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risk factors identification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fter tracheotomy on improving nursing quality
-
摘要: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识别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气管切开术。调查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并检查菌群分布情况。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既往病史、意识状态、手术史、抗生素使用时间10~20 d、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7 d均为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行气管切开术后第9天细菌感染患者比例(86.31%)最高,其次为第14天(78.57%)、第4天(42.86%)、第1天(5.96%), 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 < 0.05)。行气管切开术后,细菌主要分布于下呼吸道分泌物部位,口腔、医护人员手部、呼吸机湿化瓶等部位细菌所占比例较低。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共有30种细菌,其中占比较高的前10位细菌感染率与其他细菌感染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 < 0.05)。结论 科学的统计方法与微生检测能够有效识别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因素,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提高护理质量。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risk factors identification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fter tracheotomy and its impact on improving nursing quality.Methods A total of 168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racheotomy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related factors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bacterial flora examination after tracheotomy was performed.Results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fter tracheotomy were past medical history, state of consciousness, operation history, antibiotic use time of 10 to 20 d and assisted ventilation time of tracheotomy >7 d. The incidence of bacterial infection after tracheotomy was the highest on the 9th day (86.31%), followed by the 14th day (78.57%), the 4th day (42.86%) and the 1st day (5.96%), 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P < 0.05). After tracheotomy, bacteria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secretion, and less distributed in other parts such as mouth, hands of medical staff and humidifying bottle of ventilator. There were 30 kinds of bacteria in the lower respiratory secretions, and the incidence of the top 10 bacterial infection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to other bacterial infection rates (P < 0.05).Conclusion Scientific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microbiological detection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fter tracheotomy, and appropriate measures can promote nursing quality.
-
Keywords:
- tracheotomy /
-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
- risk /
- identification /
- nursing quality
-
气管切开术是建立人工气道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气道通畅,主要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阻塞患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患者、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除困难患者以及口腔咽部手术前预防性切开患者,气管切开术的实施极大提高了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1]。然而,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增加,也为气管切开手术后的进一步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临床大量研究[3-7]证实,有效识别气管切开术后的下呼吸道感染风险能够促进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不当产生的感染风险[8]。近年来,本院在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识别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本院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1例,女77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1.23±2.45)岁。纳入标准: ①入选患者均接受气管切开术[9]; ②患者年龄≥18周岁; ③入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①手术前已有下呼吸道感染者[10]; ②术前服用皮质激素者; ③手术后1~5 d内死亡者。
1.2 方法
收集并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患者既往病史诊断报告、住院时间、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以及患者意识状态等指标。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气管切开术后接受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及菌群检查。气管切开术后的第1天、第4天、第9天、第14天分别于患者颈部皮肤、切口处、下呼吸道分泌物、口腔、病房空气、呼吸机湿化瓶、物表、呼吸机管道接口处、气管切开套管内、吸引器引流瓶以及护理人员手部共计11处进行样本采集,并立刻送往细菌室检查。
1.3 观察及评价指标
① 调查患者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患者既往病史、诊断报告、住院时间、气管分泌物的性质以及患者意识状态中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②不同时点呼吸道的感染率[11]。③不同部位细菌检查结果中感染率最高的前10位细菌占比情况。④护理质量评级。由院内5名专家对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进行综合评分,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情护理。总分100分, 100分为特级, 90~ < 100分为一级, 70~ < 90分为二级[12]。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 22.0软件,统计单因素结果。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住院时间非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患者既往病史、意识状态、手术史、抗生素使用时间10~20 d、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7 d是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P < 0.05)。见表 1。
