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周妮娜

周妮娜. 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9): 123-124. DOI: 10.7619/jcmp.201409039
引用本文: 周妮娜. 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9): 123-124. DOI: 10.7619/jcmp.201409039

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R743

  • 摘要: 脑梗死危险因素众多,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基本病因,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颈动脉斑块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原因包括斑块不稳定破裂,破裂的斑块栓塞远端的血管;斑块不断增大,直接阻塞血管;狭窄的颈动脉使远端的灌注压下降,导致分水岭区供血不足,形成低灌注性梗死;破裂或未破裂的斑块表面粗糙,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血栓[2]。因此,对脑梗死患者的给予相应治疗,使颈动脉斑块稳定或逆转,对治疗脑卒中意义重大。瑞舒伐他汀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唯一获得“延缓动脉硬化进展”适应证的他汀,METEOR 研究显示瑞舒伐他汀40 mg 治疗能显著延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厚。因其在国内的推荐起始剂量为5~10 mg,作者选择10 mg 来研究其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2
  • HTML全文浏览量:  16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4-07-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