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lower extremity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after operation
-
摘要:目的 探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72例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围术期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凝血4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术后下肢疼痛、下肢肿胀及浅静脉曲张发生情况,并采用多普勒血管彩超检测患者是否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PT、APTT、TT均显著长于对照组, 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下肢疼痛、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妇科肿瘤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可以降低DVT的发生。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lower limb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after operation.Methods Seventy-two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36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erioperative nursing. The levels of prothrombin time (PT), 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 (APTT), thrombin time (TT), fibrinogen (FIB) and the occurrence of lower limb pain, lower limb swelling and superficial varicose vei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oppler ultrasoun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occurrence of lower limb venous thrombosis.Results After nursing, PT, APTT and TT level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and FIB level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nursing, the incidences of lower limb pain, lower limb swelling, superficial varicose veins and lower limb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gynecological cancer patients can grea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VT.
-
冠心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性变化造成冠脉闭塞或狭窄,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冠心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1]。心肌负荷的压力增大引发的心肌短暂性的缺血缺氧变化的临床综合征,属于致死率比较高的一种疾病,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及巨大的经济压力[2]。依据2014年WHO发布的全球疾病评估报告,过去10年造成人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心脑血管疾病[3]。因此,减少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4]。相关研究[5]显示,康复训练可使冠心病患者的5年病死率下降25%~46%, 并使心肌梗死(非致命性)的复发率下降31%。本研究探讨了心脏康复策略对冠心病患者心肌酶谱及心室重塑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12月在本院治疗的14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6]相符; ②通过心电图、影像检查等严格确诊; ③参与研究前1个月内没有服用过稳心颗粒或曲美他嗪进行治疗。排除标准: ①伴肾、肝功能不正常的患者; ②伴发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感染等的患者; ③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8例,康复组78例。对照组男37例,女31例; 年龄47~78岁,平均(61.73±7.27)岁; 病程1~9年,平均(5.03±1.13)年; 心功能Ⅱ级43例,心功能Ⅲ级25例; 平均住院时间为(7.84±2.85) d; 吸烟者13例。康复组男44例,女34例; 年龄49~77岁,平均(60.36±8.26)岁; 病程1~10年,平均(5.86±1.05)年; 心功能Ⅱ级46例,心功能Ⅲ级32例; 平均住院时间为(8.07±2.21) d; 吸烟者1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药物护理等。
康复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心脏康复策略干预。①心理护理: 冠心病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由于缺乏对预后、疾病及手术的了解,极易产生恐慌、紧张、担忧等情绪,医护人员应及时与患者沟通,详细介绍疾病及预后情况,对患者进行鼓励、安慰,增强患者战胜病痛的信心; 保持住院环境舒适、温馨,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防止增大心肌耗氧量,并对心律失常进行预防。②康复护理: 术后密切关注患者手术切口的状况,观察穿刺位置(股动脉)是否发生渗血、鞘管是否出现移位等状况。如患者术后并未发生不良后果,通常鞘管的拔出时间是术后6 h内,拔出鞘管后,观察患者术侧皮肤颜色、温度及动脉搏动等状况。给予患者头高足底位,协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告知患者及家属食用易消化、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饮食、饮水习惯。定时观察,记录好患者尿液的量、颜色的变化情况。与此同时,患者术后容易出现血液高凝现象,需要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医嘱给予患者替罗非班治疗,于术后持续进行48 h, 防止出现支架内栓塞,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发生出血、胸闷状况,依据实际情况予以抗生素治疗。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为患者制定适当的康复训练计划,于术后4~5 d, 协助患者进行床上起、坐训练以及洗漱、进食等活动; 术后6~10 d, 协助患者坐床休息,指导患者下床进行活动,对活动时间进行控制; 此后,按照患者实际恢复状况,协助患者爬楼梯或于院外进行散步等运动,对训练时间、运动量进行控制,确保科学合理。
1.3 观察指标