表 1 单因素分析结果[n(%)]因素 n 感染 性别 男 91 4(4.40) 女 77 2(2.60) 年龄 18~40岁 81 7(8.64) >40~60岁 74 6(8.10) >60~74岁 13 1(7.69) 既往病史 高血压脑出血 14 3(21.43) 重症肌无力 15 4(26.67)* 糖尿病肾病 41 2(4.88) 消化道大出血 12 2(16.67) 其他 86 8(9.30) 意识状态 清醒 142 23(16.20)* 昏迷 26 12(46.15) 手术史 有 32 8(25.00)* 无 136 17(12.50) 抗生素使用时间 < 10 d 98 7(7.14)* 10~20 d 70 26(37.14) 住院时间 < 7 d 94 4(4.26) ≥7 d 74 3(4.05) 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 ≤7 d 121 4(3.30)* >7 d 47 21(44.69) 与因素的其他项目比较, *P < 0.05。 2.2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既往病史、意识状态、手术史、抗生素使用时间、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均为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 2。
表 2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危险因素 回归系数 Wald值 OR值 P值 95%CI 既往病史 0.897 2.894 8.897 < 0.001 1.032~9.997 意识状态(格拉斯评分) 0.739 3.679 12.399 < 0.001 2.001~12.397 手术史 0.842 2.736 7.932 < 0.001 2.001~12.397 抗生素使用时间 0.599 9.423 29.397 < 0.001 2.126~30.364 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 0.397 6.397 16.184 < 0.001 2.587~20.483 2.3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时点细菌感染发生率
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第9天细菌感染率(86.31%)最高,其次是第14天(78.57%)、第4天(42.86%)、第1天(5.95%)。不同时点细菌感染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 < 0.05)。
2.4 不同部位细菌检查结果
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细菌主要分布于下呼吸道分泌物,口腔、医护人员手部、呼吸机湿化瓶等部位细菌所占比例较低。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共有30种细菌,其中占比高的前10位细菌感染率与其他细菌感染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 < 0.05)。见表 3。
表 3 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占比较高的前10位细菌感染分布情况[n(%)]序号 细菌 样本数/株 细菌感染 1 阴沟杆菌 30 2(6.67) 2 铜绿假单胞菌 30 2(6.67) 3 金黄色葡萄珠菌 30 2(6.67) 4 粘质沙雷菌 30 3(10.00) 5 嗜水气单胞菌 30 3(10.00) 6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30 3(10.00) 7 溶血葡萄球菌 30 5(16.67) 8 鲍曼不动杆菌 30 5(16.67) 9 中间葡萄球菌 30 6(20.00) 10 肺炎克雷伯菌 30 6(20.00) 2.5 护理质量评级
所有入选患者均由同一级护理人员护理,经专家评级为护理一级,护理质量评分达到99.50分以上。
3. 讨论
目前,大量临床研究[13-15]显示,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识别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途径,而多因素分析能够较好地帮助护理人员有效识别感染风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感染风险的发生率。相关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对患者的感染无显著影响,而既往病史诊断、意识状态、手术史、抗生素使用时间、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对患者感染风险有显著影响,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性较高。另外,相关研究[16]显示,气管开术后不同时点的细菌检验结果也是不同的,在第10天左右为高发期,其次为第15天,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另外,该项研究中检测出行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分泌物感染的细菌分布占比较高,最高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中间葡萄球菌,与本次研究结果相吻合。相关研究[17]认为,要做好气管切开术后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感染的预防,护理人员需掌握排痰方法,严格遵照相关规定对病房进行彻底消毒等,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护理防控感染风险,全面提高护理质量,降低细菌感染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住院时间非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患者既往病史、意识状态、手术史、抗生素使用时间10~20 d、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7 d是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得出,既往病史、意识状态、手术史、抗生素使用时间、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均为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危险因素。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第9天细菌感染率(86.31%)最高,其次是第14天(78.57%)、第4天(42.86%)、第1天(5.95%)。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细菌主要分布于下呼吸道分泌物,口腔、医护人员手部、呼吸机湿化瓶等部位细菌所占比例较低。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共有30种细菌,其中占比高的前10位细菌感染率与其他细菌感染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 < 0.05)。所有入选患者均由同一级护理人员护理,经由专家级评级为一级,护理质量评分达到99.5分以上。
综上所述,科学的统计方法与微生检测方法能够有效识别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因素。针对性的措施可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
表 1 单因素分析结果[n(%)]
因素 n 感染 性别 男 91 4(4.40) 女 77 2(2.60) 年龄 18~40岁 81 7(8.64) >40~60岁 74 6(8.10) >60~74岁 13 1(7.69) 既往病史 高血压脑出血 14 3(21.43) 重症肌无力 15 4(26.67)* 糖尿病肾病 41 2(4.88) 消化道大出血 12 2(16.67) 其他 86 8(9.30) 意识状态 清醒 142 23(16.20)* 昏迷 26 12(46.15) 手术史 有 32 8(25.00)* 无 136 17(12.50) 抗生素使用时间 < 10 d 98 7(7.14)* 10~20 d 70 26(37.14) 住院时间 < 7 d 94 4(4.26) ≥7 d 74 3(4.05) 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 ≤7 d 121 4(3.30)* >7 d 47 21(44.69) 与因素的其他项目比较, *P < 0.05。 表 2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危险因素 回归系数 Wald值 OR值 P值 95%CI 既往病史 0.897 2.894 8.897 < 0.001 1.032~9.997 意识状态(格拉斯评分) 0.739 3.679 12.399 < 0.001 2.001~12.397 手术史 0.842 2.736 7.932 < 0.001 2.001~12.397 抗生素使用时间 0.599 9.423 29.397 < 0.001 2.126~30.364 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 0.397 6.397 16.184 < 0.001 2.587~20.483 表 3 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占比较高的前10位细菌感染分布情况[n(%)]
