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起病急骤,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是本病的基本"三联征",若经积极治疗,病情可逐渐好转,但少数病例在恢复过程中由于各种诱发因素再次出血,使病情突然恶化,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已有资料表明, SAH患者再出血发生率为15.8%[1], 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2].因此,预防再出血是SAH患者护理的重要环节.2005年1~10月江苏省金坛市人民医院对51例SAH的住院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并与2004年3~12月43例同类患者进行对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
唐荣华, 张苏明, 朝宗超.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86例分析 [J]. 卒中与神经疾病, 1999(2):116.doi: 10.3969/j.issn.1007-0478.1999.02.023. 刘云. 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死因分析 [J]. 福建医药杂志, 1998(3):147. 姚梅琪. 情绪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康复期突然死亡的教训 [J]. 实用护理杂志, 1997, (12):267. 王秋兰.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4(2):70.doi: 10.3969/j.issn.1008-4118.2004.02.037. 安利杰, 武爱萍, 杜艳英. 指示性与危险意识性健康教育对生活方式依从性的影响 [J]. 实用护理杂志, 2005, (11A):51.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05.21.03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3
- HTML全文浏览量: 12
- PDF下载量: 13