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的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心脏指数(CI)、心排血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室重塑(主要包括心绞痛、心率失常、ST段改变以及梗死面积扩大)情况。心肌酶谱指标检测方法: 护理1个月后,取所有患者4 mL静脉血,使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LDH、CK、HBDH、CK-MB及AST水平进行检测。心功能检查方法: 在护理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主要指标有CI、CO及LVEF。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后心肌酶谱指标比较
护理后,康复组LDH、CK、HBDH、CK-MB以及AS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见表 1。
表 1 2组患者护理后心肌酶谱指标水平比较(x±s)IU/L 组别 n LDH CK HBDH CK-MB AST 对照组 68 51.64±7.15 64.87±24.16 190.37±40.27 473.02±61.20 305.35±79.37 康复组 78 17.03±3.79* 23.52±4.64* 83.38±29.06* 123.85±25.73* 114.40±50.26* LDH: 乳酸脱氢酶; CK: 肌酸激酶; HBDH: α-羟丁酸脱氢酶; CK-MB: 肌酸激酶同工酶; AST: 谷草转氨酶。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2 护理前后心功能比较
护理前, 2组患者CI、CO、LVEF无显著差异(P>0.05); 护理后,康复组CI、CO、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2。
表 2 2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比较(x±s)组别 CI/[L/(m2·min)] CO/(L/min) LVEF/%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2.38±0.82 2.96±0.79 3.48±0.96 4.78±0.96 51.84±3.69 55.58±2.49 康复组 2.45±0.71 3.64±0.63* 3.46±1.27 5.56±0.80* 52.04±3.31 61.94±3.03* CI: 心脏指数; CO: 心排血量; LVEF: 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3 护理后心室重塑情况比较
护理后,康复组心绞痛、心率失常、ST段改变以及梗死面积扩大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见表 3。
表 3 2组患者护理后心室重塑情况比较[n(%)]组别 n 心绞痛 心率失常 ST段改变 梗死面积扩大 对照组 68 19(27.94) 15(22.06) 12(17.65) 2(2.94) 康复组 78 8(10.26)* 7(8.97)* 5(6.41)* 1(1.28)*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3. 讨论
采用搭桥手术或支架对闭塞的冠状动脉进行有效疏通,可缓解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却不能完全解除冠心病致病因素,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心绞痛等不良事件的概率很高[7]。手术治疗后再次发生冠状动脉狭窄者占10%~20%,且患者术后通常会出现生活质量、心理、社会适应力等方面的问题。心脏康复护理指提供给心脏病患者关于社会、心理、生理方面的支持,使患者最大程度恢复之前的社会功能[8]。目前,心脏方面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大部分只是由医护人员依据经验进行,缺少科学性、系统性与延续性[9]。
心肌酶谱在临床中属于心肌损伤的研究指标,主要有LDH、CK、HBDH、CK-MB、AST, 其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大脑、肾脏、肝脏及心肌中,损伤与病变位置的不同导致酶含量的变化不同[10-11]。本研究采用心脏康复策略对康复组冠心病患者实施护理,结果显示,康复组患者的LDH、CK、HBDH、CK-MB以及AST水平显著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说明采用心脏康复策略对患者实施护理,能够降低患者心肌耗氧量,对心肌损伤起到预防作用。
康复锻炼时,患者可因情绪激动、紧张而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以及心输出量升高[12]。开始运动后,由于神经机制的调节,患者会迅速出现各种血管、神经反应,且随着时间及运动量的增加反应也会增强,心肌耗氧量也会增大。不同时期的心肌的演变过程会随着不同机理进行变化,心室会出现扩大等心室重塑与机理改变[13-14]。尽管位于梗死区的心肌组织丧失了应该具有的张力,然而随着不停的心脏搏动,需对心室收缩末增加的容积进行承受,以降低心室舒张末张力及压力不正常与心室收缩末室壁张力对患者造成的影响[15]。形成瘢痕组织之前,位于梗死区的心肌抗张力会降低,且在心腔内压力的影响下,容易出现膨展,造成室壁变薄、心腔扩大,属于梗死心肌易损期[16]。因此,为了尽早恢复梗死区,减少或防止心室重塑的发生、发展,因此患者术后需保持绝对性休息,以防心脏负荷增大[17]。若患者术后大量运动,会使心脏负荷增大,对心室重塑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不利于患者康复,因此患者应在术后休息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康复训练[18]。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心脏康复策略干预的康复组患者的心绞痛、心率失常、ST段改变及梗死面积扩大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患者,与上述研究结论相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心脏康复策略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能够降低患者心肌酶谱指标水平,减少心室重塑的发展,改善心功能。
-
表 1 2组患者术后凝血指标比较(x±s)
组别 PT/s APTT/s TT/s FIB/(g/L) 对照组(n=36) 10.12±1.02 30.11±1.51 8.32±2.01 3.04±1.11 观察组(n=36) 12.32±2.50* 32.08±2.12* 9.56±3.13* 5.23±1.05* PT: 凝血酶原时间; APTT: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TT: 凝血酶时间; FIB: 纤维蛋白原;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表 2 2组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情况比较[n(%)]
组别 下肢疼痛 下肢肿胀 下肢浅静脉曲张 下肢出现栓子 合计 对照组(n=36) 5(14.00) 4(11.00) 6(17.00) 3(8.00) 18(50.00) 观察组(n=36) 1(3.00)* 1(3.00)* 0* 0* 2(5.00)*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