序号 细菌 样本数/株 细菌感染 1 阴沟杆菌 30 2(6.67) 2 铜绿假单胞菌 30 2(6.67) 3 金黄色葡萄珠菌 30 2(6.67) 4 粘质沙雷菌 30 3(10.00) 5 嗜水气单胞菌 30 3(10.00) 6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30 3(10.00) 7 溶血葡萄球菌 30 5(16.67) 8 鲍曼不动杆菌 30 5(16.67) 9 中间葡萄球菌 30 6(20.00) 10 肺炎克雷伯菌 30 6(20.00) -
[1] 柴丽娟, 姚爱勤, 陈伟, 等. 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易感因素与预防[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 28(14): 2212-221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YY201814037.htm [2] 王建科, 程林, 程晓林, 等. 麻醉与镇痛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19): 4457-446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YY201719037.htm [3] 冯兴林, 王舜尧, 黎萍. 住院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感染情况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 28(1): 29-3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YY201801008.htm [4] 刘倩, 江德鹏. 安全护理模式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 重庆医学, 2019, 48(3): 483-486. doi: 10.3969/j.issn.1671-8348.2019.03.031 [5] 管红梅, 万桂芳. 气管切开患者应用说话瓣膜配合呼吸训练的个案分析[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8, 33(12): 1467-1469. doi: 10.3969/j.issn.1001-1242.2018.12.020 [6] 杨微, 许志飞. 影响儿童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8, 33(16): 1275-1277.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8.16.018 [7] 刘超梅, 贾宇杰, 其其格, 等. 住院患者2014—2016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8, 35(10): 773-775, 778. doi: 10.11726/j.issn.1001-7658.2018.10.017 [8] 龙瑞清, 俞德顺, 刘卓慧, 等. 环甲膜切开术在紧急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8, 32(16): 1247-125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CEH201816009.htm [9] 刘小燕, 冼翠尧, 王法霞, 等. 基层三甲医院2012—2015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及危险因素[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7, 16(11): 1026-102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11.008 [10] 曾惠莉, 曾志生, 曾静. 不同体位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吸痰效果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 2018, 34(15): 2608-2611. doi: 10.3969/j.issn.1006-5725.2018.15.038 [11] 张金萍, 崔莲, 胡晓莉, 等. 老年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8): 1775-177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YY201708026.htm [12] 赵霞, 王力红, 张京利, 等. 老年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8): 1825-182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YY201708039.htm [13] 彭晓琼, 王政平. 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8, 39(z1): 79-82. [14] 王文利, 孙丽萍, 陈丽, 等.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9): 2020-202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YY201709027.htm [15] 刘倩, 江德鹏. 安全护理模式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 重庆医学, 2019, 48(3): 483-48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QYX201903031.htm [16] 游杰, 杨雅洁, 刘丽燕, 等. 牙周干预治疗降低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的下呼吸道感染[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7(9): 1256-1260. doi: 10.3969/j.issn.1673-4254.2017.09.20 [17] 章小芬, 余艳飞, 林沙沙, 等.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21): 4912-491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YY201721031.htm -
期刊类型引用(10)
1. 韩静,梁淑玲,梁利,胡兰兰,杨小云. 人工气道管理小组在ICU人工气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贵州医药. 2024(03): 499-501 . 百度学术
2. 张华容,吕宇,肖妤. 基于循证的临床感控路径在预防ICU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应用研究.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03): 98-102 . 百度学术
3. 徐云,张莉.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病原学分布及危险因素研究.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24(04): 331-336 . 百度学术
4. 王陈,吴琪,高翔. 某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抗感染药学. 2024(08): 824-828 . 百度学术
5. 董美燕. 风险护理管理在非气管切开口腔癌患者气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01): 151-154 . 百度学术
6. 赵连跃. 综合护理干预在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外医疗. 2021(16): 170-172+176 . 百度学术
7. 赵伟,唐静,高宇. 高压氧治疗期间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 中国病案. 2020(05): 75-78 . 百度学术
8. 刘俐. 探讨喉癌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0(03): 48-49 . 百度学术
9. 邹正荣,杨敏. 全方位护理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30): 182-184 . 百度学术
10. 杨素娟. 综合呼吸道护理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中外医疗. 2020(35): 144-146+16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89
- HTML全文浏览量: 144
- PDF下载量: 5
- 被引次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