医院管理论坛. 2021(12): 55-57+7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88
- HTML全文浏览量: 169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