[1] 周斌, 余翀, 李毅清, 等. 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的抗栓治疗—第10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抗栓治疗指南解读[J]. 临床外科杂志, 2017, 25(1): 40-42.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17.01.010 [2] 毕蕊, 杨文涛. 部分妇科肿瘤中特征性的基因改变及其临床应用[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8, 47(3): 219-222. doi: 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8.03.019 [3] 彭伟萍, 覃英, 潘丹燕, 等.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J]. 全科护理理, 2017, 15(27): 3383-338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THS201727021.htm [4] 孙成春, 徐建江, 黄伦论, 等. 临床医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及对策探讨[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16, 29(4): 244-247 doi: 10.3760/cma.j.issn.1006-1924.2016.04.002 [5] 陈祖云, 徐嘉, 董树华, 等. 综合护理干预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 2016, 31(18): 1710-171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SJX201618035.htm [6] 张瑾花, 王芳.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J]. 中国保健营养, 2018, 28(31): 163-163. doi: 10.3969/j.issn.1004-7484.2018.31.247 [7] 曹松美. 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20): 20-20, 28. doi: 10.3969/j.issn.1672-2353.2010.20.010 [8] 于秀丽, 朴丽, 丛云凤, 等. 量化踝泵运动降低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临床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 13(13): 120-121 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3.052 [9] 孙启建, 尹笋. 妇科肿瘤围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30例的临床分析[J]. 实用癌症杂志, 2016, 16(2): 330-333. doi: 10.3969/j.issn.1001-5930.2016.02.047 [10] 刘萍, 陈艳芳. 体位护理联合抗凝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的改善[J]. 血栓与止血学, 2017, 23(1): 164-165, 168. doi: 10.3969/j.issn.1009-6213.2017.01.054 [11] 关宁. 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性优质护理干预[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 22(4): 65-6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YZL201804019.htm [12] 杨岚. 品管圈对妇科术后患者防范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为的影响[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 2(50): 123-123, 129. doi: 10.3969/j.issn.2096-2479.2017.50.100 [13] 王武. 开腹手术患者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止血药对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 2016, 15(1): 96-98. doi: 10.3969/j.issn.1009-6213.2016.01.029 [14] 屈伟侠, 王丽君. 床上减压运动预防卧床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5, 19(18): 12-1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FHL201518007.htm [15] 张利君, 郭锦丽. 实施护士联络巡视计划对手术患者焦虑及满意度的影响[J]. 医学信息, 2016, 29(21): 183-184. doi: 10.3969/j.issn.1006-1959.2016.21.150 [16] 郝建萍. 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15): 48-49.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0.05.119 [17] 曲华燕, 孙红丽.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分析[J].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2, 39(4): 299-30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2.04.018 [18] 陈秀芳. 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30): 19-20.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0.10.100 -
期刊类型引用(8)
1. 蔡蕊,商婷婷,周琳,王翠平,袁伟. 血清α-HBDH和ApoB水平对合并MVD的AMI患者PCI术后3年内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 江苏医药. 2024(04): 334-337 . 百度学术
2. 陈文荣,黄焯文,欧阳卓兴. 心力衰竭合并心室重构患者血清胱抑素C、N-末端脑钠肽前体、心肌酶谱的临床诊断价值. 中国医药科学. 2024(23): 185-188+198 . 百度学术
3. 李晨. 磷酸肌酸钠联合新活素对心肌梗死PCI术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损伤标志水平和预后的影响. 罕少疾病杂志. 2022(03): 48-50 . 百度学术
4. 连延华,高丽,张晓乐. 增强型体外反搏抑制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脏重塑的效果及其对缺血阈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机制分析. 中国医学工程. 2022(08): 125-128 . 百度学术
5. 阙嘉,钟敏,张又红. 心肌声学造影结合心肌酶、动态心电图早期评估左室心肌情况应用.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1(05): 972-973+987 . 百度学术
6. 高怀燕,佟瑶,冯秋婷. 心脏康复策略对冠心病患者心肌酶谱及心室重塑的影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05): 647-649 . 百度学术
7. 孙婧,李萍. 冠心病患者的系统性心肺康复护理.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14): 122-125 . 本站查看
8. 王蕾,柯剑林,赵可辉,赵传珂. 2D-STE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及左室整体收缩功能中的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12): 2198-220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8
- HTML全文浏览量: 144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